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忠
(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0)
神農架自然風景區位于鄂、渝、陜交界處的大巴山深處,既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也是“亞洲生物多樣性永久性示范基地” ,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神農架自然風光優美,地質地貌奇異瑰麗,生物古老而豐富多樣,本土的神農文化神秘多彩,成為湖北省“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地帶、“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旅游線的重要節點。目前已經建成神農壇、官門山、天生橋、天燕、神農頂、大九湖等景區,正在建設的有太和山景區等。
神農架的珍稀動物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根據歷年的科考觀察記錄,神農架自然風景區范圍內有脊椎動物493種,鳥類308種,爬行類40種,兩棲動物23種,魚類47種,昆蟲414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分別是金絲猴、金錢豹、華南虎、白鸛、金雕;二級保護動物74種,包括紅腹錦雞、金貓、林麝、黃喉貂、禿鷲、大靈貓、大鯢等,另有野豬等259種野生動物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但是許多游客跋山涉水來到神農架后,不僅看不到“野人”,就連這些向往中的野生動物都難覓蹤跡,不免有些失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種情況:
1.1 由于人類活動的增加,導致野生動物棲息地縮小,以華南虎、金錢豹為代表的部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經在神農架失去蹤跡。20世紀50年代初,神農架所在的華南地區華南虎野生種群大約有4萬只,隨著長時間的持續捕殺,野生華南虎數量銳減,最后一次捕獲華南虎的報告在1983年,之后就只能在動物園見到華南虎了。金錢豹的待遇也比較相似,到20世紀90年代,專業科考隊在神農架都已經無法觀察到野生的金錢豹,近幾年雖有零星的目擊報告,尚待證實。隨著野生動物數量的下降,野生動物竄入農家做客的事件越來越少。2010年8月至2011年9月,神農架科考隊利用放置在95個位點的紅外相機,共計拍得野生動物照片9665張,最后有效照片536張。顯示79%的動物出現在海拔2300米左右的區域,植被以寒溫性針闊混交林為主。
1.2 金絲猴、白鸛、金雕、禿鷲、林麝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都有野生種群,但一般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山區,在景區難以看到。從2021年5月開始,神農架林業管理局啟動陸生野生動物資源普查工作,準備進一步摸清神農架野生動物分布、活動規律,建立神農架野生動物資源數據庫。以6種最常見獸類和2種雉類統計,斑羚、紅腹角雉主要出現在寒溫性和溫性針闊混交林中,毛冠鹿主要出現在溫性針闊混交林中,野豬主要出現在寒溫性針闊混交林中,梅花鹿、紅腹錦雞主要出現在針葉林中。動物活動區域基本屬于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距離主要的景區都有一定距離。譬如神農架金絲猴已被IUCN 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級物種,主要分布在大小神農架、金猴嶺、大小千家坪、羅圈套以及大龍潭等地,分布范圍210平方千米,海拔1600~3000米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中,見人即遁,平常難見尊顏。
1.3 有些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在景區出現,但由于形態小、速度快、位置特殊等原因,游客難以看清或無法識別,譬如紅腹錦雞,尾羽長,漂亮,棲息于海拔1500~3000 米的針闊混交林、開闊的多巖林地,而景區的旅游步行道一般在森林邊上,視野受限。在天燕景區燕子埡口東北1000米處的半壁上有一個聞名遐邇的燕子洞,海拔2000多米,洞高14米,寬16米,主洞長約3700米,里面棲息著大量短嘴金絲燕。短嘴金絲燕本是海洋中一種金絲燕的變種,在一億多年的滄海桑田巨變的過程中,它們沒有隨著海洋而去,而是留在了這個巨大的洞穴中,到現在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它們生活在神農架杳無人跡的萬山叢中,不論是急風暴雨,還是冰天雪地,它們都能飛到1000多米的高空盤旋,以至人們很難用肉眼看到它們。
