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閣
(沈陽農業大學附屬實驗場,遼寧 沈陽 110161)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所以各個城市的農產品市場對玉米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量也是非常之大,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對玉米的需求,在栽培時應該與時俱進對栽培技術進行優化,確保不影響市場供應的前提下,可以加大玉米產量和質量提升,實現技術優化驅動經濟效益,從真正意義上提高玉米產業經濟效益,同時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的基礎上,隨著現代玉米生產農業的結構調整,玉米栽培種植面積也隨之不斷擴大。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玉米的栽培地區大多集中分布在北部省份以及黃淮海地區。玉米品種多、產量大,普通露天種植條件下,一畝地產量好的情況下,能達到1500斤左右(甚至更多),尤其甜糯玉米既屬于糧食又可以當作蔬菜來烹飪,是一種非常好的食材,對于促進當地農民的增收非常有利。但在其實際栽培方面,卻存在著很多限制生產發展的問題,如尚未形成健全的生產標準體系,其生產技術仍舊較為落后,且部分農戶尚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仍然選種抗性較差的玉米品種。如果玉米種子內在因素有問題,在播種以后,就無法防治空稈,勢必造成損失,進而導致當地玉米實際生產水平普遍低下,難以實現理想化的玉米栽培效益,所以一定要把好玉米選種關。
另外,由于國內各地氣候的不穩定性,使病蟲草害的發生日益頻繁。當進入5月以后,各地的降水 量將會逐漸增多,將會迎來病蟲草害的高發期。倘若未能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將會造成病蟲草害的擴散,使玉米出現大面積感染的現象,對玉米的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從而導致現階段我國的玉米培育工作進度很難跟上市場供需的步伐,進而出現雖然種植成本投入很高,但玉米實際的產量卻很低的尷尬局面,導致面對市場對于玉米的實際需求量尚未滿足,使市場中玉米的供需關系常常處于失衡狀態中,難以讓玉米生產農業得到理想化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想要大幅度提升我國的玉米總體產量,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需要做好氣候預測工作,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提高對病蟲草害的抑制效果。最近這幾年來,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玉米栽培技術和繁殖方法方面上的改革創新,危害玉米的病蟲草害種類與發生規律也相應出現了新的變化。為了對異常天氣采取應對措施,需要對天氣變化做好預警工作,如光照不足、連續陰雨等,進行對病蟲草害采取防治措施。在防治方面,一方面,可以采用農業防治方法,減少玉米的種植密度,這樣可以提高玉米的光照面積,使玉米的采光量得到增加,形成良好的防治效果。另一方面,除了要依靠地理位置、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外,更應該在種植生產方面多下功夫。
2.1 施肥越多產量未必越高
在一定范圍內,玉米產量隨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當施肥量達到一定水平時,增加施肥量不僅不可以提高產量,反而會降低產量。在生產中,經常出現過量施肥,特別是過量施用氮肥,容易帶來以下問題:作物抗逆性下降,容易發生病蟲害和倒伏;產量不增反減,施肥經濟效益下降;大量營養素流失,導致空氣和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因此,肥料越多,玉米產量越高的認識是錯誤的。
2.2 一次性施肥并不能解決全生育期不脫肥,一般情況下,春玉米的生育期在120天以上。當玉米的幼苗溫度較低時,生長緩慢,主要是生根和長葉,它需要的養分較少。從拔節期到抽穗期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階段需要的養分最多,在這一階段大約有50%的氮被吸收。如果營養供應不足,會影響果穗的大小。通常在遼寧、黑龍江等東北地區,一次性施肥是指春季壟作時,將春玉米整個生育期所需的肥料作為基肥一次性施用,后期不追肥。施肥以速效高氮復合肥為主,養分釋放速率與玉米需肥規律不同步,導致玉米生長后期養分供應不足,秸稈黃腳,肥料流失。
2.3 缺磷或磷過高玉米都會出現紅苗
缺磷是造成玉米紅苗發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磷供應不足;另一方面,玉米苗期低溫導致根系發育不良,降低了磷的吸收能力。同時,低溫導致土壤磷素有效性降低。因此,即使土壤磷含量較高,也會出現玉米紅苗。防治玉米紅苗的有效措施:以磷肥作種肥,每畝磷肥用量為1~2kg(P2O5)(磷酸二銨2~4kg)。如果田間出現紅色幼苗,可采取以下措施:在葉片上噴灑300倍磷酸二氫鉀2~3次,每3天一次;或噴灑1%過磷酸鈣溶液(澄清溶液);松土并提高地面溫度。
