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賢
(云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蘭坪 671400)
地球上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它們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并且在人類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將其稱為生物多樣性。中國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大量的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因此,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經成了刻不容緩的工作,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完善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
在社會的發展中,生物多樣性本身的價值一直都是非常巨大的,人類在生物多樣性中得到了所需要的食品和生活原料。物種更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并且野生物種還是當前培育新品種的關鍵原材料之一。尤其是在近代遺傳工程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物種的保存也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此外,生物多樣性還具有非常高的生態價值,可以說它是維系自然界能量流動、改良土壤和涵養水源的關鍵內容,更是維持當前生態系統平衡的主要條件。如果某個物種消亡,可能會對整個系統帶來影響,導致其失衡,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崩潰。因此,在此背景下,需要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保證物種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豐富人類的物質文化內容,為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條件。
由于人類的生產和活動會對大自然的發展帶來影響,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需要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減少對周圍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影響。早在5000年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對自然界的需求就已經開始加劇,這會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越來越大,已經高出了自然喪失速度。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經濟時代背景下,人類對生物資源的索取急劇增加,再加上環境污染的影響,導致全世界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都遭到了非常嚴重地破壞。
大量的研究發現,受到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近代的一些物種幾乎已經滅絕,其速度加快了1000倍。目前,世界上還有593種鳥、400多種獸和209種兩棲爬行動物等,部分高等植物已經瀕于滅絕。還有的資料指出,生物多樣性的毀滅所帶來的直接損失正在不斷增加,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控制,不僅會對全球的經濟帶來影響,還會影響到人類的生存。這就需要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完善具體的保護方案,減少環境等因素對自然界生態平衡的影響。
云嶺的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比較典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里面的生物物種非常豐富,主要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其境內的森林茂密,地形也復雜多樣。在對其生態環境的特點進行分析時,發現此保護區還是以原始的溫性寒性針葉林等為基礎的地區,實現了對生物有機體和生態環境的雙層保護,屬于瀾滄江與金沙江之間的綠色屏障,更是“三江并流”世界的自然遺產。再加上,此地區具有非常獨特的地理位置,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在此基礎上能夠孕育更多的生物物種,如滇金絲猴和喜馬拉雅紅豆杉就是此地域的主要代表。
如果在地理位置上看,保護區在青藏高原的東南緣,其北段建有白馬雪山的自然保護區,南端還建有云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實現對周圍自然區的有效保護。此外,其還可以實現對相關資源合理配置的基礎上,對周圍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全面保護。
調查發現,該保護區的總面積為75894公頃,在行政區劃上主要涉及了蘭坪縣通甸、啦井、金頂和兔峨等鄉鎮,此地區的核心區為16553.0公頃,占了全區的21.8%。該區內最高的點為雪邦山,海拔為4295米,最低的海拔為1899米,是的拉馬登水溝,全區的相對高差為2396米。同時,此保護區大部為高山峽谷,河流縱貫,垂直的高度也出不同,所以在整體上對其分析,會發現此地區具有獨具一格的自然地理條件,生物物種也非常的豐富。
此保護區有種子植物141科,屬于國家Ⅰ、Ⅱ級的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主要有喜馬拉雅紅豆杉、云南榧樹和西康玉蘭等9種。哺乳動物有80種、兩棲爬行類動物有46種,鳥類167種。主要的保護對象為滇金絲猴等具有代表性的瀕危野生動植物。在此區內分布3個滇金絲猴種群,主要為長巖山種群、龍馬山種群和拉沙山種群,數量大約為500只。
自從2003年建立保護區至今,一直堅持保護滇金絲猴棲息地的理念,主要是為了減少人為干擾等因素對此地區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從而拯救滇金絲猴為代表的動物棲息地,保證以喜馬拉雅紅豆杉為代表的生態環境不受到影響,為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同時,通過對3個滇金絲猴種群的不間斷巡護監測,加強了對此物種的保護力度。當前,全區已經建立了三個巡護監測點,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對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和活動范圍等重點內容的動態監測。尤其是與大理大學一同建設的拉沙山野外監測基地,已經作為了大理大學東喜馬拉雅研究院的主要基地之一。
此保護區日后的發展目標主要為: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在此基礎上大力扶持保護區周邊的群眾經濟情況,將其發展為原則,采取措施建立以保護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從而將云嶺保護區建設為集動植物繁育馴化和宣傳教育等多項內容為一體的綜合型保護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當前,我國林場中的可采資源正在不斷減少,這會給施業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帶來比較大的影響,導致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進而形呈現縮小的狀態。林場山地大多數都是積水型的沼澤類濕地,其在施業區內主要呈零星分布。然而,在對目前我國濕地水域情況進行分析時,發現整體面積并不穩定,部分濕地在枯水的季節經常出現極度缺水的情況,這給生物的生長和發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影響。
人類的生產生活與野生動植物的發展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但是,最近幾年,亂捕濫獵和無組織的亂挖濫采等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轄區內的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等遭到了破壞,這對我國生物的多樣性也帶來了比較嚴重的影響。再加上大部分人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知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水體和陸地不再適應生物的生存,進而促進物種滅絕的速度不斷加快。 此外,我國的生態調節能力越來越小,雖然部分的林場曾采取了急救措施,對生物多樣性進行了保護。但是,由于部分人對森林和野生動植物的功能和價值不了解,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不強,過度的破壞利用資源,導致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破壞。
