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壯
(中共鶴崗市委黨校 黑龍江鶴崗 154104)
“申論”一詞最早出自孔子《論語》中的“申而論之”。從字面上理解,申和論是兩個獨立的成分。“申”意為申述和說明;“論”意為分析論證和說明事理。在寫作的過程中,申和論相互映襯,合二而一,申是論的前提和基礎,論是申的目的和歸結,先有申后有論;申不清則論不明,申不足則論無立。論從申出發,申為論保駕護航。申論作為一種應試文體,是指考生根據題本中給定資料或指定話題、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等,進行梳理歸納整合,提煉概況,并展開充分論證的寫作方式。
(1)形式不同于傳統作文
傳統作文考生大多沒有依據作答的材料,主要憑借自己的喜好特長等隨意聯想和發揮。但是,申論考試不僅給定了考生能夠借以答題的材料,而且還有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的幾項考核要素,考生只能根據給定資料概括內容、提出方案、進行論證。命題作文和申論寫作兩種不同的寫作形式出現在考生面前,相比之下,申論的考試形式難度更高一些,它充分考查了一個人的閱讀、理解、分析及文字表達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2)背景資料具有普遍性
作為一名合格的公務員,要對社會的各個層面,尤其是老百姓關注的人點、焦點問題有了解、有認知、有思考。如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教育均等化等,涉及的范圍廣、關注度高、社會反響強烈。也就是說,申論的背景資料對于廣大考生來說不生僻,具有普遍性。
(3)內容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申論考試的作答資料涉及的內容龐雜,領域較多,但問題指向明確,這正解決了作答言有物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案要緊扣概況的主要問題。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鎖”就是考試根據給定資料提煉總結出的存在的問題,“鑰匙”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針對性的對策,“鑰匙和鎖”之間的寫作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如果所提出的對策和解決的問題不相符,對策如空中樓閣,無的放矢,會使考生的寫作質量大打折扣。
(1)使用書面語體
書面語講究用詞準確和語法邏輯嚴謹,講究莊重嚴謹的文風,一句話中,主謂賓定狀補,各種句子成分該有的都要有,尤其是主干部分,不能隨意省略,該在什么位置就在什么位置,不能顛三倒四。不使用模棱兩可的詞語,凡是容易產生歧義、模棱兩可的詞語都要限制使用,考生中有的使用可能、大約、或許等詞語,這些模棱兩可的詞語不能明確表達考生的觀點、裝張,還會使考試的寫作質量大打折扣。不使用晦澀難懂的詞語,不自造生詞。目前我們的語言創作能力空前發達,一些新詞、熱詞被很多人爭相使用,但是有些詞語讓人看了之后一頭霧水、晦澀難懂。
(2)使用事務語體
事務語體,是黨政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用來處理公私事務、溝通信息的一種直接交際性的語言體系,以實用性為特征。事務語體要刪繁就簡。簡約是申論語言的最大特色,申論是以理服人,不需要細致的描繪敘述,而要求作者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行高度概括,力求達到文章簡約而意蘊豐滿的境界。事務語體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會使考生的寫作質量大打折扣。
(3)使用政論語體
政論語體,是在政治生活領域向人民群眾進行政策、理論、制度等內容的表述,語詞上多采用社會政治詞匯,表達方式以科學論證的邏輯性、說理性與藝術描繪的形象性、情感性相交織為特征[1]。
(1)特點
①材料涉獵廣、層次多,全方位表達現實性較強的社會問題、事件,內容十分廣泛。申論給定的閱讀資料與我們的生活聯系的很緊密,大多數社會和大眾媒體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比如說,生態問題在申論考試中曾經出現過數次。給定資料曾經用過“竭澤而漁,非不得魚,明年無魚。焚林而畝,非不獲獸,明年無獸。”昭示對當今環境狀況的預言。用淮河水質幾十年的表述生態環保的重要性。
