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峰,謝瑞峰,郁樂樂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建筑業產教融合就是通過引入社會上先進的建筑企業,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在進行的工程建設中,引入教學內容,雙方互派教師、校企共同制定產教融合教學計劃,讓教師學到技術,讓學生加入生產,實現校企雙贏[1-4]。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是浙江省建筑業院校產學研聯盟理事單位,學院積極對接湖州市建筑業產業布局,根據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設置專業培養方向,結合優勢專業建設和特色專業發展,通過健全推進機制、創新工作舉措,全力推進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和地校合作協同育人。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土木類專業群與浙江省首批產教融合試點企業大東吳集團合作成立“大東吳產業學院”,在技術研發、實訓基地建設、人員培訓等方面開展產學研合作。學院在產教融合方面做了大量探索。
產教融合背景下開展建筑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新模式是一種新的育人模式,根據學院發展實際情況,依托湖州市建筑業產教聯盟與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構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在“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中由學院主導開展相關工作,住建局支持、行業協會指導和企業參與共同實施校企合作育人及技術服務項目。
“政校行企”四方主體單位由學院牽頭組建湖州市建筑業產教聯盟委員會。產教聯盟委員會下設三個分委員會,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與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對接建筑業協會及10 家左右湖州大型建筑施工企業成立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養委員會;工程造價專業對接造價協會及多家工程造價咨詢企業成立工程造價人才培養委員會;市政工程技術專業對接市政工程協會及多家大型市政公司成立市政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委員會。各專業人才培養委員會積極參與每年的人才培養計劃修訂,各專業人才培養委員會協助完成了人才培養需求的調研工作,也為學院推薦了大量企業兼職教師。各專業人才培養委員會由湖州市建筑業產教聯盟領導與管理。產教聯盟定期召開會議,建立溝通制度,確保“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高效運作,及時協商解決產教融合碰到的具體問題。
為了推動建筑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落地,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與大東吳集團(浙江省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建筑特級資質企業)共建大東吳產業學院(混合制)。建立產業學院的組織架構,依托在建項目,由企業負責設置相應崗位,校企共同制訂和實施招生招工方案,新生直接進入相應崗位,校企共同分擔人才培養成本。校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現代學徒制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教學評價標準等相關標準。明確學徒的企業員工和職業學校學生雙重身份。按照大東吳集團企業生產和學徒工作生活實際,以學分銀行為平臺,實施彈性學習時間和學分制管理,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
2020 年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2 個班級為試點,逐步擴大試點。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滿足企業需求。具體實施過程管理措施如下:校內和校外指導教師雙方管理、校外指導教師現場指導、校內專業教師負責日常管理及每日周記撰寫及解疑答惑,這些材料是過程評價的依據。校企雙方教師都有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及職業道德教育的職責,通過具有儀式感的師徒結對,明確了雙方的職責。校內和校外教師對學生的共同評價作為學分置換的依據。
學院目前每年招生五百人左右,僅依靠產業學院提供的產教融合崗位不能滿足學院人才培養需要。學院通過湖州市建筑業產教聯盟平臺讓更多的建筑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企業推薦實踐指導教師,學院負責對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教學技能培訓,實施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雙導師制度,校企分別設立兼職教師崗位和學徒指導崗位,完善雙導師選拔、培養、考核、激勵等辦法,加大學校與企業之間人員互聘共用、雙向掛職鍛煉、橫向聯合技術研發和專業建設的力度,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導師團隊。
實施2+0.5+0.5 人才培養模式,每年5 月-6 月期間,學院組織產教聯盟會員單位與學生的見面會,雙方簽訂頂崗實習協議。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場所、設備、人員優勢來育人,從2020 年開始,先以專業群四個班級進行試點,后逐步擴大覆蓋面;將“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有機融入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中,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開發6 個以上課程模塊,組合開展教學、職業技能考證工作,2020 年以建設工程管理專業3 個班級為試點,逐步覆蓋專業群。企業優秀指導教師不僅能傳授學生專業技能,嚴謹務實的工匠精神更能熏陶學生,既學會了“魯班”技能,又體驗到“工匠精神”內涵。
限于課時制約,校內教師在校內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校內教師還要指導十幾人的學生校外實踐,因學生大量分布在不同項目,校內指導教師很難做到對學生詳細指導。目前開展校企協同育人的管理及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激勵效應偏弱,難以達到正向激勵效果。教師擅長理論教學,對一線實踐教學經驗不足。項目現場一般比較偏僻,距離學校較遠,教師個人一般要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到項目現場,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目前大多數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要目的是解決項目用人短缺,缺乏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意義認識,單位缺乏對企業指導教師激勵措施,指導學生通常成了工程師本職工作多出來的工作。指導教師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校外指導教師實踐工作經歷豐富,指導學生方式方法還不足。
依托湖州市建筑業產教聯盟與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構建了“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機制。建立產業學院的組織架構,依托在建項目,由企業負責設置相應崗位,校企共同制訂和實施招生招工方案,新生直接進入相應崗位,校企共同分擔人才培養成本。學院通過湖州市建筑業產教聯盟平臺讓更多的建筑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企業推薦實踐指導教師,學院負責對企業兼職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實施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承擔教育教學任務的雙導師制度。學院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產教深度融合提升土建類人才培養質量探索,積累了一定寶貴經驗,為進一步的產教融合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