2.4 種二代種子會減產
現代玉米生產利用雜交后代的雜種優勢提高其高產性和抗逆性。雜種優勢是指親緣性狀不同的兩個親本雜交產生的雜種在生長、生活力、繁殖力、適應性、產量和品質等方面超過其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的相反過程是所謂的近親繁殖衰退。由于近親繁殖的下降,雜交二代的生長勢、生活力、抗逆性和產量均較雜交一代顯著下降。一般來說,雜交第二代的產量比第一代低50%以上。
2.5 行距種植方式提高光能利用率
玉米行距種植是改善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調控手段。實踐證明,當密度增加時,適當的種植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密植的增產效果。玉米行距的安排因品種和土壤肥力水平而異。對于莖葉夾角小、葉片向上突出、根系發育深的耐密度品種,在肥力高的地塊上,行間距離應掌握好;對于稈高葉平的品種,行距可以更寬。一般來說,玉米種植方式有等行平播、寬窄行密植、壟作等,等行平播的優點是植株分布均勻,能充分利用光能,產生更多的光合物質;寬窄行種植可改善種群的通風透光條件,便于田間管理和作業;壟作有利于玉米早播和幼苗生長。
新時期鄉村振興背景下,玉米的優質高產是現階段農業生產面臨的重要任務,想要更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就要不斷完善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實踐應用。另外,在玉米栽培過程中,需要做好玉米發病原因的分析工作,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使玉米患病概率能夠得到控制,保障玉米能夠正常生長。
3.1 適宜栽培玉米的地理環境
玉米作為大眾化的經濟作物,其味道甜美并且有較高營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為了確保優質玉米種子可以適應生長,在玉米栽培前應該充分了解玉米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因素。與水稻、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相比較而言,玉米具有較強的抗旱性、抗寒性、耐瘠薄性,但是怕澇漬。基于此,在栽培玉米之前,需要充分考慮到栽培地區的氣候、地勢、土壤等影響因素,盡可能選擇地勢平緩、光照豐富的地理位置,選擇土厚地肥、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以便為玉米創造更舒適的生長環境。還要避開降雨過分集中的地區,太多的雨水會使玉米徒長。并且,在優質玉米種子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其生長環境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不能忽高忽低。此外,栽培人員千萬要注意:過酸、過黏和瘠薄的土壤都會使玉米生長不良。因此,玉米栽培地應選在環境清潔、無污染的地方,盡可能不要選擇在化工工廠、國道公路旁栽培玉米,以免工廠生產、車輛駕駛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給玉米的栽培土壤帶來污染,導致栽培地塊土壤板結化影響玉米的品質。
3.2 選用優良品種
選取優良的玉米品種,在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工作中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市面上玉米的品類多種多樣,但是不同品種的玉米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在進行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過程中,所選擇栽培的玉米品種不僅需要通過國家相關鑒定部門的科學認定,還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選取優良的玉米品種,充分考慮所選品種玉米是否能夠滿足實際栽培位置地形地勢的生長需求,以及是否能適應該地區的氣候條件等。除此之外,應盡量選擇具有高產潛力、耐密度緊湊、穗型大的中晚熟品種,以確保較強的抗倒伏性和良好的抗病性。選擇發芽率大于85%,純度大于98%。如果采用單種精量播種,種子發芽率應在94%以上,以此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或者,在中肥力區將固定苗控制在4000株/畝左右;在高肥力區,固定育苗控制為4500株/畝左右,適當增加高產重點攻關田和示范田的種植密度。在此基礎上,應積極引進抗撈、抗病蟲草害的玉米新品種,提高玉米種子抵抗病蟲草害的能力。根據目前國內外農業生產發展趨勢來看,科學貫徹落實抗撈、抗病蟲害的玉米新品種選育工作已成為新時期、新形勢下保障農業生產可持續穩健發展提出的重點要求。
3.3 合理進行耕作
