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爽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而高等教育更是檢驗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習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1]。高等職業教育撐起了高等教育的半邊天,一切改革發展的落腳點更應在于學生身上,研究學生所需要的,真正讓學生受益,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才是高職院校最大的職責。
高等職業院校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成為完善育人機制的關鍵舉措[2]。想要落實“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核心理念,就要著眼于促進大學生知識與道德的統一、能力與興趣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的統一,努力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3]。而僅靠學習更加注重專業知識的必修課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素養的全面健康發展是不夠的,選修課的開展則更好地彌補了必修課這方面教育的不足。育人全方位性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學的全過程,不光在于思政課堂中,更要潛移默化地融入專業課和選修課當中,延展至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均衡發展中[3]。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公共選修課以發展學生素養為課程建設的靈魂,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開設六大類的選修課,分為美育與傳統文化類、德育類、勞動類、四史類、職業素養類和學歷提升類,通過線上線下兩種形式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堂,為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實現途徑。為最大化發揮選修課對人才全面發展的作用,我校自2021 級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以來,明確規定學生須在畢業前修滿8學分(4 門)的不同類別的公共選修課,以充分提高學生對于選修課學習的重視程度。
“塞罕壩精神”課程作為我校四史類選修課中最受學生歡迎的線下課,成為公共選修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如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充分感受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精神內涵,并結合實際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去,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成為探索本課教學模式的立足點。本部分以教學模式和學生問卷檢驗實踐效果相結合的方式,更加真實而直觀地分析選修課如何在提高學生素養方面發揮作用。
中國精神類課程的學習不同于專業理論課程的知識點記憶,更需要學生們的沉浸式感悟和與自身實際相結合的思考。因此探索出“三三一”,即三個模塊、三個環節、每一個精神為一個主題、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的精神感悟教學模式。
以“塞罕壩精神”為例,整門課程設計分為三個模塊,模塊一為走進塞罕壩,了解塞罕壩概況,學習塞罕壩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歷史變遷,如今的林海以及可持續發展狀況;總結塞罕壩植樹造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塞罕壩艱苦創業歷程、總書記塞罕壩講話和塞罕壩所獲榮譽,感悟我們作為新一代年輕人的使命,為學生夯實精神發源背景。
在此基礎上進入模塊二,塞罕壩精神的學習。每一個精神為一個主題(子模塊),每一個精神的學習都分為三個環節,環節一對精神的進行具體闡釋,運用典型人物事跡、創新技術實例、感人故事分享、綠色發展項目等內容,帶領學生沉浸式感悟精神,使精神落地,可以看得見抓得住。環節二啟發學生自主思考這其中所包含的具體精神,例如艱苦創業精神中包含不畏艱難、奮發拼搏、永不懈怠和開拓創新的具體精神,拉近塞罕壩精神與學生的距離,使其轉化成更容易在日常實踐的精神。由此進入第三環節,根據這些具體精神組織學生探討應該如何踐行到學習生活中去。只有自己思考出來的才是真正理解感悟到的,才能檢驗到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精神內涵,懂得如何實踐。
最后第三模塊為塞罕壩精神的傳承,升華到中國精神,將塞罕壩精神與新時代緊密相連,學習塞罕壩精神對新時代青年的教育意義、總書記對于青年人的六點要求以及青年榜樣的事跡和精神,從而使學生在塞罕壩精神的共性中找到對自己有指導的個性意義,做新時代塞罕壩精神的傳人,真正提升自我思想政治修養。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一條主線:理解塞罕壩精神并實踐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以此模式進行教學,需要沉浸式視頻導入,教師講述和學生自主思考談論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形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本門課的教學目標。為了解實際教學效果,給本門選課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主要收集關于學生喜好、精神理解和教學效果的相關反饋。問卷有效反饋率為100%,調查結果反映了78%的學生更依賴于課堂中的教師講述和視頻展示,而較少的學生傾向于主動探索。