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偉 (合肥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截至2019 年底,全市現有各類體育場地19910 個,其中室外運動場地17424 個,室內運動場地2486 個,總場地面積1659.10 萬m2。較2014 年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合肥市場地數量增長較多,萬人擁有場地24.31 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03m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8m2/人)。
雖然近年來合肥市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水平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仍存在著較大差距,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場館場地總量等仍落后于發達城市。同時,效能不高、活力不足等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場地設施利用率不高和體育社會組織發展不充分等各類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普遍,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更均衡、更充分、更環保、更公平發展的任務仍相當繁重。
因此,結合合肥市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和使用特征,對合肥市公共體育設施的現實情況進行了細致了解和分析,提煉出以下幾大問題。
①從“橫向體系”來看,目前合肥市公共體育設施的服務內容不夠多元,不能保障群眾多樣化需求。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也改變了群眾對設施需求的類型。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青少年主要對居住環境的需求從基本的物質與安全層面轉向更高層面,更加強調體育運動、戶外健身等方面的優質、個性化需求,即對高等級全民健身設施有更高的需求。面對市民不斷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當前設施供給體系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設施的類型、級別、規模上均存在不足。
②從“縱向體系”來看,合肥市公共體育設施體系結構仍處于均勻階段,未能深化均等化理念,強調以人定需、以人定供的公共體育設施配置模式,仍是在每個行政區配置相同的設施內容。
通過對比各類數據分析發現,目前合肥市公共體育設施與南京、杭州等城市差距明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①與南京、杭州對比發現,合肥市可承辦大型綜合性體育賽事(例如全運會)的場館設施嚴重不足;
②從區(縣)級“五個一”建設情況來看,合肥市不管與省內其他地級市(例如蚌埠),還是南京、杭州等城市對比,合肥市區(縣)級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已嚴重落后。
空間布局不均衡,存在明顯薄弱環節和薄弱地區,目前合肥市區級以上公共體育設施分布上中心城區與外圍地區差距顯著,設施集中分布在老城區和政務區,二環以外的人口稠密區域公共體育配置狀況則不夠理想(特別是新站區、瑤海區、濱湖新區等區域,嚴重缺乏公共體育設施配置),尤其是在省市級體育設施和體育公園方面,新老城區差異更為突出。
由于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不盡完善,導致“體綠融合(特別)”“體校融合”具體工作開展存在種種壁壘。在“體綠融合”方面,按照傳統的管理體制,公園歸園林部門管理,屬于綠化管護,對體育場地設施的管理維護不專業,著力不多;體育部門雖然具有專業優勢,對一些問題卻又只能“望園興嘆”。因此,由于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不夠完善,合肥市目前除了幾處大型公園內復合建設了體育活動場地,其他中小型公園及街頭(社區)公園均沒有考慮體育設施的建設,且現有公園內體育設施的種類少,趣味少,較少考慮老人和兒童獨立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
以“滿足承辦全運會等國內大型綜合型競技體育賽事”,“全面提升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及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與水平”為任務,全面提升合肥體育整體實力和在國內、國際體壇的競爭力,形成與合肥長三角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體育發展水平和發展環境,力爭將合肥建設成為可承辦全運會、國際級單項體育賽事,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區域知名度、影響力的區域體育強市。
