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凝 陳 嬋 石 露
(浙江省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6)
推進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數字經濟對于提升民生福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依托數字賦能未來鄉村,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注入新的動能,有力推動城鄉共同發展。實現數字賦能助推鄉村振興,要在鄉村抓緊建設一批物聯網、通信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一代數字化基礎設施,以大數據、信息化知識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培育適應鄉村特點的互聯網信息平臺,持續推動數字化技術與農業農村農民發展深度有機融合,加快鄉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生活等多方面的數字化轉型,有力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2021年,溫州市全面落實浙江省數字化改革精神,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為著力點,緊緊圍繞數字化改革中心任務,全力推進三位一體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數字化賦能未來鄉村建設。但從目前情況看,還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應用水平較低、專業人才匱乏、政策供給不足等問題,本文從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政策評估機制、推進數字化與鄉村生產生活有機融合、完善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信息素養與技能、推動數字化專業人才下鄉、提高鄉村智治能力等方面,提出數字技術賦能未來鄉村建設,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建議。
2021年,溫州市在鄉村數字化改革各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績。如市未來鄉村建設列入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區第一批典型案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行政村覆蓋率90%以上,三資前置全托監管系統獲得2021年度農業農村部數字農業農村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秀案例推薦;全市15個應用場景,入選省農業農村廳應用場景第一批先行先試名單;蒼南馬站、中魁村入選省首批未來鄉村數字化2+4應用場景落地的試點名單;低收入農戶幫促數字化應用。建設數字農業工廠3個,種養基地數字化改造22個,培育電子商務專業村337個。
為了全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溫州市將加快農業“機器換人”步伐,推進國家級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縣創建,創新實施“互聯網+農機作業”,推進糧食生產領域“機器換人”和全程機械化,加快完成5個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項目驗收。樂清市從2018年起開展農機試點,現預計全年完成25萬畝。該合作社共有18臺無人機,涉及播種、灌溉、除蟲、施肥等功能,試點已覆蓋虹橋、南岳、翁垟、雁蕩、柳市、北白象等多個鄉鎮片區。全市這一類無人機“機器換人”已達到國內較為先進的水平,2020年,全市37臺無人機累計作業39.9萬畝。
泰順縣建立“低收入農戶幫促系統”?!霸撓到y打通部門數據,將農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扶貧政策等信息集成運用,圍繞低收入農戶‘我要幫促’一件事?!薄懊恳粋€低收入農戶都有自己專屬的碼,集成產業幫促、就業幫促、保障幫促、社會幫促為一體,在今年底確保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長10%以上,有望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現象。自2021年5月份開展試點工作以來,“低收入農戶幫促系統”為越來越多的低收入農戶提供了生活保障、產業幫扶、政策咨詢等各類援助。到目前為止,低收入農戶的空間地理位置錄入率100%;已歸集幫促52項數據,其中包括17項重點幫促數據,結對干部“低收入農戶幫促系統”使用覆蓋率達81%。
永嘉縣在基層公權力監督數字化改革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1.0版農村三資智慧監管系統,2.0版的農村限額工程全生命周期監管系統,3.0版的農村小微權力“一網監督”平臺,永嘉數字化監督平臺迭代更新。現又增加村級采購、勞務用工、困難救助、印章管理等四大場景,打造了業務鏈、監督鏈雙向融合的農村小微權力“一網監督”平臺,形成1個平臺對接6大應用場景的“1+6”一體監督模式。“一網監督”平臺成功入選浙江省紀委“揭榜掛帥”項目,《云監管破解集體三資監管難題》也入選了農業農村部20個全國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典型案例,成為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樂清針對農村集體“三資”財務審批多頭跑、時限長、監管滯后等問題,推行數字化改革,建設農村集體“三資”信息系統,對村級集體“三資”真正實現實時入賬、實時監督、全程管控。目前,樂清全市所有村(經合社)均已完成了農村集體資金線上審批系統建設,形成“數字化運行+全流程監管+無盲區覆蓋”的農村集體“三資”數字管家運行,累計完成資金線上審批近2.3萬筆,金額達4.2億余元。
樂清市積極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成功創建溫州市農業物聯網示范市,并建成溫州市農業物聯網通用平臺。以石斛產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數字化改造,加速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成功獲評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評價先進縣等榮譽。借力于數字化技術,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益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樂e農)微信小程序,共建成運營益農信息社482個,整合線上農產品批發市場、 農產品公共區域品牌、全國知名社區配送電商和電商名優館,解決農產品賣出問題,實施物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有效提高農民收入。
雖然農業農村信息化不斷推進,但是城鄉之間存在較大的數字鴻溝。首先,城鄉之間的互聯網普及差距明顯。截至2020年3月,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76.5%,而在農村地區僅為46.2%。其次,農業農村數字化應用明顯滯后。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大數據建設和農村數據資源體系建設處于起步的狀態,數據整合共享不充分、開發利用不充足,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占比明顯低于第二、第三產業,仍是數字鄉村戰略實施的“短板”。
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普遍“兼業化、老齡化、低文化”,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農村務農勞動力年齡在55歲以上的比例為33.6%,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占91.8%,年齡因素、文化程度限制和使用技能缺乏是農民數字化應用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民信息意識呈現一定的封閉性,既難以滿足應用信息技術的基礎條件,又缺乏應用數字技術手段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致使農業農村數字化進程緩慢。
