李 欣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證據交換制度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院的主持下,在庭審前將自己掌握的證據與對方當事人所持有的證據進行交換。當事人在庭前愿意進行證據交換,無非就是希望能在庭前就知道對方的證據,然后去補救自己證據的不足之處,并且能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反駁對方的材料,或者是能夠在庭審中有針對性地提出質疑,以達到預期的結果:削弱對方證據的證明力,在此基礎上強化自己證據的證明力度,最終獲得勝訴。基于此,我們就可以得出,證據交換是一種雙向性訴訟活動,是當事人之間進行證據交換的活動,并且進行證據交換的訴訟主體也是當事人,這既是民事訴訟法中所規定的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原則和公平訴訟原則的外在表現,也是程序公正的體現[1]。
證據交換制度作為民事訴訟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功能,例如:固定和保全證據、明確爭點以及促進當事人和解等。
1.固定和保全證據
證據交換制度設置的原始目的就是固定和保全證據。一方面當事人可以通過證據交換去了解對方的證據內容;另一方面可以確定證據狀態,防止出現由于當事人的保管不當造成證據丟失,影響案件真實性的情況。另外,如果未能良好適用證據交換程序而導致證據丟失或滅損的,則由當事人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法院無須承擔。這使得當事人在申請再審時糾纏法院現象減少。
2.明確爭議焦點
一般來說,解決權利義務問題或者確定權利義務關系,是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的目的,所以說清楚的案件事實和法律事實是解決民事糾紛的關鍵所在。對案件事實沒有爭議的就簡易審理;對案件事實有異議的,庭審的重點就是爭議焦點,那么在庭審中就會對此爭議焦點進行舉證質證、法庭辯論。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之間的證據交換來確定爭議焦點,在庭審前就能最大程度地掌握真正案件事實,那么在正式進入到庭審階段后,就能減輕當事人及法官的負擔,這極大地提高了庭審效率。通過證據交換,可以使當事人和法院能獲得相關證據信息,并將重點轉移到案件事實本身。案件事實和爭議焦點確定之后,將會減輕法院在庭審中的負擔,這對于提高審判效率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3.促進當事人和解
和解,是一種很便捷且高效的糾紛解決方式,因此長期以來都是訴訟參與人的首選方式。通常來說,訴訟是當事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已經發酵到了私力救濟途徑不能解決的地步。而對于當事人來說,他們選擇訴訟途徑是因為對法院的充分信任以及自信的體現,他們覺得法院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并且能夠通過自己所掌握的證據和事實獲得勝訴的結果。在這種情形下,再想通過和解的方式解決糾紛就存在很大的難度。通過證據交換,可以使雙方當事人了解到自己證據的不足之處以及所處的劣勢地位,從而能夠對最終的裁判結果做出一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大致推斷,這無疑為和解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機會。證據交換制度的確立,加強了當事人之間和解的可能性,能在審前程序中充分發揮和解的功能,促進解決矛盾糾紛方式的多樣化[2]。
1.自愿原則
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是法院在證據交換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原則,要充分保障當事人的選擇權等權利。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對當事人的交換活動進行拿捏把控,對惡意隱瞞證據的當事人給予適當懲罰,這是法院作為證據交換第三方主持者的義務和職責,而不享有直接參與到證據交換當中的權利。
2.訴訟權利與訴訟義務平等原則
我國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包括“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所以說證據交換制度是民事訴訟的一部分,也當然適用該原則。當事人平等地進行證據交換,這體現在一方當事人向對方公開或出示自己的證據之后,有權要求對方也向自己公開或出示其掌握的證據,其中訴訟權利的來源就是自己公開或出示證據的行為[3]。
3.誠實信用原則
證據交換是民事訴訟的一部分,誠實信用原則貫穿于整個民事訴訟程序中,因此證據交換制度也當然適用該原則。這在證據交換中體現在“當事人不得濫用證據交換、不得隱瞞證據而不進行交換”。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應嚴格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并且進行交換的證據,要保證其具有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4]。
證據交換制度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中有相應的規定,但都較為簡略,這使得實踐中出現的各種錯綜復雜的案件,對于哪一類案件應該適用證據交換制度,難以確定。除了證據交換的適用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之外,對于證據交換的主持主體,法律也沒有明確說明,只是說由“審判人員”或者“人民法院”來主持,但是也沒有明確這個“主持者”的內涵或外延,這就使得法院在執行該項制度時就會隨意指定,法官、書記員或是法官助理等都可能成為該“主持者”。一般來說,主持者是要對爭議焦點進行總結歸納的,如果主持者和實際的主審法官沒有密切聯系,這對實際的庭審起不到積極作用,會造成證據交換與庭審嚴重脫節的結果,最終更加劇證據交換的形式化。
