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云飛 袁承華
(阿克蘇地區庫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疆 阿克蘇 842000)
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對生態保護工作的模式與機制越發完善,取得了不錯的生態保護成果,直接反映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程度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林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仍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存在諸多的問題,有較大的完善空間,需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在制度保障和技術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促使生態保護背景下的林業經濟發展問題得以高效解決。
生態林業是指林業生產系統,林業生產在該系統中貫徹自然生態規律與生態經濟學理念,推動林業的穩中求進發展。發展生態林業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及合理利用有著積極作用,能夠為當下人們和子孫后代創造更好的生產條件。生態林業的發展規劃,主要根據當地的林業生產目的和生產特點合理進行制定,不同地區的林業生產情況不同,需因地制宜來制定發展規劃。如山區與平原地區,在氣候條件與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較大,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環境的林業作物,通常以當地的特色林業作物為主,再圍繞氣候環境特點等情況,合理創建林業產業系統,促使產業與品種多樣化的林業生產系統盡快成型。
林業經濟是指林業企業和相關部門展開的各種經營管理活動,涉及林業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協調處理行業相關的各種經濟關系;對比分析和計算林業生產中的勞動消耗及經濟經營效益等。林業部門的經營活動展開不能一蹴而就,需本著經濟合理性的原則進行,通過管理綠化造林工程,切實提高各工作主體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林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因此,林業經濟的發展進程,直接影響國家經濟建設。為充分發揮生態林業與林業經濟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及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等方面的作用,需在林業資源和經濟持續發展的方面提供基礎保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林業經濟的發展形式多樣化,尤其是在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對協調經濟與環境間的關系、加速林業產業結構改革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
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林業部門在發展中,兼顧林業資源保護和經濟效益的發展,打破以往破壞生態資源賺取利益的發展局面。不能只顧短期與眼前的效益,需做到邊取用邊生產再造,減少對子孫后代發展利益和需求的損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拓展林業經濟繁榮發展的空間,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國的人口數量較多,對林業資源的依賴性與需求量較大,需加強對提高大眾生活水平和發展林業經濟間關系的協調處理。作為支柱性產業,林業發展落后,必然會拖累社會主義建設。為了加大對人們生存環境與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賦予林業資源和經濟可持續利用的強大內驅動力,需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生態保護等政策方針,打破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犧牲品的格局,推動生態林業和林業經濟的正規化發展。
我國的人口基數較大,而林業資源相對有限,導致人均資源相對較少。加上經濟的發展進程滯后,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會加速林業資源的破壞與消失速度,促使林業資源的稀少性特點逐步突出。
我國的林業資源在各地的發展不均衡,不同地區的林業資源功能及其利用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不同地區的林業資源破壞程度不同,也是影響林業經濟穩中求進發展的主要因素。
林業管理部門的工作觀念和模式滯后,林業管理體系不完善,管理工作形式化。尤其是個人經營的企業,不受林業管理部門的重視,直接影響了林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林業發展相關的政策嚴重滯后和不適用,與林業及經濟發展的現狀脫節,政策體制方面的弊端逐漸顯現,包括產權責的劃分不明確等問題,直接弱化了政策對林業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發揮。
影響我國林業經濟現代化發展的因素較多,包括生產科技滯后與環保意識不足及不重視林業發展等方面的原因,基礎保障的建設不到位,不利于林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群眾與政府部門和林業生產者及管理者等主體,需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注重生態環保意識的強化,加強對生態文化建設的重視,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與踐行節能減排和綠色生態等觀念。尤其是在生態保護中,加強對火災等威脅林業發展影響因素的重視和防控,及時發現與消除安全隱患,確保林業資源的安全。
拓展生態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工作,強化大眾的林業保護意識。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地勢險峻,開展林業發展工作的難度較大,加上人為破壞生態資源的規模較大,導致林業資源的保護和發展模式急需優化。做好生態保護方面的宣傳工作,靈活運用手機推送和新聞媒體及宣傳標語等宣傳途徑,傳播保護林業資源的重要意義。要想盡快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目標,需盡快營造全員支持與配合的良好社會氛圍。因此,需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林業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價值觀念。在林業資源合理利用方面,林業企業需加強對林木材料生產形式的優化,如深加工處理林木邊角料等措施,減少林業資源的浪費,尤其是林木工藝品的生產,在變廢為寶的基礎上,實現林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帶動經濟效益和林業經濟的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首先,加大管理力度。相關部門需加強對私人林業企業的管理,豐富管理經營的理念和模式及手段,通過對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拓展利益獲取的空間,推動林業資源與經濟的良性發展。對各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不斷平衡林業資源的產生與消耗間的關系,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其次,完善現代林業經濟管理制度。林業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離不開完善管理制度化的約束和保障。要想確保林業產權清晰與林業經營生產規范,需盡快完善與落實林業產權制度。