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郎繞吉
(卡若區卡若鎮中心小學 西藏昌都 854000)
在新課程標準下需要小學科學教師加強重視,注重制定科學的策略,打造高效課堂,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小學科學教師也需要深入把握新課程標準要求、新課程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整合課程內容,完善教學體系,讓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學習,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學習能力。
理念可以指導行為,如果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會導致課程教學活動缺乏先進性、科學性、時效性,無法滿足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科學教學的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意識,沒有根據學生現階段的接受能力、認知規律進行教學,導致學生興趣低下、積極性不高,且教師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內容單一,學生無法深入理解科學知識,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和學生的互動,忽視課堂管理,沒有科學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沒有創設交互式、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1]。
在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沒有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創新教學方法,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課程改革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制定教學方法體系,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教學活動缺乏靈活性、主動性,無法發揮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一方面,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時主要以知識點記憶、習題練習教學模式為主,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和思維能力,嚴重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探究合作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教師為了趕進度,提高分數,沒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需求等創新教學活動和方法,沒有設計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無法彰顯新課程理念要求,不符合小學科學教育宗旨[2]。
教學準備策略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新授課開始前,對一個特定階段的教學活動進行規劃設計、組織,以此制訂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具體如下所示:第一,制訂教學計劃。在一個單元課程教學前,教師先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具體情況、教學內容等制訂單元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仔細對待、科學分析,以此有效落實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嚴格根據計劃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設置教學內容。對于教學計劃也需要確保可靠性、可操作性,可以貫穿于教學內容中,明確教學進度、教學時間,并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選擇教學材料和資源、設備,制定教學評價程序,并加強結果評估和分析。第二,明確教學目標。教師還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提出教學活動的預期效果,以此有效構建高效課堂,有效指導教學活動科學、有序進行,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標。通過教學目標彰顯自身的專業素養、專業理論水平,明確新課程標準指導思想,確保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情況相符。比如,在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多種多樣的食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設置以下目標:了解食物的來源;知道食物營養搭配的方法;養成節約食物的好習慣,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多媒體展示、小組合作探討交流來實現以上目標[3]。
為了有效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教師需要科學采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一種直觀、具體、形象的手段將課程內容呈現出來,加強學生理解和記憶,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科學設計,巧妙構圖。多媒體課件功能完善、優勢突出,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思想、猜測、聯想,可以有效解決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方面的問題。對此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需要精心布設、巧妙構圖,將課程知識內容轉化成為圖文、視頻動畫、影像資料等,通過一種直觀、生動、豐富的手段呈現出來,讓學生明確重難點知識、學習任務、知識框架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多媒體頁面,科學搭配色彩和圖片,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有效發揮聲音和圖片的效果,營造熱烈、濃厚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加入課堂探討活動中。
第二,突出重難點。教師需要根據學科規律、小學生學段特點、學生思想特點等靈活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突出重點、難點,精簡課程內容,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有效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比如,在人教鄂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比較不同的土壤》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入觀察和了解土壤的特點,對土壤產生一定的研究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明確該課程的學習任務和目標,播放出幾組土壤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壤環境,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為后期實驗教學奠定基礎,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4]。
為了有效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需要適當實時提問,創造問題情境,啟發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探究、探討,在此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通過提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和交流時間,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自覺性、主動性。便于教師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情況,以此更好地管控課堂,通過有效的提問構建高效課堂,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和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重難點、知識層次設計課堂問題,通過精心設計,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教學提問要具有層次性。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科學設計問題,確保問題具有層次性、有效性、目標性,可以發揮有效效果,啟發學生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能力,根據具體情況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和探究、解答的時間。第二,提問方式要靈活多樣。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明確問題特點,自己嘗試解答,以此有效發揮高效課堂的作用。
第一,制定科學的課堂管理標準。教師需要制定科學課堂管理標準,以此檢測課堂教學活動效果,具體檢測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檢查學生在規定的時間知識和技能獲取情況、有效學習情況。并檢查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通過課堂檢測和教學效果的評估檢測高效課堂質量和效果,對此教師需要加強課堂教學的管理,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效果和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5]。
第二,制定課堂教學規則。首先,教師需要維持課堂秩序,明確良好的課堂秩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以此確保高效課堂目標的實現。對此教師需要制定規范、嚴謹的課堂規則,有效規范學生的行為。對于小學科學而言會涉及一些實驗,為了確保實驗安全和穩定需要制定課程規則,以此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科學學科特點制定,根據學生特點、教學要求制定,以此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比如,在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學習用品中的科學》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用品中的科學現象、作用,意識到科學知識和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需要組織學生開展趣味性小實驗。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制定實驗規則:自己準備實驗材料,合作完成實驗;在實驗中做好記錄;在使用完成實驗器材后需要放回原位,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實驗。
第三,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展現出了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課堂氣氛的形成依賴于一定的課堂管理,需要教師通過制定班級規則來實現。對于小學生而言,性格活潑好動,對科學知識充滿著好奇,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混亂的情況,對此教師需要科學利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通過創設情況、游戲教學法吸引學生參與,以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于小學科學而言,知識點趣味性、生活化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方式,對此教師需要加強重視[6]。
首先,教師需要科學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編寫的特點,深度挖掘教材中的資源,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需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文本并進行創新,拓寬教學范圍和視野,避免局限于教材,將教材知識和生活實際,學生的特點、發展等進行結合,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以此把握教材編寫宗旨,更好地利用教材,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其次,教師需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精簡教學內容,比如在人教鄂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磁鐵》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先分析教材中的圖文內容,先引導學生了解磁鐵知識,后要求學生們自己使用吸鐵石吸附一些鐵片等物品。后要求學生隔著紙張吸附磁鐵,或者隔著玻璃,促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了解磁鐵的特點、性質和原理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此后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提示,拓展延伸教學內容,可以要求學生拿出一個水杯,在水杯中放入一枚硬幣,后要求學生在不沾水的基礎上取出硬幣,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操作興趣,拓展教材知識,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預留更多練習的機會。最后,教師還需要創新課程體系。教師需要在研究現有教材、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創新設計,積極借鑒其他教師的經驗,加強專業反思,根據課程特點將科學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結合,促使學生主動了解知識點,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想要有效構建高效課堂,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和能力,根據自然科學特點,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科學精神等。對此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一方面,教師需要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需求、問題等,盡量面向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在課堂教學前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確保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在課后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采用正面引導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得到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教師也需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因材施教,采用分層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創設多樣化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探討,了解學生的學習經驗、知識結構,加強和學生的互動,為學生營造有利的想象空間,幫助學生克服自己不良的學習習慣[7]。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新課程標準要求,充分意識到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質量和效率的因素,以此科學采取教學設計方法,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水平,在具體操作中需要科學采取教學方法和手段,制定完整的教學策略,以此打造高效課堂。此外,教師還需要把握高效課堂構建的要點,以此制定策略、完善方法,加強反思和總結,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