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歡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子產品的廣泛普及,我國網民的數量在逐年攀升。2021年8月2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1]網民年齡的整體結構也越來越傾向于低齡化,其中高校學生占有很大比重。互聯網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工具,電信詐騙成為當前發案最高、損失最大、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犯罪形式,而大學生成為電信詐騙的主要受害者。自2021年7月以來,山西省晉中市某區大學城內達到立案標準的電信詐騙事件共17起,損失金額高達300494.2元,其中冒充好友詐騙1起,兼職刷單詐騙8起,網絡購物詐騙4起,退款理賠詐騙4起,已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
電信詐騙不需要直接接觸,往往只需要手機、電腦和一些具有群呼群撥功能的軟件就可以實施作案,犯罪分子使用的往往是沒有實名注冊的虛擬號碼和賬號,僅憑這些很難在短時間內定位犯罪分子[2]。而電信詐騙多為團伙作案,內部等級森嚴,分工明確,成員之間互不了解,可能只能聯系到自己的“上級”或“下級”,并且只知道對方的代號。即使進行立案偵查后定位到部分嫌疑人,也很難拼成一條完整的犯罪鏈,被騙資金更是不可能追回。因此電信詐騙案偵破難度大,一旦發生,損失幾乎無法挽回。
很多大學生被騙后害怕“沒面子”而選擇沉默,不會在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和輔導員,更不會立即報警。另外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平均約為1500元,可自由支配的資金相對較小,因此即使受害者在第一時間選擇報警,被騙金額達到立案標準的較少,立案率相對較低。
電信詐騙的方式多樣,靈活多變,迷惑性強,高校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兼職賺錢類。大學生通常剛剛成年,渴望經濟獨立,賺錢意識強烈,而空閑時間又多,因此通常會尋覓各種賺錢機會。犯罪分子抓住學生求職心切的心理,利用淘寶刷單、視頻點贊、打字等一系列相對簡單又可以日結工資的“工作”,可以吸引到一大批學生。隨后通過發放幾次工資博得學生的信任,再以任務做錯、補單、操作失誤等理由要求學生進行轉賬,這個時候學生一心想著賺錢,基本會跳進騙子設好的圈套。
2.網購退款類。相對于實體店購物,網購更為便利且價格相對便宜,已成為大學生群體首選。有些犯罪分子會冒充淘寶商家,謊稱快遞丟失,若要進行退款就必須按照指定的步驟來做,然后發送虛假支付寶鏈接、盜版APP等引誘學生進入釣魚網站,或以認證資金信息等理由向指定賬戶轉賬。
3.好友求助類。多數大學生在外求學離家較遠,一般使用QQ、微信、電話等與家人或親朋好友聯系。由于大學生初入社會,警惕性不高,犯罪分子通過電話、短信,或者盜取QQ、微信賬號的方式,冒充大學生的親朋好友,以生病急需交錢等理由讓大學生轉賬。大學生不能及時趕回家,一聽到親友出事兒會十分著急,從而失去理智,按騙子的指示進行轉賬。
4.幫助考試類。有些大學生臨近畢業還沒有通過四級考試,或者想出國深造但雅思、托福分數不夠,這時學生就開始病急亂投醫,輕易相信網上那些“有內部人士,可以提前拿到答案”的說法,為了前途花重金買一份所謂的“答案”,這種交易一般都在網上進行,學生并不知道對方是什么人,當發現端倪時,騙子早已杳無音信。
5.公務人員執法類。在這類詐騙中,犯罪分子會冒充公檢法的工作人員,恐嚇學生某次網上操作涉嫌犯罪,其銀行賬戶馬上會被凍結,需要將賬戶里所有的錢轉至提供賬戶,或者在某個網站填寫個人信息,輸入銀行卡號或者密碼等才能“證明清白”或“洗脫罪名”[3]。學生涉世未深,一聽“犯罪”便嚇得六神無主,對于騙子“執法人”的身份,往往會深信不疑,極易上當受騙。
6.幸運抽獎類。此類詐騙,犯罪分子通常利用短信、電話或者郵件告知學生手機號或身份證號被抽中成為幸運嘉賓,只需支付極少的手續費即可將大獎拿回家,愛貪便宜的人很容易中招[4]。
雖然現在網絡上電信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但部分學生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更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很多時候已經進了犯罪分子的圈套,還毫無察覺。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往往被父母和學校“保護”得很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所以心性單純,缺乏社會經驗。上大學通常是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真正意義上開始獨立。但部分大學生認知能力較差,沒有是非判斷能力,因此在看到一些來錢快的招聘廣告、掃碼領禮品以及中獎信息時,深信不疑,全然不知“天上掉餡餅,一定是陷阱”,很容易誤入歧途。另外,學生通常重情重義,將人性想得過于理想化,警惕性不高,一旦發現親朋好友的借錢求助信息就立馬轉賬幫忙。同時學生缺乏法律知識,不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與騙子交流時不知道留存證據,對于騙子提出的各種要求一一照做,完全不知道有些操作明顯不符合法律程序,被騙子牽著鼻子走,甚至最終騙子的行為都可能被“合法化”。
很多高校并不重視安全教育,沒有完整、系統的教育框架,沒有專業的教師隊伍,課堂上講授的內容簡單陳舊、枯燥乏味,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會產生厭煩心理,不愿看、不愿聽、不愿學。學校也沒有將安全教育與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相結合,導致學生缺少法律常識與分析思考能力,被騙后出于羞愧不敢告知老師和學校,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當出現詐騙案例時,學校也僅僅將詐騙手段和損失金額進行全校通報,并不會有進一步的行動,學生也只是看后就忘,不會有過多關注。