②所給資料不是成熟的文章,只是一些半成品,如片段敘述、采訪所得、人物的不同觀點等,而且是各種“子材料”拼湊錯落雜糅在一起的。申論給定的閱讀資料都是無序組合,這種段落的無序排列是經過出題者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的,這也正是申論考試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考試的顯著區別。這種段落的無序性,給考生造成面對申論資料段落的無序性,考生要有充足的勇氣和信心,從容鎮定,靈活應對,要像將軍指揮和擺布各路大軍一樣,把它們一段段地理順,該銜接的銜接,該合并的合并,使它們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自己的頭腦中為我所用。
(2)種類
①依據性材料:主要包括中央領導人的講話、中央文件、中央權威媒體的觀點、中央認可的地方的一些典型好做法等。這些是申論作答的主要依據。考試完全可以充分整合利用,特別是對概述再現資料內容的題型,具有答案唯一來源的作用。
②參考性資料:主要包括專家學者、代表委員、記者、業內人士、地方領導講話以及地方的一些做法等。這類資料考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言論、觀點和做法并不一定都正確,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需要考生具有很強的分析和辨別能力,考生需要辨別分析判斷之后做出正確的選擇,合理地利用,切記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參考材料的取舍。
③干擾性資料:是對作答沒有價值和起反面作用、干擾答題思路的資料。這種材料在直觀上與有價值的資料在表面有某種相似性,實質則與問題本身和作答要求均無關系,不能反映問題,也不提供作答思路和線索,而是命題專家所設的陷阱,用來分散考生的注意力、把作答思路引向歧途,混淆視聽,這不僅增加作答的難度,考生還要有很強的甄別能力,應避免上當。
(3)技巧
①快速掃描。就是用最快的速度瀏覽申論的整個試卷,用大約3分鐘時間先把試卷整體翻看一遍,看材料有幾段,避免漏讀材料;看問題設置有幾個,知道答題該往哪方面靠近。通過快速掃描有總體把握,便于合理安排時間和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快速掃描這個技巧重點要求速度和準確度。
②通篇閱讀。通篇閱讀要理清脈絡層次。理清主流媒體的觀點評論,為申論寫作提高政策理論依據;理清專家學者的觀點評論,為申論寫作提供權威依據;理清權威部門優秀經驗做法,為申論寫作提供對策作答依據。
(1)方法
①合并同類法:將觀點相同或相近的段落歸納在一起。在每自然段的段意概括出來的基礎上,求同辯異,合并同類項,將相同的觀點加以歸納。如申論考試中出現的關于網絡安全的試卷,考生可以從網絡存在的弊端和積極要素正反兩個觀點進行合并概況,考生能夠清晰明了,準確恰當地概括出網絡給社會生活帶來的種種影響,進一步闡述我國互聯網建設的相關問題。
②對立統一法:把對立的或有利有弊的觀點事實統一起來,糅合在一起表述,涵蓋了問題的不同側面。只有把握“對立統一”這一規律,我們才能夠盡快從材料紛繁的角度中突圍,較快捕捉到材料中的矛盾所在,從而達成集中而深刻的立意。如申論考試中出現的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對立沖突,考生答題時循著對立與統一的方向深入探求矛盾雙方依存與斗爭的原因,就能很快抓住立意的要點,經過概況總結,最后把觀點統一為“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的依存”。
③聯想類推法:通過給定材料提供的一些帶有典型性或啟事意義的小事,聯想類推到全局性的大道理。如申論考試中的給定資料,“如果人類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前,從孔子的智慧中感受其對世界的影響。”“仁、義、禮、智、信”“和而不同”“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人合一”其中包括精神道德、人際關系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等,這段資料讓我們聯想到儒家思想對世界的影響。
④綜合歸納法:對內容復雜、文字多、問題較隱蔽的材料應用此法。如申論考試的給定資料介紹了海爾數十年的發展歷程,資料龐雜、內容寬泛,海爾集團的經營理念、自主創新、管理模式以及以人為本的經營思想等,把諸多經驗綜合歸納起來,為其他企業提供了豐富的、系統的、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寶貴經驗。