在玉米灌溉和田間管理階段中,應采用科學、先進的玉米栽培技術與繁殖方法。如采用機械種植技術,并結合種植地規模對機械型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最好播種、施肥、覆土以及壓實等環節一次性全部完成,以此強化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效率。除此之外,還可以嘗試采用無土種植技術,用人工配制的固體營養或營養液基質取代自然的土壤,這樣不僅可以節水、節肥,還能夠通過人工技術來操控玉米對營養的吸收,有效防止玉米產生病害。在對玉米生長環境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需及時對玉米生長環境中的雜草通過人工中耕和機械中耕防除,并且注意控制玉米栽培繁殖土壤的溫度和濕度,保持玉米栽培繁殖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氣性,并且需要保證交通和灌溉條件便捷。
3.4 土肥水管理
玉米的生長需要一定的養分,因此在整個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過程中施肥是貫穿全程的環節,一定要注意氮磷鉀配合,如果偏施一種肥料,往往會造成肥害,不但起不到促進作用,反而會導致玉米徒長。因此,應采用合理施肥方式,來防止病蟲草害的形成,并且促進玉米的生長,使其具有較強的抗性,降低感染病害的風險。倘若肥料使用不均衡,導致田間肥力失衡,將會導致玉米對病菌的抗性下降,使其容易受到病蟲草害的侵蝕,進而引發嚴重的病蟲草害。另外,在對玉米施肥作業之前,應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土壤特點以及玉米生長過程中所需的肥料,從而科學地添加肥料,避免添加對玉米栽培和土地有害的肥料。以免因有機肥使用過多,如牛糞堆肥、秸稈還田等,將會為病蟲草害的增加提供有利條件,使得病蟲草害具有較強的擴散趨勢,不利于病蟲草害防治的進行。
施肥管控措施如下:第一,需要保障施肥的均衡性,嚴格控制其中氮肥量,同時提供充足的水分條件,促進肥料的吸收,使玉米能夠順利地生長。根據土壤測量和土壤肥力,按照900kg/畝以上的目標產量,施肥量為速效氮50kg/畝以上,速效磷30kg/畝以上,速效鉀15kg/畝以上。第二,需要合理使用有機肥,在現代農作物栽培工作進程中,添加有機的肥料是提升農作物抗病蟲害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也是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的必要條件。有機肥量同樣需要嚴格控制,因為過多的有機肥反而將會促進病害的生成,需要對用量進行嚴格控制。除此之外,添加有機的肥料前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蟲害進入到土壤中產生一定的破壞。還要注意施肥與微量元素的平衡,盡可能根外施肥,并且在施肥時注意空氣交換。
3.5 病蟲草害防治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蟲草害的發生概率與影響程度,應多元化、綜合化地做好玉米病蟲草害的防范控制工作。首先,在玉米生長期間,適量使用農藥進行噴灑,可采取藥劑拌種的方式,對待播種的玉米種子進行預處理,從而在種植初期提升玉米的生長能力與抗病能力。必須優選符合國家化學藥劑標準,毒性較低、殘留較少的農藥,并且需要充分考慮到玉米生長環境的土壤特點,以及玉米生長過程中所需的農藥品類,從而科學地進行農藥添加,避免在實施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時,添加對玉米的品質和其生長環境土壤有害的農藥,使繁殖、栽培玉米的土壤遭到破壞。現階段業內主要使用增產菌拌種,固體或液體菌劑皆可,并且,在苗期應加強蚜蟲防治。噴灑90%可濕性粉劑2000倍濕性粉劑進行噴灑控制。在拔節期,50%辛硫磷乳劑300ml/hm2和7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125g/hm2與450kg/hm2的水混合,一次性防治病蟲害可降低玉米生育后期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其次,還需要做好害蟲的預防與消殺工作,從而進一步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長,實現病蟲草害的有效規避。從目前來看,采用如粘蟲板捕殺、誘蟲燈捕殺等物理防治技術,如噴灑毒死蜱、抗蚜威等化學防治技術、如散放天敵動物、使用生物誘捕劑等生物防治技術均能達到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除此之外,栽培人員還應充分提高玉米栽培管理的技術水平,將無人機、智慧農田監控系統、新型植保機械等先進工具應用到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與病蟲草害防控的相關生產活動當中,從而更加及時、有效地了解玉米生長狀態,并實現病蟲草害的規模化、高效化治理。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玉米的質量和產量,在栽培玉米期間,必須要重視優化栽培技術,確保優質玉米種子配套高產栽培得到有效應用。所以,對于栽培人員應該進行相關技術培訓,關注栽培過程中定苗施肥等過程,同時在栽培時也要提高技術的應用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玉米產量和玉米品質,促使現代玉米生產農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