我國目前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機制并不完善,還是比較薄弱,法律法規也不夠健全。雖然有《森林法》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其都是對國家的重點野生動植物進行保護,在采集和收費等多個方面,還沒有具體的規定,整體的法律和制度執行并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劇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要想在新時代下長期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在野外建立保護自然區,實現對群落和種群的保護。此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式也被叫作就地保護。主要是因為只有在野外,物種才可以在自然群落中,更加快速地適應變化的環境。特別是在對珍稀物種進行保護時,由于它們會受到人類干擾的影響,在此情況下是無法進行就地保護的。如果殘余的種群比較小,就地保護的整體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此背景下,要想有效種阻止物種滅絕,需要在人類管理下的人工環境中,采取措施維持個體的生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遷地保護。一般情況下,動物的遷地保護設施主要有包括動物園、獵物農場以及圈養繁殖計劃等。植物會被保留在植物園和種子銀行等地方。
例如,在對稀有瀕危的植物進行遷地保護時,對活的植物體和組織等,需要控制相關的條件,對其進行保存。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基因工程以及分子生物學也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可以在此基礎上,完善植物遷地保護的方案,通過建立基因庫等方式,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同時,這種方法還會讓植物的整個植株都可以脫離其天然的環境,然后通過人工方法對其進行繁殖和栽培,如可以將植物的枝條移植到植物園中,讓其穩定生長,進而減少其他因素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我國的大部分林場都位于中溫帶濕潤氣候區,其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此,在對此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時,需要結合此地的氣候條件和物種分布現狀,積極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建立保護區,促進保護、科研和資源等內容與生態旅游的有效結合,進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首先,需要加強對自然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實現對各種瀕危物種的保護,結合林場施業區的資源情況,合理劃分生態保護類型,讓森林和水生態等生態系統都可以達到良性的循環,不斷強化生態系統的調控能力。
其次,還要遵守因地制宜,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管護,主要是為了減少資源的采伐和利用。滇金絲猴屬于我國獨有的生物物種,其更是世界級珍稀的瀕危物種,總數僅有3000余只,和大熊貓一樣,被譽為我國的“國寶”,已經被列為我國I級重點保護物種中,并且此物種還加入了到了國際野生動植物種貿易公約中。滇金絲猴主要生存在高寒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中,此系統可以說是地球進化上百萬年的結晶,更是生態健康以及生態安全的象征。
在對滇金絲猴所棲息的地區特點進行分析時,發現其為橫斷山脈腹地,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和核心地帶。因此,通過對滇金絲猴的有效保護,還可以保護我國最后僅存的原始森林總面積,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如,蘭坪縣已經建立了云嶺自然保護區,其主要分布了3個滇金絲猴種群,現存的數量大約有450只,并且此區共建立了3個巡護監測點和6條固定的巡護路線,實現對了此類金絲猴的全面保護。同時,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不斷加強的背景下,猴群的數量也在慢慢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更保持了生態平衡。
最后,需要削減木材的采伐產量,及時調整生產力的整體結構,對林區進行多種經營和生產,主要通過以林養林和以副養林等方式,實現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如,可以通過實施天然林的保護工程,在原有的施業區內,擴大生態管護區的面積,一定要抓住此次林業改革的機會,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此外,在對一些瀕危物種進行保護時,可以通過適度開發,獲得大量的保護資金,實現對這些物種的拯救。同時,適度的開發利用,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能力,讓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可以相協調,為人類提供一個高質量的生存環境。
現階段,地球上的物種正在不斷下降,主要以每天幾十種的速度滅絕,如果不對其進行有效保護,會對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帶來影響。因此,需要認識到拯救瀕危物種的任務重要性。由于物種是生態平衡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通過建立基因庫等方式,實現對物種的保護,收集并保存了各種動植物物種的基因,主要是為了防止物種的徹底滅絕,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早在2007年,我國就已經在云南昆明,建立了最大的植物種質庫,可以說其也是我國最大的野生植物種質庫,實現對野生植物多樣性的保護。
到了2009年,我國建立了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其規模達到了83.95畝,是國家級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現如今,我國正在收集廣西等亞熱帶地區比較特有的和瀕危的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資源,加強了對這些生物物種的保護,希望可以在此基礎上維持生態平衡。
當前,生物多樣性所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局面,相關的國際組織以及機構等加強了對此工作的重視,并且許多國家政府也都紛紛采取了措施,實現了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在此基礎上,要想進一步保護好我國生物多樣性,需要加大教育和法制管理,不斷強化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原有的法律內容出發,實現對相關法律內容的制定和完善。同時,還需要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積極指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強化生物多樣性的質量和效果。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融入一些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內容。同時,在日常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觀察生活的環境經歷了什么變化,多為學生介紹一些有關《森林法》等方面的知識。各地區的政府部門還要積極組織開展一些有關《野生動物保護法》和《保護環境法》的宣傳教育活動,結合有關的生物知識,對其進行講解,加強人們對相關法律內容的了解,強化他們保護自然的意識。
此外,在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時,還需要在我國原有的法律制度出發,保證新法律制度的完善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規范全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為,加強他們對自然資源的合理應用。同時,還需要多普及一些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不斷提高公眾的守法意識,對以往經驗進行總結,進而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
由此可見,新時期,需要認識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結合我國的生物多樣性發展情況,建立自然保護區,實現對稀有動植物的保護。同時,還要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基地和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完善生物生態安全保護機制,進而避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