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涵
(河北省承德市第十六中學 河北承德 067000)
教材是教師用來教學的重要文本,是學生用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工具。作為學生了解語言文字的學習載體,教師用好教材是基本的教學能力,促使學生輕松學習語文知識,充分掌握知識技能。隨著我國新課改的全面開展,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重點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語文教材的特點,以此讓教師在正確解讀語文教材時用好教材。
教材是課堂上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與基石,而使用好教材也是開展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注意語文教學的合理使用,并以此找出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就需要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從當前使用教材的方式與方法進行探究,才能從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結合教材使用的反映情況,通過科學的分析與探究,重新規劃利用語文教材的方式和途徑,并提出對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觀點與建議。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展,教師則需要用好語文教材開展教學工作,充分掌握語文教學的命脈與發展前景,才能避免出現單一運用教材講解傳授知識,導致學生出現知識面受限的情況。所以,教師從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途徑的拓展、教學渠道的開拓出發,利用語文教材打開學生語文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大門,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為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奠定基礎。
由于初中生在長期的學習習慣養成中出現了偏差的學習思維,不重視語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講解,導致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對于語文教材的了解與認知過于片面,也就無法深入地探究語文知識。同時,在日常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學生認為語文教材的知識內容不需要預習,只需要在課堂上聽從老師的講解就可以了,而在課后復習與鞏固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形成忽視語文知識鞏固的意識,造成課前預習不認真嚴謹、課后復習比較抗拒的情緒,以此無法深層次地理解語文知識。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忽視語文教材使用的問題,會影響到學生對語文教材使用的效率,從而造成學生語文學習不夠深入[1]。因此,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時引導學生利用教材進行學習,逐漸培養學生重視語文教材使用的習慣,就能讓學生從原本被動地學習逐步轉向主動學習,以此讓學生認知語文教材剖析與運用的價值。其中,教師針對學生不重視語文教材的情況,應當通過自身的榜樣行為引導,促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學會利用教材整合知識內容,在對語文教材投入相應的精力和時間后,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了解語文教材對語文學習的啟發性,有助于學生更加重視語文教材的運用。
教師須合理地運用語文教材,保證學生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教學內容中,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究。所以,教師運用語文教材的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水平。眾所周知,初中生學習思維有待進一步提高,思維的發展與學習認知的提升,取決于學生的學習專注力,而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教學關鍵,和教師教學的方式、個人的魅力、教學的形式等方面有關[2]。其中,教師的個人魅力能對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促使學生以教師為學習的榜樣。教學方式的創新,則是體現為教師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創設的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具備運用教材學習基礎知識、拓展教材內容、豐富學習認知的意識與能力。教學形式的優化,重點展現出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探究更加積極主動。這樣一來,語文教材這一重要的教學文本運用,在于教師提升自身的語文教學能力和素養,才能多角度、多方面地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尤其在創新運用語文教材時,教師以豐富的知識儲備感染學生,將會為學生創造高效化的語文課堂模式,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性。
備課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語文知識的關鍵環節。為此,教師做好全面細致的備課工作,關鍵在于要利用好教材,確保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規律。同時,為了在備課階段呈現出豐富的語文知識,教師需要深入地剖析教材內容,就講解的語文知識與內容進行分析時,還需要延伸拓展教材的內容,通過合理的教學引導過渡知識內容,有助于學生不僅學習與掌握知識,更能明確自己所要突破的學習重難點,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把備課工作做好,從教材中的基礎知識講解,逐漸過渡到知識拓展的探究,才是全面利用各種有效資源進行再創作的基礎,也是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依據。所以,利用好語文教材和課堂,其備課方式和內容選擇都應當進行優化,根據分析數據制定教學目標,體現重點難點的語文知識,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和基礎,設計引導問題強化思維能力,從而體現出全面利用教材的重要作用。
教材是教師備課工作中運用的基礎材料,也是學生系統學習知識的基本依據。為此,教師正確解決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才是處理教材知識內容、構建導學方案的基石,也是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的支撐點。所以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正確的教材觀和學生觀,設計語文教學的導入環節,逐漸延伸到教學流程的優化層面,有助于教師圍繞教學的基本素材進行創造性運用,也將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后,從教學內容全面思考并構建教學的體系,確保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更全面了解其知識的發展現狀,以作為進一步制定教學策略的基礎。這就要求老師立足于學生的特點與閱讀實際,創造性地開發課程,幫助學生深入掌握和了解語言基礎知識,并養成好的閱讀習慣[3]。