人才是數字賦能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核心要素。從數字賦能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實踐來看,數字賦能助推鄉村振興發展的專業人才仍有巨大缺口,高素質、專業化、富有創新精神的數字化專業人才尤其短缺。當前 ,多數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對偏低,對于掌握數字技術專業領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困難,難以滿足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雖然鄉村振興戰略已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做好整體規劃設計”的要求,但是數字鄉村建設還處于自上而下的各地試點探索階段,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的組織化程度還相對較低,財政投入力度還不夠,人員配備不充足,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有待建立和理順。總而言之,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加快建立法律、政策、組織、制度、人才、資金等多層面的保障,逐步形成整體的、統一的、具有分類指導作用的鄉村數字化改革框架。
推動利用開展農業政策評估,形成動態優化調整農業政策機制,推動涉農政策精準落地。有力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充分利用現有“數字鄉村”平臺,開展現有農業政策評估工作,找準地區農業政策實施的薄弱點和改進方向,提升政策組合的聯動效應;二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強化對農業項目資金的全過程監督, 提高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的精準性、實效性和安全性。
3.2.1 生產經營數字化
大力推進農業數字化,在農業生產全產業鏈環節,推行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信息化經營、平臺化營銷等。建立從農業技術、種子、化肥、農資設備租賃到農業種植過程的防災抗災、從農作物的庫存、運輸、銷售及供應鏈金融和農業保險等農業金融服務等全產業鏈數字化服務體系,積極與“浙農碼”平臺靈活對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3.2.2 文旅融合數字化
積極采取措施實現文旅產業發展的數據共享,促進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在線新經濟結合,推動發展直播“鄉村”夜光經濟、特色燈光秀等線上線下內容生產新模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有關部門制定出臺有關數字文旅產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加強財稅政策對數字文旅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動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公共文化場館的應用,豐富公共文化空間體驗形式。
3.3.1 提升農村信息基礎設施
完善農村電網設施,逐步實現 5G 網絡重點鄉鎮覆蓋。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造鄉村傳統基礎設施。 加快山區、海島等鄉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城鄉通信服務標準,提升鄉村光纖網絡、移動網絡建設水平和覆蓋質量,確保農村電信普遍服務與城市一致。
3.3.2 建設鄉村共享數據網絡
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技術平臺數字資源體系建設,以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為依托,構建鄉村與主體數據聯動機制,運用數字化手段推動鄉村產業改造升級,建設一批數字農業工廠、數字產業基地,有力促進農業產業提速增效。構建縣、鄉、村三級信息工程框架和運行機制,整合數據信息資源,以考核和激勵機制為抓手,推動數據部門間共享、兼容、公開。以村級“農家書屋”這個平臺,構建村級社區服務網點建設。
3.3.3 培育鄉村數字信息產業
制定政策有效培育面向鄉村服務的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開發適應鄉村發展的數字設施裝備和應用系統,開展設施農業調控、農產品信息服務、農民健康咨詢等業務,拓展鄉村數字服務,培育發展鄉村數字產業。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市場主體培育等方式,促進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農村現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新興數字產業發展,打造區域數字經濟高地。
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要強化“三農”工作隊伍建設,調動億萬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為此,各地應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實現“精準育才”,以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實施為契機,大力培育掌握數字技術的高素質農業人才,提高農民信息素養與技能,彌合農民的“能力鴻溝”。此外,各地還應吸收發達地區先進的數字技術應用經驗,不斷提升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數字技能,培養一支愛農業、懂網絡、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激發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專業化的信息人才是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的推進面臨著嚴峻的人才匱乏困境。對此,各地要注重從外部引進和吸納數字化專業人才,應根據鄉村振興發展的實際需求,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貫徹“外部引進”的方針,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此外,各地政府也要加強與農業類高等院校、龍頭企業、專業機構等的對接工作, 在人才待遇和發展機會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實現“長久留才”,不斷壯大鄉村振興的數字化專業人才隊伍,提升農村的人力資源水平,踐行新理念、新思維、新方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高質量發展。
充分運用“互聯網+智能”,在鄉村發展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推進鄉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 突出“治理+數字科技”融合創新,聚力打造鄉村基層治理共同體,實現共治共享。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徑,以智慧鄉村管理服務中心為依托,采用多種科技手段,如數字監控、互聯網、垃圾智能分類等,有效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建立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鄉村治理和村居之間的“1+3+N”綜合治理機制。
落實浙江省數字化改革任務,采取有力措施促進數字化改革的各種應用場景落地,不斷提升全域鄉村數字化管理和服務水平,打造全方位、立體化、閉環式“網絡+網格”的鄉村數字治理新模式。以鄉村土地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全鏈條生產、數字便農服務、鄉村旅游服務、村莊社會治理等應用數據為基礎,開發多種應用信息系統,實現對鄉村發展各個環節的整體智治和精密智控。開展“未來鄉村”建設,實施微權力全過程數字化監督工程,推進村務線上辦理,有效規范村級重大事項規范決策,進一步強化集體“三資”陽光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