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委辦公廳綜合調研一處
“磨刀不誤砍柴工。”準備工作充分,到基層才能眼明心亮,挖出深層次信息,“說走就走”“腳踩西瓜皮”式的調研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調研主題確定后,需要做好三點。
一是充分占有資料。吃透中央精神,掌握業務知識,了解調研地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比如,去村里調研鄉村治理,對該村歷史沿革、鄉風民俗、人口結構、姓氏分布、經濟狀況和基層組織情況,應提前有所了解,到了村里就能更好與群眾交流。
二是擬定調查提綱。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專門講了調查技術,其中之一是“要定調查綱目”,指出“要有大綱,還要有細目”。應圍繞主題,把需要調查的內容盡可能想全想深想透,提出粗細適度的提綱,這樣調查指向明確,既便于受訪者“有的放矢”,也利于調查者把握主動,提高調查效率。當然,設計提綱不應預設觀點,須防止出現“拿鞋找腳”“先射箭再畫靶”。
三是合理安排力量。必要時還可借助專業人士,與他們一起梳理政策、設計提綱、確定對象、發現問題、研究對策,使調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堅持點面結合。面上要廣覆蓋,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點上要突出代表性,比如調研嬰幼兒托育服務情況,可按照不同托育需求分為中心城區、城郊區、遠郊區等類型,按照托育機構性質分為營利性、非營利性,按照托育機構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小型,然后從每一種類型中選幾個點,深入“解剖麻雀”。
與哪些人談很重要。應堅持“入山問樵、入水問漁”,注重請教三類人:一是熟悉情況的,比如了解社區、村里矛盾問題的歷史成因,可以向年長者請教;二是能夠客觀反映問題的,比如在涉及復雜利益問題上,外來干部比本地干部講問題可能更客觀;三是利益攸關的,盡管“眾說紛紜”,但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才能提出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毛澤東同志講:“群眾不講真話,不怪群眾,只怪自己。”這句話平實而深刻。讓群眾講真話,需要反求諸己,換位思考,真情投入,方法適當。
態度上,要甘當小學生,虛心向群眾請教。
途徑上,可用好聯系服務群眾的各種渠道、機制、載體。比如,很多同志感到,落實天津市委部署的“向群眾匯報”、“四個走遍”、機關干部到社區入列輪值、志愿服務和處級以上干部“聯點訪戶”制度,不僅增進了與群眾的感情,還摸到了不少實情;把調查研究融入日常生活,乘出租車、逛菜市場、走親訪友都能了解到社情民意。
提問上,應充分考慮受訪者的職業背景等,特別是敏感問題,宜邊聊邊問、循循善誘,單刀直入有時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
語言上,應調到與受訪者同一“頻道”,善用群眾語言,樸實接地氣,這樣才能談得攏、合上拍,讓群眾打開話匣子。
組織形式上,可以個別訪談和座談會相結合,也可分層談、分類談,引導各方充分發表意見,在“你來我往”中摸到實情。
調查收集的素材,往往真偽并存、粗精混雜,需經過分析、甄別、整理才能摸透實情。這個環節應把握“三辨”:
一辨真偽。由于主客觀原因,有的受訪者反映的情況可能失真。有的可依據常識經驗判斷,更多的則需要與有關資料對比印證,向專業部門核實,辨出真事實情。還有的素材結論只在特定條件下是正確的,一旦脫離就可能失真。比如,有些指標數據需實時更新,對策建議不能以十天半個月前的情況作為依據。
二辨偏全。受訪者往往代表的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見”,調研者應以更廣的視野,辨別反映的情況是“幾棵樹”還是“整片林”,提的意見建議適合全局還是局部,防止以偏概全。
三辨公私。對素材進行立體式分析,辨明受訪者講成績、談問題、說利弊、提意見的立場,搞清聲音背后是否存在利益關系,評估意見建議的合理性可行性,通盤考慮、合理取舍、精準吸納,防止一得自矜、偏聽偏信、機械地照單全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問題,也是黨性強不強問題?!逼鸩菡{研報告應本著對黨、事業、人民負責的態度,堅持唯實求真,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客觀、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
應喜憂兼報,既如實寫好典型材料,總結基層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又突出問題導向,敢于“挑刺”,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對重大風險隱患和苗頭性問題發出“預警”。
應輕重有別,區分主次,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善于去粗取精,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應深淺結合,既反映面上情況,又發掘深層次原因,找出事物規律,做到有深度、有厚度,立體飽滿,有血有肉。
應上下相接,既反映黨委和政府政策措施貫徹落實進展情況和實際效果,又反映基層一線和人民群眾的期待訴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