這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特點,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中充分引導,以更加生動有感染力的教學來激發學生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以被動促主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學習完本門課,95%的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塞罕壩精神,也都有所收獲,其中17%的學生對塞罕壩產生濃厚的興趣;20%的學生有了價值觀的正向改變,例如重視努力的價值,勇于走出舒適圈,拒絕浮躁腳踏實地等;18%的學生養成了良好習慣,例如制訂學習計劃,每天堅持積累,遇事自主思考等;45%的學生提高了生活積極性,不再拘泥于眼前得過且過,更加注重長遠,理性規劃自我未來發展道路,這些都是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的思考與發言,對于學生素質提高意義深刻。更加可貴的是,通過塞罕壩精神的學習,71%的學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覺悟,明白了青年人在新時代的責任與使命,并融入對自己的未來規劃上去,希望自己也可以為祖國發展貢獻一份力量。29%的學生表示懂得青年人的時代使命,但還未對此付出行動,這也充分印證了高職院校學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涓涓細流,不斷地去提高他們的全方位素養。以此反映中國精神類“三三一”教學模式的實踐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們在開放性問卷回答題中也表達了對本門課的喜愛和自己的成長,印證了對學生素質提高的正向作用。
推廣有成效的教學模式對于提高選修課的教學質量有很大作用,但還存在部分老師依賴于傳統講課模式,學生參與度低,收獲不明顯。因此應在推廣中國精神類選修課教學模式的同時,鼓勵其他類型選修課的教師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選修課授課質量,形成更多學生喜愛并受益匪淺的優秀課程。
為了提高公共選修課質量,更好地發揮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只在授課方面努力還遠遠不夠,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選修課制度雖然存在多年趨于成熟,但受各方面因素限制,仍存在諸多問題。
每學期的選修課都由教師根據自己擅長的領域自行申報課程,由此造成六類課程分布不均,美育與傳統文化類和職業素養類偏多,而四史類和勞動類偏少,學生真正感興趣的課程也不多。這也間接造成了部分學生選不到自己心儀的課程,對于課程數量極少的類別,只能為了完成學分任務(四門課必須在不同類別里選)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課程。雖然選修課的教學任務是由教師自愿承擔,但也不能忽視了學生的意愿,違背了興趣培養和全面發展的初衷。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在選課方面,即使教務處已經提前將每門課的簡介上傳到選課網站上,也少有學生仔細查看。而大多數學生還是在開始選課后通過課程名字簡單抉擇。再加之高校選課爭搶名額在所難免,線下課名額總是有限的,學生在“搶課”的緊張心理下,更加沒時間思索,最后甚至變成,有課上就行,無所謂什么課。盲目選課使學生在開始學習時并不能全情投入,使意在發展學生興趣的選修課也失去意義,達不到提高學生素質的效果,反而成為學習負擔。
高校為了避免選修課上課時間與必修課沖突,一般都安排在晚自習時間。然而,一方面晚自習可能會有班主任組織班會,另一方面學校社團也可能會安排活動,甚至還有必修課老師將某些過程性測評放在此時進行,導致侵占選修課上課時間的現象頻發,學生只能向選修課老師請假,落下的課程也難以補全,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在于部分老師對于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不夠,輕選修課重必修課的風氣依然存在,選修課對于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關注。
高校擁有優秀的師資力量,高職稱教師經驗豐富,新教師高學歷熱情飽滿,應充分調動資源,滿足學生的興趣發展方向[4]。為此,教務處應在每學期期末征集學生意愿,調查學生希望下學期開設的新課程,在此基礎上劃定教師新申報選修課的類別范圍,并提高審核標準,以期增加選擇門數少的類別的課程,優化課程結構。除此之外,高校應該對高職稱教師提出承擔選修課教學任務的要求,以提高選修課師資水平。通過以上兩點,讓學生既有更多感興趣的課程選擇,又有機會聽到名師課堂,推進學生興趣培養和全面發展。
為了避免學生盲目選課,教務處除了給學生更多閱讀選修課簡介的時間,還應該在此期間組織講座,請教師現場或提前錄制視頻介紹自己的課程,并留下聯系方式,給學生足夠的機會來了解每門選修課,并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為選課做好充足準備。更要教育學生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既然已經給足機會選到心儀課程,對于多次無故逃課者,本門選修課不予通過,以提高選修課學習質量。
全校應自上而下轉變重必修輕選修的風氣,通過教師培訓、會議等方式提高教師對選修課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作用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明確規定,每周前三天晚自習時間為選修課上課時間,不允許任何其他活動占用。此規定既保障了選修課上課時間,又給其他活動留出舉辦時間,避免了時間沖突。出現問題由教務處提前調整,做到既要嚴守規定,又要以學生利益為重靈活調整,給予選修課充分的重視。
高校開展公共選修課想要達到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就要做到教學、管理兩手抓。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在“三全育人”的新格局下教學模式和管理方法都要根據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將立德樹人作為全體教職工的目標,各部門一體化運作,形成合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全過程,必修與選修并重,線上與線下齊力,互補互助,綜合融通,使選修課作用最大化,全方位提高學生素質,助力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