一項制度的作用是否能發揮到極致,并不僅僅要求其本身要制定得有多完美,最重要的是要有能與之配套使用的制度措施為其在適用的過程中“保駕護航”,讓它應有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展示出來。作為能在民事訴訟中起定紛止爭作用的一個重要環節,證據交換制度與其他環節環環相扣。但目前對于證據交換制度的配套措施并未完全落實,甚至還與其他制度存在沖突。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中,對保障律師和當事人的調查取證權以及對法院調查取證的規定,仍存在不足。以上種種,皆是我國目前在立法層面上對證據交換制度規定所存在的實際問題。
法院的立案庭是當事人去法院進行起訴時必經的第一道“門檻”,立案法官會對當事人的起訴材料(包括證據材料)進行初步的審查,并確定是否能立案,不符合立案條件的就告知當事人,符合的便立案,緊接著立案法官就會開始排庭,然后便將起訴材料移送到主審法官,甚至可以說,在庭審或主審法官審核證據前,與當事人進行溝通的工作大都由書記員來完成,然后通知雙方當事人到法院領取對方提交的證據。在這樣的過程中,當事人根本無法得知其案件的主審法官是誰,更別說會有由主審法官組織庭前的證據交換程序。在案多人少的情況下,法官每天進行大量的開庭審理案件之后,就很少再有精力去與書記員交流,詢問其是否組織了證據交換或是否確定了爭議焦點等。另外,有很多書記員并非法本,也沒有相關法律職業資格證書,這如果強求他們對立法層面有所缺失的證據交換制度了如指掌,就顯然有些無理了。
我國現行的法律文件中,仍然沒有規定有關證據交換方式的內容。現行法律法規中的證據有以下幾種類型: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電子數據八大類。證據種類多樣復雜,現如今又是網絡時代,若再采用單一的交換方式,確有不妥。因此我認為,要想使證據交換制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應該規定靈活的交換方式,視具體證據種類適用更為合理的方式。
法院作為主持者,在證據交換中應根據當事人所出示的證據類型來確定最終的交換方式。首先是書證、物證以及視聽資料等需要物質載體的證據,應嚴格規定當事人出示原價,并且要將復印件出示于對方當事人。如有證據毀損、丟失的,必須在證據交換前就做出相應說明。其次是證人證言,一般來說,證人應當出現在庭審中接受雙方當事人的詢問,確有特殊情況無法到庭提供證言的,經法院確定的可以不到場,但該證人必須提供一份書面證言材料,并簽字加蓋手印等。再次是鑒定意見與勘驗筆錄,該類證據的主要負責人在證據交換時,應當將鑒定意見與勘驗筆錄的報告的原復印件交予雙方當事人并向他們做專業性解釋說明。對于當事人陳述,應當出具書面答辯狀,這要求一方當事人必須對另一方當事人對起訴進行強制答辯,才能形成書面的答辯材料來進行交換[5]。只有起訴狀,沒有答辯狀,在證據交換過程中就會出現不公平,因為原告出示起訴狀就意味著被告將完全掌握他的訴求和證據,此時被告不出示答辯狀,原告就可能無法應對他的辯解,這就會違背“當事人訴訟權利與訴訟義務平等原則”。最后是電子證據,這是一種新增的證據類型,現在是一個大數據、互聯網時代,對于證據交換的材料已不再完全絕對地適用紙質材料了,一些聊天軟件,例如微信、QQ等提供的圖片或者語音記錄等應適當采納,這可以給當事人和法官提供便利,并在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但是對于當事人提交的電子證據,尤其是對案件最終判決有著重要作用的關鍵部分,應當由專業人員對其進行鑒定并做出鑒定意見報告,包括是否為完整的證據或者是否為原件等。
落實當事人證據收集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收集證據的權利沒有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所以他們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會遭受很多困難阻礙。鑒于法院調查取證權越來越嚴格和統一適用,并且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也越來越大,因此,建立當事人調查和收集證據的制度尤為重要。但是應當注意,當事人在收集證據時,必須要確保收集證據的合法性,而不是以損害他人利益為代價,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
1.當事人及其代理人收集調查證據應被允許
法院應給予他們這項權利,然后專門針對他們簽發一個證據收集調查令。要簽發必須要有正當的申請理由,并且要法官認為未收集到的證據對待證事實很重要才可以。在一方無法從案件之外的另一方或第三方收集相關證據的情況下,就迫切需要法院的簽發令去幫助他們順利開展證據收集工作。
2.規定法律后果
對于拒絕提供證據的一方當事人,法院可以妨礙司法公正,對其處以罰款和拘留之類的司法制裁。如果申請人提交的證據內容不利于證據持有人并且持有人也拒絕提交他的證據時,可依據法律規定,采用不利推定的方式,推動申請者的主張成立。在調查取證過程中,采用違法手段、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將承擔相應的民事或者刑事責任。
3.建立強制答辯制度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是否提交答辯狀或是否如期提交是被告的訴訟權利,可是根據實踐情況,這對于公平正義的實現是很不利的。在答辯期,被告不提交答辯狀,原告在起訴狀中,將自己主張的事實和所被告所沒有掌握的證據材料都暴露給了被告,這就使雙方當事人處于一個不平等的訴訟地位狀態。另外,被告還很可能對原告進行證據突襲,提出的主張和證據都可能讓被告措手不及,那么這時再提高庭審效率或是維護程序的公平正義,就顯得很空洞,不實際。要充分發揮證據交換的價值和功能,就必須先明確規定在答辯期間,被告提交答辯狀是一種強制義務而不是可自由行使的權利,違反按時提交答辯狀義務的被告,可以先給被告一個補交答辯狀的機會,若在補交答辯的期限內仍不提交答辯狀的,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原告的主張和證據得到法院的確認,這是對被告產生答辯失權的法律效果。規定不提交答辯狀的法律后果,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被告提交答辯狀的積極性,如期履行提交義務,從而使當事人與法院共同追求程序公平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