野生動物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載體,是生態旅游資源最鮮活的體現,也是自然風景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體現了神農架景區的魅力所在。為了彌補野生動物難以進入游客視野的缺陷,神農架景區管理方嘗試著因地制宜,引入多種動物進行養殖,目前采取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2.1 與野生動物救助、科考相結合,提供仿野生的飼養環境,把本土的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就近人工養殖,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
在神農頂景區的大龍潭設有野生動物救助站,目前救助的保護動物有金絲猴三只,神農架黑熊一只,金雕二只等,滿足了許多游客一睹金絲猴真容的愿望。另外在官門山景區的溪流旁,還建設了非常有特色的水族池,除了稀有的魚類外,還養殖了十多條大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另外針對不同的人群喜好,建設了全玻璃圍隔的松鼠館、仿真場景的紅腹錦雞園、展示神農架神奇蛇資源的蛇館等。1978年,神農架林區陸續發現了金絲猴的蹤跡,2013年在姊妹峰建立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金絲猴繁育基地,主要承擔金絲猴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疾病防控等工作。該基地現有5個金絲猴繁育種群,數量大約1300只。2016年2月,基地迎來兩只外來野生壯年雄性金絲猴進入籠舍投奔繁育中心,基地圈養的金絲猴正在與野生金絲猴建立起種群間的良性互動。這群藍面仰鼻、身背金色長毛的神農架金絲猴在溪水邊的樹林里追逐嬉戲,“咦、哦”叫聲回蕩山谷,膽大的見到行人還上來乞食,坐在人的跟前絲毫不膽怯,已逐漸克服了對人的恐懼心理。
2.2 根據神農架的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等,從外地引入珍貴野生動物進行養殖,成為吸引游客的名片。
隨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重要性日益為大家接受,游客追求自然,喜愛返璞歸真的環境,在自然環境中領略珍稀動物的魅力。大熊貓是深受廣大游客歡迎的國寶級動物,神農架在遠古時代曾經是野生大熊貓的棲息地,在官門山景區因地制宜建設了熊貓館,引進兩只大熊貓,已經成為該景區最熱門的景點。在大九湖景區的三號湖附近,利用優越的水域條件,引進了黑天鵝、白天鵝若干只,在青山碧水間,這些有著高貴氣質的水上精靈閑庭信步,讓三號湖成為名聞遐邇的“天鵝湖”。引進的野生動物還有鹿苑里數量龐大的梅花鹿,太和山景區的中華獼猴,龍降坪的亞熱帶叢林鳥后——孔雀等。2020年2月25日,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神農架林區取締14家不符合養殖條件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場,保留19家用于科研的養殖場所,并向符合規范的養殖場發放了防控物資。目前共有野生動物205只,主要包括金雕、狗熊、梅花鹿、天鵝、環尾雉、娃娃魚、黑熊、金絲猴等。
2.3 根據當地的養殖習慣和良好的植被條件,景區附近的農民將原本應家養的動物放在野外飼養,意外地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2016年,全國接待游客的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有2405處,累計迎來游客4億人次,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生態旅游活動的擴大,不可避免地對野生動物及自然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家養動物野外化可以部分化解這一矛盾。大九湖景區有“跑跑豬”的說法,當地居民養殖的豬是當地的野豬與巴克夏豬雜交而繁殖的后代,短嘴、小眼、大耳、草包肚,整天就被主人趕到野外的高山濕地、樹林草甸間,讓優美的風景中增加了一絲生活的氣息,一些幽默的樂趣。“跑跑豬”瘦肉比例大,肉質鮮美爽口,是游客必嘗的當地特色菜。另外還有“跑跑雞”“跑跑牛”“溜達羊”等養殖動物,既是神農架風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滿足了游客大快朵頤的需要,更是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路徑。
神農架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合理養殖部分野生動物有多種模式可以選擇。
3.1 改變目前以觀賞為主的養殖動物模式,增加動物與人親近的機會。