縱觀多個類型的案例,騙子能得逞多是因為他們能準確說出學生的個人信息甚至家人情況,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這一切都是由信息泄露造成的。目前我國公民信息泄露尤為嚴重,大學生是信息泄露最嚴重的群體,雖然這里面有一些個人因素,但是往往大規模的信息泄露是由培訓機構、物流公司甚至電信運營商為了牟利將學生的個人信息成批出售,此外還有一些機構專門為詐騙罪犯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我國沒有專門針對電信詐騙的法律,缺少成套的防范電信詐騙的機制,導致社會有關部門監管不力,對于這些漏網之魚懲處力度不夠,制裁不到位[5]。
1.擦亮雙眼,提高辨別能力
預防電信詐騙根本在學生,可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關注相關動態,多了解新的詐騙手段和詐騙方式,提高警惕。面對親友的求助信息、淘寶返款或者自稱公檢法的工作人員的情況,一定要保持冷靜,擦亮雙眼細心辨別,不要輕易相信任何一個人,更不能直接點開對方提供的鏈接或者撥打對方提供的號碼,對于一切非官方渠道的轉賬行為堅決說不;如果發現有賬號被盜的情況,要及時找回并告知周圍的人預防親友被騙。
2.保護個人信息,拒絕貪小便宜
大學生應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丟棄快遞包裝時,撕毀快遞單頁;面對未知鏈接,不要隨意點開,更不要在陌生網站隨意注冊賬號、填寫信息;不使用未知的免費網絡;丟失重要的證件后及時掛失補辦。要克服貪念,抵制誘惑,保持理性,不要有不勞而獲的思想,看到高薪兼職或掃二維碼送禮品的活動,不要參與。
3.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
作為一名大學生,要了解最基本的法律知識,增強法制觀念,不給騙子可乘之機。面對考試或者考證壓力,不要投機取巧,有“買真題”、遠程作弊等違法行為;要知道公檢法等司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或者網絡聯系公民,也不會線上做筆錄,更不會要求公民轉賬。如果不幸上當受騙,不要隱瞞,始終相信警察、司法的力量,及時尋求幫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損失,增加款項被追回的概率[6]。
1.優化電信安全教育格局,創新宣傳形式
教學生預防詐騙不僅是安全教育課堂的任務,而要滲透到學校的各個方面,任課教師、輔導員、宿管老師應攜手并進,將預防電信詐騙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將有關電信詐騙的知識體現在課程設計、宿舍文化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電信詐騙防范意識。在進行宣傳時要注意方式方法,可以不定期在B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大學生經常使用的平臺上發布關于電信詐騙的視頻、漫畫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設置一些實踐環節,將多種安全教育事件通過真人模擬的方式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如何預防電信詐騙等事件的發生。
2.定期開展教育課堂、主題班會
學校應定期開設安全教育課和心理健康課將電信詐騙與多項安全教育專項工作連接起來,系統整治。針對被騙學生要設置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配置專職電信詐騙心理輔導老師。同時也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教育主題班會,避免學生出現獵奇心理、虛榮心理、僥幸心理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
3.關注學生動態,在關鍵時間點進行強化教育
輔導員應多與學生交流溝通,詳細了解掌握每位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判斷識別異常信息,讓學生早發現、早匯報、早解決。另外要在一些特定的時間點對學生進行強化教育,告知學生常見的詐騙手段及應對方法。如新生剛入學時,輔導員應提前在新生微信群強調樹立電信詐騙防范意識,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家長提高警惕;天貓618,雙11等大促活動期間,輔導員應提醒學生,遇到快遞問題一定要親自通過官網上的客服、電話進行核實確認;寒暑假期間,輔導員應該告知學生注意辨別招聘信息的真偽,避免進入刷單陷阱。
1.加大宣傳力度,引起學生重視
電信詐騙并沒有引起大學生的重視,多是因為他們認為電信詐騙離自己很遙遠,從而電信詐騙風險防范意識薄弱。因此,對于已經發生的且具有代表性的電信詐騙案件,社會有關部門不僅要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公之于眾,還要在公交站臺、火車站等公共場合利用液晶顯示屏滾動播出電信詐騙宣傳標語,通過展板宣傳電信詐騙手段及預防方法。高校周邊的銀行網點要在營業窗口、自助平臺、ATM取款機的顯著位置張貼防范電信詐騙的警示標語,在大廳內循環播出防范電信詐騙的宣傳片,發放防范電信詐騙宣傳手冊。電信運營商可利用短信群發的方式定期將新型詐騙方式發送給大學生,切實提醒大學生防范電信詐騙,從而引導大學生提高警惕,樹立電信詐騙風險防范意識。
2.增強警、校合作,發揮社會教育的導向作用
公安局每年會經手大量的電信詐騙案件,也會最先接觸到新型詐騙手段并找到應對方法,對騙子的花樣了如指掌,警察在預防電信詐騙方面絕對是權威人士。因此,高校所屬片區派出所應與當地高校保持密切聯系,出現新型詐騙后及時將第一手資料反饋到學校,并定期派有經驗的民警進入當地高校為學生講解相關案例以及針對性的應對措施,這比學校的安全教育課更有吸引力。通過與大學生交流互動,讓其從真實案例中意識到電信詐騙的嚴重性,從而能夠自覺地學習預防電信詐騙的知識,有效地提高電信詐騙防范意識和水平。
在信息時代下,電信詐騙方式五花八門,只有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學習一些預防詐騙的知識,高校和社會聯合發力,通過多種手段培養大學生電信詐騙風險防范意識,才能減少電信詐騙的發生,為學生營造一個清朗的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