林業經濟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權力機制與利益機制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利益制度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需在林業經營管理中,加強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合理計劃,通過利益水平的提升,直接帶動林業經濟的現代化與多元化發展。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成效,會直接對林業經濟的發展質量產生影響,尤其是在生態保護背景下,還需注重林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與體系等方面的逐步優化,可采取林業層次化及精細化等現代化管理手段,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加大林區周邊產業的開發力度,包括生態旅游業等,實現地區的生態環境與林業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和利用,實現林業經濟發展途徑的不斷拓展。二是加強對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林業產品類型的豐富和品牌等價值的提升,夯實地區林業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三是積極建立地區林業品牌,發揮品牌在豐富林業發展內涵與推動經濟良性發展等方面的效應。四是根據林業的經營生產情況,施行全程管理的措施。如建立生態保護系統,加強對林木病蟲害的防治管理力度。病蟲害對林木的破壞影響不容忽視,林業管理部門需加強重視。在防治病蟲害方面,從以往的事后處理模式,逐步向事前預防和事中控制的階段過渡,綜合采取化學防治與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方法,靈活運用數據監測等先進的治理方法,有效預防與控制病蟲害,確保林木的正常生長。在火災隱患預防方面,積極建立林業防火監督和消防等體系,加大日常監測力度,及時發現與控制潛在的火災影響因素,高效預防和杜絕火災隱患,確保森林資源的安全。林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內容復雜,需加強實踐經驗總結,促使管理制度和流程及模式逐步優化,實現管理作用價值的充分發揮。
由于不同地區的林業資源不均衡,出于對各地發展差異的考慮,需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林業資源的地位和價值的逐步提升,推動林業經濟的規模化發展。各地區可根據林業資源的種類,開展特色的林業經濟,間接帶動林業資源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的提升。如地區的林業資源豐富,可發揮林業的帶動作用,引領與協同相關行業的發展,實現自身特色的充分發揮,積極拓展林業經濟的發展渠道。林業部門對林木資源的處理方式相對粗放,包括打造家具等。單一的工作結構,難免會出現林木工作的漏洞,無法兼顧生態與效益,不利于企業和部門及林業的長遠發展。需本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轉變林木工作方式。做好樹木砍伐后的抽樣檢查工作,確保林業產品的保質保量。提高工作程序的專業化水平,各工作級別實現相互監督的制約關系,加大工作的監督力度,盡量規避工作紕漏。林業行業不僅開發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當地特色的充分發揮,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還需加大對當地特色林業品種的研制力度,逐步向全國高端的林業品種靠攏,促使林業經濟在生態保護背景下得以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
各級政府需加強對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出臺各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引導及約束等作用,從而促進生態林業的現代化發展。豐富政策支持林業及經濟發展的支持形式,通過資金扶持和優惠政策等措施,夯實林業順利發展的條件基礎。除資金支持與稅收優惠外,還需拓展其他的支持林業經濟發展的途徑,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才培養的機制和體系,為林業經濟發展儲備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通過人才引進與培訓考核及激勵等機制的完善,引導人才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技能,學習和利用各種前沿的專業知識,實現先進做法和工作經驗的積極融入。通過工作人員職業素養和工作能力的提升,為生態化林業商品的多樣化生產等方面獻計獻策。工作人員得心應手地展開崗位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經濟管理與林木生產等經營活動中來,尤其是先進技術的融入,更利于強化林業事業和林業經濟發展的內驅動力。
林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政策制度和人才及科技等方面的保障支撐。因此,需加大科技方面的研發運用及推廣。本著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原則,在生態林業發展中積極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出更多類型的生態化林業商品。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林業經濟發展全程的各環節中,包括林業資源的生產保護和利用等方面,對林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積極引入監測與觀察等先進的技術,及時發現與處理異常情況。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林業經濟管理的信息系統,及時發現與處理薄弱的環節,促使經濟發展體系盡快成型。
現代林業經濟的發展體系建設,需注重傳統手段與現代科技手段的有機整合,打破林業發展的瓶頸和困境。現代科技在林業發展中的運用尚未成熟,需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經驗,提高植樹造林的現代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如在植樹造林方面,利用現代監控設備,精準定位林區內的異常情況和突發情況,減少時間與林業資源的損失。在木材加工、產品設計和生產等方面引入先進的科技,拓展林業企業的收益發展空間。在林業資源保護方面引入新型的技術,切實發揮先進技術推動林業經濟發展的功能。
通過恢復森林植被與退耕還林等手段,彌補工業發展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加強對人工造林工作的重視,盡可能地緩解林業資源短缺的現狀,從而推動林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加強對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化,促使林業經濟發展系統更加專業與先進化,協同發展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工作,推動林業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從林業經濟發展模式入手分析,一是依托生態林業發展保護理論和先進的林業生產技術,及時搭建地區林業生態保護園,確保地區生態林業流動的持續與穩定性,還需在品牌建立與優化材料加工技術等方面下功夫。二是根據林業資源的發展現狀,加強對林業經濟發展策略和以往林業生產模式的調整,本著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原則,實現對資源的深加工處理,提高其利用價值,減少材料浪費和環境污染。
在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需注重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合理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與渠道,做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政府與林業管理等部門需加強聯合,加強對當地林業事業與經濟發展現狀的了解,施行生態保護與文明建設,通過提供制度保障與技術保障等手段,促使符合當地特色的林業經濟體制盡快成型,充分發揮政策與先進技術、管理手段在林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