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英
(山東省平度市仁兆鎮人民政府,山東 平度 266700)
目前我國提出,為加快林業資源發展,應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在不斷深化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林業發展新動能的戰略選擇時,應根據森林資源管理成效,加快創新發展,促進1、2、3產業融合,努力實現林業產業轉型升級、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為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雖然目前我國林業產業發展還遇到很多難題,但無論是從市場需求、產業形態中來看,其林業資源都帶動了林業產業的改革發展,其林業資源也是主要的配置。因此,應有效發揮林業資源造林技術、養護管理技術等,以此有效實現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林業產業創新發展。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林業資源是自然生態的組成,也是經濟發展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我國很多城市都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利用森林資源實現生態建設,促進林業造林技術得以發揮。以此不斷提高城市建設水平,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同時,在對林業資源進行管理時,林業造林技術也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有效防治了土地沙漠化、氣候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同時,森林資源為植物、生物、野生動物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環境,同時也起到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伴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的問題,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也更為突出。但由于大量的砍伐以及經濟資源的開發,導致我國森林資源逐漸減少,因此我們必須要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培育以及管理,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規劃與合理利用,從而提高林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的統一。
隨著全球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以及資源環境約束顯示,我國城市發展步入轉型期,開始出現了環境污染、空氣質量不佳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應有效發揮林業資源造林技術,并積極建設出新業態,以生態環境效益提高生態價值,實現健康城市發展新理念,改善空氣環境。在促進生態效益時,也提出了綠色城市要求,并從水資源、土資源、保護水土的建設過程中防止水土流失,滿足了綠色城市發展需求。當地應積極開展營林造林工作,為林業生態環境賦予生態價值。最后,應切實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城市森林是資源也是產業。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過程中,當地可依托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實現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為創森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我國目前林業資源發展趨勢是森林面積在不斷增長,根據調查顯示每年的森林面積正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其林木生長量也開始大于消耗量。其次,在我國林業資源發展在數量上下降的情況下,也導致森林面積與森林蓄積緩慢增長,其森林資源存量較小也導致林業產業無法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在面對自然資本時,應從中導出有利于生計的資源流、服務的自然資源存量和環境服務,既包括水、空氣、礦物、木材等能為人類所利用的資源,也包括森林、草原、沼澤等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應真正促進森林資源存量的不斷增加,森林覆蓋率的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結構不斷的優化,各項指標取得長足進步,才可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多重效益。
我國目前森林資源較為貧瘠,其主要原因是林業資源發展空間受限,其特點是森林資源存量較小,分布不均,其森林質量也出現下降的情況,結構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其經營管理水平也無法提高,林木生長質量難以確保。也難以發揮森林資源所具有的生態效益。同時,由于森林資源的數量、質量等問題導致林業產業發展出現問題,其木材供不應求、優質木材短缺、價格上漲等情況都影響到我國林木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與競爭環境。
目前,我國的木材資源及其匱乏,根據市場需求,人造板行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與之配套的木材膠黏劑工業也展現了強勁的勢頭。根據2005年國內膠黏劑行業相關機構與部門的統計,國內木材膠黏劑按樹干重計算的總用量約為140.53萬噸,其中多數為脲醛樹脂膠,按樹干重計算用量達到138.92萬噸,另外酚醛樹脂膠黏劑按樹干重計算用量達到1.60萬噸。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人造板制造業發展落后,其技術力量、生產效率明顯不足。再加上產品出現質量差的情況,其木材價格與木材實際質量存在較大的缺口,造成我國人造板事業與世界水平的明顯差距。
在營林造林工作中,首先應合理把控造林的時間,其造林的時間是決定林木質量、林木成活率的關鍵因素。其工作人員應針對當地山區的氣候、季節、土壤、環境等進行充分地考量,以此選擇適合種植的樹種,并準確把控樹種的生長情況。例如,選擇的樹種生長時期較長,那么就應該在每年的初春進行植樹準備;若選擇的樹種生長時期較晚,那么應該在夏季結束后進行準備工作。
首先,在營林造林工作中,苗木的移植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種植樹種時,季節是在春季,在春季進行移植造林時,植樹人員應針對萌動較早的苗木進行移植處理,并且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栽種過程,以此避免減少苗木成活率。同時,植樹人員應根據苗木的根系對挖掘的樹坑進行處理,其坑的深度應高出苗木根系3cm-5cm左右,以此促進苗木在移植后可以盡快扎根生長,也能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其次,在進行營林造林工作時,苗木一般是從偏遠地區運送過來的。為確保苗木在運輸過程中可以完好,應做好苗木水分保持工作,工作人員應根據當地天氣情況及時做好苗木覆蓋工作,并定時對苗木進行補充水處理。在運輸過程中應重點檢查樹種情況,避免樹種因缺乏氧氣造成根系窒息死亡。同時運輸車應加固支撐,避免大風吹桿造成苗木根部松動,與土壤分離,致使樹木死亡。最后,在進行苗木栽植時,應遮蓋濕布避免幼苗受到風吹日曬的破壞。并且應在栽植時將苗木放入土坑埋好根系,避免出現窩根影響苗木生長發育的現象,在進行填土時可采用分層法,應依次將最優質的土壤填充到苗木根部,以此保持苗木根部的濕潤,緊接著再進行填充、踏實工序。最后在踏實后的土壤上方應覆蓋一層虛土或枯枝、石塊等避免土壤水分隨著空氣蒸發。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苗木的營養器官如干、枝、根系等地下莖為造林材料,并直接進行的造林技術。分殖造林法的特點是可以節省時間并減少造林成本,造林技術也相對簡單,不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資源,操作較為容易,樹種成活率較高。在苗木進行初期生長時,可以在遺傳性能上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但由于分殖造林法受到母樹的數量與分布情況的限制,因此,分殖造林法不可適用于營養缺乏的樹木,主要可從營養繁殖較高的樹木中實施,如松樹、楊樹、柳樹等。
