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對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草案、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分別進行了初審和二審,此外,還聽取審議了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報告并開展專題詢問。一系列事關生態環保的議程,清晰刻下了立法與監督同步前行的足印。
事實上,這樣的立法、監督姿態,已成為人大常態的行權模式和履職重心。最近十年,波瀾壯闊的生態環境法制更新換代工程,沿著修舊法、創新制、補短板的路徑,已結出以“完善”為底色的豐碩成果,初步構建起系統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優良的立法,乃是公共治理的制度支撐,也是實行法治的原始起點。然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制的權威在于執行,諸多“史上最嚴”的生態環保法律不應只是寫在紙面上,更應深深融入祖國的天空、大地和山川,轉化為護衛藍天凈土、青山綠水的鮮活法治。正是這樣的邏輯,決定了“立法、監督一個也不能少”的人大行權基調,生態環境立法與時俱進的同時,監督法律實施的軌跡亦在同步延伸。
其中的一大標志是監督頻率和規模的全面升級。比如,自2016年起,依據修改后的環境保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連續七年聽取審議國務院年度環保報告,環保就此成為人大專項監督的定期議程,納入了常態化、制度化的監督視線。再比如,自2018年起,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連續五年對生態環保法律啟動執法檢查,所涉相關法律和決定達10部之多,占全部執法檢查項目的三分之一,足見監督資源投放力度之大。尤其是秉持重點突出、節奏分明的監督策略,逐年完成了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保護法五部重量級環保法律的執法檢查,攸關民生的主要環境問題由此實現了監督全覆蓋,既標示著堅守人大監督職責的恒心,也見證了護衛國民環境權利的情懷。
具有突破意義的還有監督手段的深度創新。以執法檢查為例,多年以來,如何突破聽取主管部門匯報、考察“優質樣板點”為主的傳統監督手段局限,避免陷入“只曬成績、避談問題”的形式主義迷霧,始終是執法檢查所面臨的焦點難題。而破解這些監督瓶頸,正是近年來人大生態環保執法檢查著力改革的方向。從打通下情上達渠道的五級人大代表座談會,到傾聽民聲、汲取民智的大規模網上調研,再到為監督提供專業智力支持的第三方評估;從督查執法部門法律知識素養的問卷“考試”,到不打招呼、直奔現場的隨機抽查、暗查暗訪,再到打破“事后整改”常規的“邊查邊改”等等,諸多提升監督效率、防止監督虛置的創新之舉紛紛引入執法檢查,激發監督活力,挖掘“問題清單”,生動詮釋著“執法檢查只是手段,發現問題才是目的”的深層監督價值。
更加引人矚目的是,聚焦生態環保議題的人大監督,并非止步于“一聽了之”“一查了之”的淺層,而是構建起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監督新機制。以聽取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為序曲,跟進專題詢問、專題調研、整改反饋、跟蹤督辦等續曲的監督“組合拳”不斷復制,已形成標準的監督流程。由此所鑄造的全過程監督鏈條、所凝聚的全方位監督合力,以緊盯不放、一追到底的力度,不斷提升監督剛性、放大監督實效,為生態建設、環境治理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
與此同時,攜手助推生態環境保衛戰的人大立法、監督行動,也催生了兩者的互動效應。一方面,日臻完備的立法為監督加持了制度的權威、提供了精準的標靶,緊扣法條、有的放矢成為諸多監督行動奉行的基本原則,進而真正厘清了問題和責任,而非淪于空泛的清議。另一方面,立足問題導向的監督也促進了立法的落地和改進。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緊隨修法步伐,四年間兩次啟動,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出臺僅一年,即跟進執法檢查,無不彰顯了及時確保法律正確實施的監督意識。水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為彼時制訂中的長江保護法提供豐富的立法素養,諸多監督意見促成配套法規、相關地方立法高歌猛進,更是監督反哺立法的生動寫照。
在生態環保領域多點突破、全面發力的人大監督,以積極作為的意識自覺、主動行權的責任擔當,創造了人大行使監督權的典范。而因此所積累的寶貴經驗、所開辟的無限前景,亦將催動人大監督實踐更為深刻的變革,最終抒寫更多的人大監督佳話,不負時代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