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孔子及其子弟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①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天子章第二)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諸侯章第三)
非先王之法服②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后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孝經注疏》)
【注釋】
①《甫刑》:即《尚書·呂刑》。周穆王時有關刑罰的文告,由呂侯請命而頒,后因呂侯后代改封甫侯,故《呂刑》又稱《甫刑》。
②法服:合乎禮法的衣服。
【譯文】
孔子說:“能夠愛自己父母的人,一定不會厭惡他人;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一定不會怠慢他人。”以恭敬的態度盡心盡力地侍奉自己的父母,而將德行教化施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書·甫刑》里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天子章第二)
身為諸侯,位于眾人之上而不驕傲自大,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溢。身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保有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后才能保住自身及家國的安全,并使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要像身臨深淵邊緣唯恐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一般,時刻小心謹慎地為人處世。”(諸侯章第三)
不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說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禮法的話,不做違背先代圣明君王所倡導的道德準則的事。不說不合乎禮法的話,不產生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說出的話是經過深思熟慮且合乎禮法的,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于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圣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并且使之延續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民》里說:“要從早到晚持之以恒地勤勤懇懇,專心細致地為天子做事。”(卿大夫章第四)
【簡析】
《孝經》為何人所作,漢唐以來便有多種說法,現代學界一般認為并非成書于一人一時,作者可以視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及其門人后學。《孝經》原無分章,通行本分為十八章,是唐玄宗為《孝經》作注時由當時的儒官集體商議分章題名。從西漢孝文帝設立《孝經》博士開始,歷代統治者都很推崇《孝經》,主要目的是通過弘揚“孝敬父母,順從兄長”來教化臣民、勸善止惡,穩定社會人心。《孝經》主張“以孝治天下”,要求身居高位的領導以身作則,成為孝敬父母的典范,然后風化天下。這一點在首章“開宗明義”之后,在天子、諸侯、卿大夫三章中便已明確指出,唯其如此天子才能教其百姓、諸侯才能保其社稷、卿大夫才能守其宗廟。為了增強感染力與號召力,《孝經》在許多章節講完一個道理之后,都引用《詩經》或《尚書》中的名言警句來激發志氣,加強訓誡,令讀者深感必須刻不容緩地付諸實際行動。在“上行下效”這一觀念的基礎之上,歷代統治者不僅借用《孝經》為不同社會身份和不同職業的人制定了各種道德規范,還依據《孝經》制定各種禮儀律令。由于2000多年來被歷代帝王所尊崇和提倡,《孝經》既被看作人倫百行的綱紀,又被視為思想權威而當作科舉仕宦的階梯,既是重要的經典文獻,又是普及的通俗讀物,對中國社會各行各業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小智識
嘗試是因為無知?
明 川
有人說,嘗試是需要勇氣的。
其實,嘗試是因為無知。從混沌一片到豁然貫通,它的起始點就是嘗試。從無知到有知,是一種進步,但你必須同時體味痛苦。
嘗試后會得來許多經驗,快樂的、痛苦的、成功的、失敗的,全被記取了。人就是這樣長大的。無知、好奇、嘗試、有知,便堆疊成了人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