⑤反彈琵琶法:逆向思維出新意的方法,它可以打破陳規舊念,使新的觀念出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古名訓,我們不否認這一觀點,但細加思索,我們不難發現,近墨者未必黑。《愛蓮說》,我們會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深深感染,荷花可以說是近墨者,但它卻冰雪晶瑩高雅綽約。屈原寧可“固將愁苦而終究”,也要為尋求救國救民之道而“吾將上而求索”。他的身上體現出一種近墨不僅不黑,反而更加高潔的品質。運用反彈琵琶法,要注意不能刻意地標新立異,而沒有事實根據,這樣就不是思路的創新,而是嘩眾取寵。
(2)原則
①定準視覺,便于敘述。敘述的視覺,就是作者以何種敘述的口吻、身份在文章中表現。如關于我國網絡建設的問題,是從政府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個人休閑娛樂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社會影響力出發,都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如給定資料內容是營造風清氣朗的網絡空間,可以從政府的角度出發進行概括,也可以從休閑娛樂的經營企業和個人休閑娛樂的角度進行概括,也可以從社會層面進行概括,著不同層面就是敘述的視覺。
②交代要素,要而不繁。要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交代不同的要素,交代時要主次分明、利弊突出,交代要素要做到言簡意賅,忌煩冗拖沓,這是第二個要求。
③理清順序,組織有序。申論考試擁有了材料,這只解決文章“言有物”的內容問題,還要解決文章“言有序”的形式問題。只有理清順序,合理地安排文章的結構,才能使概括的問題更為精準,條清縷析。
(1)基本要求
①合法性。申論的對策必須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尤其進入新時代,必須加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和運用;對策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2]。
②可行性。對策要保證政治可行性,所提對策不能越權,不違法;經濟可行性,提對策保證經濟性價比;技術可行性,所提對策符合當前技術水平,不宜過于超前,不宜過于落后;倫理可行性,所提對策要符合公序良俗等。
③操作性。對策的要確保能夠落到實處,保證其執行,不能擬定萬能對策,好似空中樓閣,無的放矢。
(2)表述方法
①分層展開法。可以從觀念、制度、具體行為三個層面來提出解決辦法。對策可以表述為:“第一,轉變觀念,改變現有的……觀念,通過……樹立……觀念。”“第二,建立……制度(體制)……”“第三,加強……管理(實際行動)”。
②職能分類法。對策可以從“政府”“企業或單位”“個人”等方面來分別表述,通常情況都是“政府應當做些什么”“企業或相關單位應當做些什么”“個人應當做什么”。
③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決對策。考試需要注意的是,在關于人的解決問題上,一般都需要從觀念和行動兩個方面來提出解決對策。
④參與方分析法。一個事件的雙方或多方,各有什么問題,分別解決什么問題。要忌諱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提出解決辦法。
⑤環節分析法分析問題涉及的環節,就每個環節提出針對性的對策。
論證是前三個作答環節的升華,前三個環節為論證做了深厚的鋪墊。論證環節,需要濃墨重彩,淋漓盡致地表達考生的思想水平、認知能力和文字寫作能力。
(1)標題。申論考試進行論證環節要求考生自擬標題進行論證。好的標題不僅可以使評論先聲奪人,同時還能吸引評卷人閱讀品評的興趣,題好文一半就是最好的證明。論證的標題要貼切、具體、鮮明、精練、生動。
(2)結構。安排申論結構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就是所謂的“文無定法、因文制宜”雖然沒有固定的格式,但論證的結構也不能隨心所欲,要有一定的規律和原則。結構要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做到嚴謹完整。結構要服從于表現主題的需要,做到自然統一。結構要適應不同文體的特點。記敘文要線索分明、連貫、完整;議論文要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散文則講究形散神聚;詩歌要富有節奏感、分行分節、界限分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