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環,沈芝 (唐山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與法學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四十多年,對此次災難的調查、反思、總結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學術界對唐山大地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災害研究、地震應急管理研究、地震救援研究、震后重建研究、地震遺址研究、地震精神文化研究等方面,研究的熱點是從傳統的以地震地質、震災震害為研究主題,逐漸發展到以地震遺址文化的保護利用為主題;從對地震本身靜態的個案研究,逐漸發展為對抗震遺址文化開發的動態研究;從對災害痛徹心扉的惋惜、遺憾為主要情緒的研究,逐漸發展為對地震遺址文化資源的理智開發利用的研究,梳理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脈絡,找出其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展望唐山地震遺址文化開發利用的趨勢,對于唐山大地震的相關研究和城市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地震檔案保護。地震檔案是進行地震研究和地震教育的重要資料。1986年,地震救災檔案資料的收集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先后收集了三百二十八卷[1]。據統計,截至2006年,關于唐山地震的照片、文書、音像等類檔案,僅收藏在唐山市檔案館中的就有一萬多件,其中大多數是震后拍攝的反映破壞情況的照片[2]。2006 年,唐山市檔案局開始進行唐山地震專題檔案的收集工作,目前已有五百余卷“唐山地震專題檔案”,內容包括地震預報、震前情況、傷亡損失、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等。
地震遺址開發利用。地震遺址的保留,既為城市留下永久的記憶,又可作為地震科研基地,還可進行其他形式的開發利用。唐山市政府確定了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震遺跡十多處,并列為重點保護單位。唐山大地震遺產被稱為“黑暗遺產”,表現為抗震遺址、紀念性遺產、地震歷史記憶等[3]。唐山地震遺址開發的有力條件為資源豐富獨特、交通便利、開發安全等[4]。唐山地震遺址資源保護利用方面存在著對地震遺址的價值認識不夠、保護力度不強、開發利用的程度不強等問題,需在完善保護的基礎上加大保護開發力度,進行集教育、科研、旅游為一體的開發利用[5]。
地震紀念景觀建造。地震遺址遺跡景觀化開發利用是現在唐山大地震遺址遺跡開發的重點,在公共記憶空間建造紀念物可以更好地科普地震文化,進行防震減災教育,理解這座英雄的城市。唐山大地震遺址紀念景觀有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唐山地震博物館、唐山地震紀念碑、唐山地震紀念館、唐山大地震紀念墻等的建造。其中唐山地震遺址公園是世界上首個以“紀念”為主題的地震遺址公園,具有獨特的設計理念,選址在唐山市規模最大的地震遺址內,可以作為對逝者的紀念和對生者反思的場所,地震的主題理念和情感可以通過符號化的方式體現出來[6],未來地震紀念景觀應以科學的管理、廣泛的宣傳、優質的服務贏得大眾的認可[7]。
1.2.1 抗震精神內涵挖掘
面對震災,唐山人民表現出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偉大抗震精神。唐山抗震精神與李大釗的擔當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外延,兩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擔當精神、共產黨人的使命感、地域文化精神、大愛精神的生動顯現[8]。唐山抗震精神是災難文化特征的體現和不斷傳承,其文化底蘊是灤河古代文化,催化劑是近現代工業文化[9];唐山抗震精神具有豐富的傳承價值,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防震減災的力量源泉,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資源,是青少年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寶貴增長點[10]。
1.2.2 地震文化題材創作
以唐山大地震這一歷史事件為素材,創作出了一批優秀的文學及影視作品,如紀錄片的拍攝[11],而最為突出的是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創作,用電影美學呈現出來的地震災難故事,使觀眾對于災難有更清晰的認識,使人們感受到視覺美學、受難美學和對生命意識的追求[12],把地震文化與民族文化相結合,進行創造性轉化[13],通過電影展示人們災難后的創傷記憶,抗震救災的歷程能提高民族的自我反思能力[14],有利于人們形成正確的地震災害觀,為地震文化的開發提供經驗借鑒。
1.2.3 地震文化旅游開發
地震文化已成為唐山市寶貴的文化財產,研究唐山地震文化的價值及應用,對于城市建設、文化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依托地震遺址和地震文化進行旅游開發,被稱為“黑色旅游”,探討唐山地震旅游資源開發,應加強其實用功能、滿足游客多方面的知識需求、提高游客的地震應急心理水平[15]。唐山在地震旅游開發中存在地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對地震資源的保護意識薄弱、旅游業發展整體水平偏低等問題,發展唐山地震旅游應采取提高認識、保護資源、挖掘文化、開發產品、注重營銷等措施[16],還需要進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創新設計與宣傳理念、完善資源配置等[17]。