當前,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思路正在逐漸轉變,畢紅星指出我國公共體育設施的內容已經進入到由競技體育向群眾體育、由政府建設向多元主體建設轉變的發展階段[1]。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公共體育設施專項規劃應改變長期以來以大型體育場館建設、賽事成績提高和優秀運動員培養為目標的競技體育發展導向,而應注重面向居民日常使用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社區級體育設施等群眾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2]。
根據公共體育領域發展趨勢以及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確定公共體育設施規劃思路為“完善體系、強化基層”。
考慮居民使用不同體育設施的可達性、公平性等要求,借鑒國內外相關城市案例,以合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中心體系為指引,在原有政府主導四級設施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均等化理念,引領公共體育資源配置從均勻階段向均衡階段深化,構建“(省)市級—區縣級—片區級—街道級—社區級”五級配置體系。
包括提升群眾體育設施標準,持續完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設施配置;提高競技體育設施標準,促進競技體育服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
①在群眾體育設施方面,針對現狀街道、社區級公共體育設施標準化程度較低,與相關標準存在一定差距的實際情況,在國家和省市有關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合肥市體育服務設施實際情況,并與相關政策及規范要求對接,結合合肥市發展定位及目標要求,在現狀的基礎上合理提高配建標準。例如規劃提出街道級公共體育設施包括室內健身中心和室外綜合運動場/戶外運動場,且明確規定單個街道級室內健身中心建筑面積不小于2000m2,體育項目不宜小于5 項,宜配置體操房、健身房、游泳館(池)、棋牌室、乒乓球室、臺球室或其他健身活動室,國民體質檢測室可與體操房或健身房復合設置。
②在競技體育設施方面,對標全運會、亞運會等大型國際國內賽事場地建設標準,優化提升競技體育設施,參考同類城市(杭州、南京)的建設標準,確定相應的配建標準。
包括加大外圍薄弱區域的設施布局,以及強化基層,打造“優質體育健身圈”。
①針對現狀高級別體育設施主要集中在二環以內以及政務區的不均衡現象,規劃結合合肥市中心體系的打造,推進建設一批對構建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具有突出意義的省市級、區縣級公共體育設施項目。在駱崗中央公園、空港中心、運河新城、東部新中心和王咀湖、少荃湖等地建設高級別的公共體育設施,促進各片區賽事型、群眾型體育活動的開展。
②強化基層,推進建設一批基層全民健身示范性項目。從國內外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經驗看,大型體育設施普遍存在建設成本高、賽后利用率低和運營管理不善等問題,而中小型體育設施具有建設管理與運營成本低的特點,便于引導大眾進行體育消費、舉辦中小型賽事及開展全民健身,已成為城市體育設施建設的重要選擇與趨勢[3]。結合片區更新、地產開發、軌道站點等有利因素,四大城區和三大開發區均應結合城市三級中心、街道級黨群服務中心分別建設1~2處片區級全民健身中心和3~5處街道級公共體育設施。全面提高基本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的覆蓋面和可達性,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
4.4.1 加強體綠融合
鼓勵大型市政公園在不改變原有規劃功能的前提下,建設多樣化的體育場地設施,營造濃厚的陽光、健康、和諧的社會氛圍。
①完善常規配置,以建設簡易健身場地設施為主,構建便民利民的1km 健身圈,在公園里面每隔1km 左右的步道旁,規劃出100m2~200m2的場地,配建10 余件群眾比較喜歡的室外健身器材(健身路徑)和智力運動棋類(軌道棋桌)等簡易設施,動靜結合,讓老百姓在公園里能夠很方便地進行體育健身。
②打造特色體育配置,選擇建設足球、籃球、網球、羽毛球、智力棋類、科技模型類等為體育主題的綜合體育場地設施,打造特色鮮明的體育主題公園。在占地面積特大的市政公園中,可以規劃建設上述多個項目的綜合體育主題公園。
4.4.2 加強體校融合
以開放共享為基礎,加強供給基層公共體育設施。進一步促進學校內部體育設施對外開放,以彌補基層社區體育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方便城鄉居民就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
①針對現狀中小學,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將教學區和體育場地進行合理分隔,并通過“兩把鎖”分割學生與外來人員。
②建議新建學校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當根據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和安全管理的需要,將教學區和體育場地進行合理分隔。
合肥市中心城區公共體育設施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我國許多城市中也普遍存在。本文以合肥市為例,在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標準、空間布局、集約利用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討,提出了規劃對策和相關的實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