把動物關在鐵籠里飼養,游客只能從遠處觀看,就會落入普通動物園的窠臼,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人工養殖野生動物,要注重動物與當地環境的和諧,重視動物與人的和諧相處、互動交流。除了非常兇猛的野生動物如黑熊等,其他的養殖動物可以開辟多種形式的“游客親近區”,滿足人們與自然親近的愿望。
太和山景區對猴群的馴養,就是把野生的中華獼猴群吸引到景區合適的位置,通過投遞食物吸引猴群留下來。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猴群在戶外生活的情形,還可以投喂規定的食物,與猴群親密接觸。未來還可以考慮引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猴戲,游客會有更強的參與感。比較適合建立“游客親近區”的動物養殖點還有大九湖的鹿苑,溫順的梅花鹿還是比較討人喜歡的,可以考慮與神農架特有的中華鬣羚配套飼養。
此外,在適當的時機可以用紅腹錦雞等易馴化的鳥類在官門山景區建立百鳥館,半野生狀態養殖,全過程展示,推出鳥類表演節目,在這里可以聆聽百鳥鳴叫。還可以設立觀鳥區,能拉近游客與馴養鳥群的距離,讓遙不可及變為觸手可及。白鶴是神農架鳥類中個體最大的,金雕是最兇猛的,金雞是五彩斑斕的。最漂亮的是虹雉,它的羽毛像是由十多種不同色彩的錦線組成,像彩虹一樣燦爛奪目。神農架現已查明有鳥類250多種,而且珍稀品種較多,僅屬于我國1、2級保護動物的鳥類就有白鶴、金雕、灰腹角雉、綠尾虹雉等30多種。通過輔助人工喂養,增加鳥群與游客的親密接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2 在不斷提高保護野生動物意識的前提下,以商業養殖項目帶來旅游資源的多樣化。
經過多年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教育,神農架本地居民和旅游從業人員的動物保護意識都在增強,但是距真正的人與生物圈和諧共生的狀態還有距離,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還有待提高。譬如尖吻蝮等野生蛇被當地居民發現后,基本會成為盤中餐,蛇肉大補的觀念還比較盛行。當地部分野生動物可以進行商業化養殖嘗試,拓寬保護途徑的同時兼顧旅游需要。
以大鯢為例,其 “娃娃魚”的俗稱已經深入人心,很多游客都想一睹芳容,但是幾乎沒有機會。大鯢多生活在海拔100~1200米的水流湍急且清涼的溪河中,晚上一般待在洞內,夏秋季節喜歡在白天上岸覓食或曬太陽,常守候在灘口亂石間捕食,主要以蟹、蛙、魚、蝦以及水生昆蟲等為食。目前大鯢的人工養殖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養殖所需要的溶洞與潔凈的水源在神農架比比皆是。在神農架官門山景區,保護區按照仿生態養殖的要求,建造了一個大鯢養殖基地。這個養殖基地以大鯢繁育研究為主,同時兼顧游客觀賞,有養殖繁育池35個,共養殖大鯢260余尾。人工養殖大鯢不僅可以緩解野生種群稀少的危機,也能滿足游客觀賞的需求。由于人工養殖的第二代數量大,以后繁殖的第三代大鯢可以進入餐飲市場,還能增加對“吃貨”類游客的吸引力,養殖者本身也有了穩定收入,能夠持續發展。
2016年來,神農架將特色冷水魚養殖作為特色生態漁業發展,也是鄉村旅游的一個方向。神農架本地的冷水魚(齊口裂腹魚、多鱗鏟頜魚、斑紋紅尾副鰍)經過幾年的培育、研究和指導下,在親本培育、人工繁育、苗種培育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2020年麻灣村等地積極開展冷水魚人工繁育,全區齊口裂腹魚產卵親魚800組以上,第一批產卵400萬粒,孵化魚苗300萬尾以上,受精率95%,孵化率約達到80%。養殖企業和合作社在冷水魚人工繁育取得較好的成果,人工繁育和繁殖存活率有了進一步提高,不僅成品在本地餐飲市場供不應求,養殖場本身也成為旅游景點之一,拓寬了鄉村旅游市場。
3.3 加大科研力度,提高野生動物馴養水平,兼顧發展旅游與野生動物保護。
為防止人畜共患病毒的傳播,應有效隔離和降低人類對棲息地的影響。最初的做法是根據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劃定動物保護區域,限制人類活動區域,防止旅游開發過于泛濫。下一步要加強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的科研力度,減少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活動沖突。以金絲猴種群復原項目為例,神農架自然風景區目前在大龍潭設立了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附近山林中的一群金絲猴約90只,從當初500米見人就跑,到現在可以近距離接觸,動物保護人員花了12年的時間和努力。神農架金絲猴數量比20世紀80年代最少時已增加近兩倍,未來可以考慮利用互聯網+高清攝像技術,讓游客可以在合適的地方,甚至在家里欣賞這些在野外自由生活的“叢林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