首先,森林生態系統作為陸地生物圈的主體,是群落結構最復雜、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功能最齊全的自然生態系統,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在進行造林工作時,應基于混交林建設,通過科學配置樹種,營造多樹種、多品種、喬灌草相結合的混交林模式,不斷增加園林綠化樹種的多樣性。例如,當地可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國家儲備林和省級低產低效林改造等項目,積極推進重點區域森林綠化、美化、彩化、珍貴化建設,營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著力保持生物多樣性,做到見縫插綠。同時,應嚴格按照省森林“四化”要求,以麻櫟、蒙古櫟等樹種為主,其他樹種為輔,在隔離防火帶栽種木荷,增加生態多功能效應。此外,我市還著力推進由大面積主伐更新造林向小面積更新、補植改造轉變,由單一木材效益向多效益轉變,由營造針葉純林向培育珍貴樹種混交林轉變。其次,在杉木、松樹造林面積不斷擴大,很多商品林在過于追求經濟效益,這會導致林木對不良環境適應力較差,容易發生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問題,針對此,應建設出良好的混交林,并加快促進針闊混交林與闊葉林生長良好,以櫟類、雜木林(闊葉混交林)為主的天然次生林分布較廣。其中人工林主要有落葉松、紅松、油松。
首先,在林業資源造林工作中,其流程相對復雜,且工程實施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應科學采用養護技術,實行科學造林,不斷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與林木的質量,營林造林是林業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發展現代林業的重要前提。其次,為了加強荒山林業生態建設,應保障天然林保護人工造林苗木的供應需求,做到適地適樹,提高造林成活率,確保造林質量。同時,在利用造林綠化技術時應對沒有出苗的林地進行充分種植,對已經出苗的苗木進行細心管理,而且需要遵守優勝劣汰的基本原則來衡量樹木的指標,對于優質的林木應占選取優良的土壤與自然因素,對于殘次的林木應適當調整苗種的結構。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殘次的林木不應進行砍伐,砍伐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平衡。在進行養護時,應對全部林木進行防治病蟲害的工作,提高整體林木成活率,林木在幼苗期間需保持健壯生長,應避免遭受病蟲害等威脅,有關人員需對幼苗進行多方面檢測,確保幼苗可以健壯生長從而制定可行的方法進行預防病蟲害。在提高營林造林成活率時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也會大幅度提高,從而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一定的發展優勢。同時,應對育苗的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集約化育苗技術進行不斷的探究與應用,從而提高治理病蟲害的效率,在最大限度上保證營林造林工作的順利進行。
首先,在林業養護工作中,工作人員應圍繞林業經濟的復合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并扎實做好林業結構調整工作。其中,林業結構調整工作也有效改變林產品單一的發展趨勢,并且避免競爭力缺乏的劣勢,在努力開拓出林業新品種時,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重點培育好經濟林,并通過對自然生長樹種的合理選擇、嫁接等工作探索出樹種的多種功能。其次,應從生態效益出發,應考慮到樹種配置的生態效益并在增加種植面積時,把握好市場變化,有針對性地種植一些有市場潛力的新品種,避免盲目發展。在以林業生態效益為經濟落腳點時,應確保以經濟效益保障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總量,其效益越高速度越快,總量也就越多。最后,在確保生態效益的基礎上,應保持好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體系,其綠色產品也是以這個為支撐的,具體可從林養林、林農結合等方式進行。例如,當地可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圍繞森林資源增長目標,采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以林養林等多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努力開創林業發展新路子。同時,為有效帶動當地群眾開荒種樹,當地可積極引種特色樹種,并在林下人工試養繁殖蜜蜂。
森林資源可分為五大類,如防護林、用材林、經濟發展林、原始林和特殊用途林。在對森林資源進行培育與經營時也應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應針對不同的樹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與有效措施,保持水土資源的整合作用??筛鶕烊涣至⒌貤l件、林分類型、經營目標、發育階段、退化程度及其演替規律等,分區分類實施保護修復措施。稀疏退化的天然林,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措施,逐步修復生態功能;其他天然林采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或其他復合生態修復措施,不斷推進天然林正向演替,提高森林質量。以此加快實現我國林業產業發展腳步,努力以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為基礎,促進我國真正達到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的發展格局。在森林資源管理上,應加強管理團隊建設,提高人工素質,實現保護機制,從而做到因地制宜地發展森林資源,并結合精準扶貧、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益林管護、野生動植物管護等工作,完善管護體系。以此,不斷加強對護林員的培訓指導和考核考評,提升管護能力。
在進行養護管理時,應加強對林木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對病蟲害發展動態進行把控,將林木特質結合當地氣候條件、林木發育條件、施肥條件等,正確判斷出病蟲害發展的趨勢,以此進行預防。對于不同的樹種需要不同的管理,在對林木科學化管理中應遵循林木的生長規律以及生長需求,也需要充分考慮到荒山地質問題、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因素。例如,可以更新改造、封山育林等營林措施,有效遏制和減緩松林的消亡速度。例如,可針對病蟲害樹木噴灑農藥,并提醒林區內作業、活動人員務必注意人身安全,杜絕農藥噴灑期間人為活動,涉及水源地的區域要提前做好儲水準備。
綜上所述,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在進行林業資源造林建設工作時,其生態林面積穩步增加,樹木不斷成長,養護任務也逐年增重。因此可將現代化、機械化技術運用在實際工作中,助力林業、農村綠色低碳新模式,提高勞動效率和養護水平,鞏固我國良好的生態效益以及林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