例如,教師以語文教材中的優秀課文為教學載體,通過精心備課的方式整合內容,關鍵在于教師將選入的課文呈現方式進行優化,既體現出作品固有的思想旨趣,也要突出教材編輯中的知能體系和價值標準,以此承載編者的意圖,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這樣一來,用好教材是建立在對教材的透徹理解上,對教材的理解形成準確且深入的把握,才能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明確課文抒寫表達的思想情感,體會其中的重點詞句段。比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課文時,教師用好教材的基礎,是在備課環節中針對課文的背景介紹進行拓展,帶領學生從一個新的維度詮釋課文內容,達到引導學生體會觸摸文本內涵的教育目標。如教師將《我二十一歲那年》的節選內容展示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重新認識少年時期的史鐵生。他是對未來生活滿懷向往的人,對病痛的痛楚還不能感同身受,但突然的一次病痛,卻使得他的精神世界陡然間陷入了灰暗。在引入史鐵生這樣的境遇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體會到那種無助、迷茫,甚至崩潰的內心態度。同時,也將幫助學生深度探析課文中,作者在母親那無私的隱忍、執著的關懷、真誠的體諒下,逐漸地走出困境,以此對作者回憶母親時潸然淚下的情感進行感觸。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思考探究的課后閱讀任務,將其布置在備課工作中的引導環節,利用提供的背景預習材料,讓學生在課前了解作者、感受親情,體會課文語句蘊含的情感,有利于學生通過分析細節理解課文蘊含的感情。
準確把握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用好初中語文教材的關鍵所在。尤其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教學進行指引,不僅能給予學生有效的閱讀指導與幫助,還能使語文教材有效、合理地為閱讀教學的指引目標服務。所以,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出發,側重于強化學生的思維認識,使其能合理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也能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觸,形成一定自主學習和獨立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師考慮語文教材中閱讀單元的整體整合,通過相同閱讀素材的選擇,發揮出教材中閱讀材料的優勢,實現整合的閱讀引導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在具有價值的挖掘活動中,尋找出相應的文本價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此外,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目標,圍繞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倡議,教師在運用語文教材時,就需要從引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出發,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閱讀任務,促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不斷積累閱讀經驗,以此沉淀自主閱讀能力[4]。
例如,在教讀課文《皇帝的新裝》《天上的街市》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多讀書、讀好書的層面上下功夫,重點是在準確把握教材中的閱讀教學體系后,結合拓展鏈接的指引方式與途徑,指導學生如何自主閱讀課文。比如,從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入手,還需要在閱讀從易到難的過渡層面上,為學生制定科學化的閱讀推薦表,要求學生結合推薦書籍制訂閱讀學習計劃,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閱讀書籍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確保學生在有目的地閱讀指導中,既能提升學生課內閱讀的質量和理解體會效果,也能有效地完成課外閱讀任務,強化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皇帝的新裝》和《天上的街市》后,初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復述故事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同一主題可以以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進一步把握想象和聯想的重要作用。然后在自主閱讀課文《女媧造人》時,關鍵就是強化訓練學生的迅速閱讀能力,促使學生掌握復述故事內容的技巧,以此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這樣教材中關于閱讀教學體系的呈現,揭示了閱讀教學循序漸進,語文綜合能力持續提升的目標,對于學生語文學習的效果提升落到實處,將會發揮出教材中的閱讀引導價值,構建具有層次性的閱讀教學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客觀地分析教材的特點,體現出閱讀教學編排的優勢,為開展有針對性的、有效的閱讀教學活動打下基礎,才是教師正確解讀教材進行教學設計與活動組織的前提。
教師要想用好教材必須引導學生把握知識要點,才能在課程改革中強調知識與實踐的聯系,確保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后,真正走出教材,形成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認真抓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需要從教材知識的基礎講解出發,為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開辟道路。所以,教師以教材知識的講解為基礎,適當地開發課程資源,并且整合課程資源,可以發掘探索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僅符合課程改革強調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強調教師作為語文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鼓勵學生自主實踐探究,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的研讀,以此在課程理念全面滲透的教學形勢下,體現出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質的變化的價值[5]。
例如,在《世說新語·兩則·詠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利用語文教科書課后練習,訓練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翻譯能力,并側重于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對問題有自己的獨到看法,因此合理利用語文教科書,有助于學生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和翻譯能力。比如,通過語文教學課后大量的語言練習題,培養學生的漢語使用能力,也可以提升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信心,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練習的水平和思想效果。如有的學生把“未若柳絮因風起”翻譯成“不如說是柳絮是跟著大風漫天飛舞”。主要原因是不能準確地將“因風”翻譯成“乘著風”,而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不如說是柳絮乘著大風漫天飛舞。”這樣就可以以課后的翻譯練習題,讓學生掌握課文翻譯的技巧,進一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鍛煉學生語法表達與思維拓展的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把握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合理運用初中語文教材,須準確把握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功能,創造性地使用語文教材,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視野,也能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同時,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教師為了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和諧統一,積極搜尋語文教材外的豐富教學資源,不僅能在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情況后,轉變成語文教材的執行者身份,也能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蛻變為語文教學方案的開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