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 寧
“同志們,對于這里發生的爭論,也許在你們很多人當中會產生這樣的印象:有兩個人跑來互相質問,放在講臺上的玻璃杯是什么東西。第一個說:這是一個玻璃圓筒,誰說不是,誰就應當受到詛咒。第二個說:玻璃杯是一個飲具,誰說不是,誰就應當受到詛咒?!?/p>
讀者可以看到,布哈林想用這個比喻,向我通俗地說明片面性的害處。我接受這個說明,并且表示感謝,而為了用行動來證明我的感謝起見,我也來通俗地解釋一下折中主義和辯證法的區別,以此作為答復。
玻璃杯既是一個玻璃圓筒,又是一個飲具,這是無可爭辯的??墒且粋€玻璃杯不僅具有這兩種屬性、特質或方面,而且具有無限多的其他的屬性、特質、方面以及同整個外界的相互關系和“中介”。玻璃杯是一個沉重的物體,它可以作為投擲的工具。玻璃杯可以用作鎮紙,用作裝捉到的蝴蝶的容器。玻璃杯還可以具有作為雕刻或繪畫藝術品的價值,這些同杯子是不是適于喝東西,是不是用玻璃制成的,它的形狀是不是圓筒形,或不完全是圓筒形等等,都是完全無關的。
其次,如果現在我需要把玻璃杯作為飲具使用,那么,我完全沒有必要知道它的形狀是否完全是圓筒形,它是不是真正用玻璃制成的,對我來說,重要的是底上不要有裂縫,在使用這個玻璃杯時不要傷了嘴唇,等等。如果我需要一個玻璃杯不是為了喝東西,而是為了一種使用任何玻璃圓筒都可以的用途,那么,就是杯子底上有裂縫,甚至根本沒有底等等,我也是可以用的。
形式邏輯——在中小學里只講形式邏輯,在這些學校低年級里也應當只講形式邏輯(但要做一些修改)——根據最普通的或最常見的事物,運用形式上的定義,并以此為限。如果同時運用兩個或更多的不同的定義,把它們完全偶然地拼湊起來(既是玻璃圓筒,又是飲具),那么我們所得到的是一個僅僅指出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折中主義的定義。
辯證邏輯則要求我們更進一步。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我們永遠也不會完全做到這一點,但是,全面性這一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這是第一。第二,辯證邏輯要求從事物的發展、“自己運動”(像黑格爾有時所說的)變化中來考察事物。就玻璃杯來說,這一點不能一下子就很清楚地看出來,但是玻璃杯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玻璃杯的用途,它的使用,它同周圍世界的聯系,都是在變化著的。第三,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的聯系的實際確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義”中去。第四,辯證邏輯教導說,“沒有抽象的真理,真理總是具體的”——已故的普列漢諾夫常常喜歡按照黑格爾的說法這樣說。
【題解】
本文選自《再論工會、目前局勢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錯誤》,是1921 年列寧針對黨內關于工會作用和黨的領導的爭論所撰寫的一部著作,他借此批評了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人的政治錯誤,并揭露這些錯誤思想和盲目爭論背后的哲學根源。本文標題為編者所擬。
當時,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實行新經濟政策,以求最大程度恢復國民經濟。托洛茨基借此機會認為這是意圖將工會建設成國家機關,而列寧則認為工會應該是“共產主義學?!薄4撕?,布哈林以玻璃杯為喻,提出要全面地看問題,強調工會既是學校,也是機關。同樣,列寧在此也用玻璃杯為喻,反過來批評了布哈林的觀點。
列寧指出,玻璃杯當然既是圓筒,又是飲具,但如果僅僅把事物看作某些屬性的偶然拼湊,那這種全面性是沒有意義的。列寧舉例說,玻璃杯可以被說成是很多種東西。列寧認為只有把玻璃杯置于具體的現實世界,讓它和具體的人、具體的生活發生關系,才是真正的現實。所以他舉例,假如有人只是要找一件器具喝水,他完全不需要在意玻璃杯是不是圓筒形的。只要是能喝水,這才是玻璃杯的現實本質,工會問題也是如此。
最后,列寧指明唯物主義的辯證法超越抽象的折中論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現實性,這包含四個方面:第一,認識的全面性是基礎;第二,只有回到現實,才能發現事物真正的本質;第三,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因而它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第四,真理總是具體的,因為現實就是具體的。(王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