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研究的資料主要來源有社會調查和地震親歷者口述,如國家地震局和南開大學聯合進行的“唐山地震社會經濟影響”的調查,范圍包括唐山五個區和天津的五個區,對三千八百戶居民進行了八個方面的社會調查;唐山或上海檔案館館藏資料;唐山抗震紀念館等館藏資料;《文匯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報紙文章;間接研究資料是學者們的專著,如《唐山大地震震害》《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與恢復重建》;國內外學者的論文等。隨著大地震事件的日漸久遠和對唐山大地震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資料方面仍需要日益豐富和有效存儲。
對唐山地震遺址文化開發方面的研究是國內學者的研究重點,但還存在著如下問題:研究不平衡,因為唐山大地震是區域性實踐,受研究資料的限制,研究成果更多是地方史范疇,唐山籍及唐山地區學者的研究尤為突出。研究深度不足,對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雖然頻繁,但高水平研究論文較少,較多的核心論文是對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多角度分析,外文期刊、核心期刊文章卻偏少。研究內容缺乏廣度,缺少學科交叉的研究成果。
通過對唐山遺址文化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學者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文獻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個案研究或對比研究的方法,如把唐山大地震與汶川大地震進行對比,在衛生防疫方面、新聞報道方面總結經驗和不足,并提出解決措施。研究成果深度不足也與研究方法的使用有一定關系,未來需要探索使用更加多樣的、適用性強的、能夠提升研究成果深度和影響力的研究方法,如跨學科的研究方法。
前人學者的研究成果多以唐山大地震為個案進行定性分析,研究對象不夠全面,對于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對地震資源如何轉化為現代化城市建設元素的研究相對薄弱,把地震記憶融入唐山市政建設和防震減災工作的研究較少,關于唐山大地震遺址開發和地震精神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在青年人群中尚不普及,科普教育及宣傳力度需要加強,需加強輿論導向,把唐山地震遺址和精神文化的宣傳營銷作為研究重點,擴大學術研究影響力。
隨著對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研究的深入,在研究資料方面存在著口述史料不足、檔案資料存儲分散等問題,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視,利用多種現代化科技手段,提高資料搜集存儲的能力。一方面,進一步調查分析、收集資料,深入挖掘歷史文獻,對口述史料進行搶救式收集和保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計算機等多元的存儲技術,對唐山地震遺址文化檔案資料及數據進行數字化存儲,提高資料處理技術。
對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已進入深化細化階段,在新資料發掘使用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研究視角,拓寬研究視野。一方面擴大研究領域,把唐山大地震放到歷史的長河中,放到災害史的脈絡上進行研究,對唐山地震遺址文化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探討;另一方面,把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擴大研究范圍,把地震研究與唐山市城市建設和文明建設相結合,進一步探討城市紀念景觀的建設,突出唐山大地震遺址文化的獨特價值。
在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中,需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結合營銷學、管理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理論,從多角度、跨學科進行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研究。探索唐山地震文化“活化”問題,選擇恰當的方式,如虛擬化技術,使地震文化的流傳更加久遠。使用大數據分析法,探討地震遺址文化研究的觀眾數據和市場需求。
對唐山遺址文化的研究也是集體記憶的構建,未來其研究對象將不斷擴大。如對地震遺址的開發利用方面,除了旅游開發,應探究更加多元的開發方式;如對抗震精神的理論研究較多,對抗震精神的實踐性開發利用研究較少,可加強文化產業視角的研究;如對衍生品開發方面的研究,可注入吸引年輕人的電競、盲盒、國風、二次元等元素。
學界在唐山地震遺址文化的研究領域進行了全面的、持續的努力和探索,成績斐然,期待更為豐富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