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楠
綿陽城市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的施行不僅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法治社會的需求,而且可以促進社會穩定發展。可以說,《民法典》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利于提升社會發展水平。為此,有必要加大對《民法典》的推廣力度,充分地發揮《民法典》的價值。
《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作出了明確詳細規定,同時確定了侵權責任,在國家法治建設、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5年是《民法典》編纂的開啟元年。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認真地研究《民法典》編纂的方法、思路以及方案等,并且將國家的方針、政策等融入《民法典》編纂之中,以編纂出符合市場法律制度建設要求的民事法典[1]。經過多次分析、審議,最終通過了《民法典》,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法治思維就是形成了一種用法治要求思考、分析、判斷、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2]。具備法治思維的政府會將法律作為處理事務的依據,防止出現主觀處理事務的問題。為構建法治社會,促進社會發展,我國高度強調法治思維的重要性。當前,不僅我國政府具備法治思維,依法治國,而且普通民眾同樣需要具備法治思維,這樣人民往往可以更好地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國政府的服務對象,在《民法典》編纂中,我國政府需要不忘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此保障人民的利益,構建和諧、文明的法治社會。《民法典》編纂側重于人民的角度建設法制法規。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切實保護人民的權益。《民法典》將抽象的人民利益具體化為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和利益,并且全面、多角度地保護人民的權益。其中,將從生前到死后、從物質到精神、從個人到家庭等作為法治建設主線,把與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融入了《民法典》之中。二是維護社會實質公平正義,回應了民生需要和社會關切。廣大人民群眾需公平正義,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需公平正義。居住權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權利,通過建立健全居住權制度利于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而《民法典》增加了居住權制度,為以房養老提供制度依據,有助于老年人擁有一個安穩、幸福的晚年生活[3]。三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制度安排,《民法典》第三條規定:“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利受法律保護”。此外,《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至第一百一十二條具體規定了人格權和身份權,在此之后,才對財產權利進行規定。而通過將人的權益放在物權之前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立法理念,尤為尊重了人民的權益,利于人民有尊嚴地生活。總而言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符合人民呼聲的法典。
2.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民法典》中貫穿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理念。正是如此,《民法典》更為鮮活,更為民主,更為有效。從科學立法的角度分析,《民法典》的編纂分三步走,編纂步驟是科學的。第一步:將原《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總則編纂的依據,這樣可以為《民法典》編纂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防止編纂工作偏離正確的思路;第二步:對編纂《民法典》進行各個方面的分編,堅持從不同角度完善《民法典》建設,保證《民法典》建設的全面性;第三步:合并為體系化、系統化的完整的《民法典》,提升法律體系構建水平。從民主立法的角度分析,《民法典》的編纂工作緊緊地依靠了廣大人民群眾。究其原因,在編纂《民法典》的過程中,借助各大渠道廣泛征集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議。其中,四次通過人大網公開征求意見。法學界專家、學者對法制建設、法治治理等具有深刻的見解,他們往往能夠為《民法典》建設提出科學性的建議。為此,舉辦了咨詢會,鼓勵法學界專家、學者提出《民法典》建設建議,并結合《民法典》建設需求吸收了他們的建議。由此可見,《民法典》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從依法立法的角度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民法典》是依據《憲法》而建立的,體現了依法立法的準則。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
《民法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立法的宗旨,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民法典》建設的科學性、有效性,而且可以更好地弘揚社會主旋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本次主要從以下方面研究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民法典》的體現:在《民法典》物權編中,確立了物權的平等保護原則。對于民事行為主體而言,其需要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則,避免違反物權法律規范。在《民法典》人格權編中,確立了與人格相關的法律法規,例如從健康權、姓名權、隱私權、生命權等角度對人格權進行了法律規范,這無疑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價值觀的法治建設要求,利于保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以及提高社會法治建設水平。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圍繞著家庭和諧穩定,構建了法律法規,這樣就可以盡最大限度地確保婚姻家庭的和諧,保證婚姻家庭和諧美滿,防止兒童在不和諧的婚姻家庭關系中受到不良傷害。此外,將“和諧”融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還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針對“好意同乘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的情形”進行了法律法規建設工作,明確規定在此種情形下應當“減輕其賠償責任”。從此項法律法規中,反映出了助人為樂的價值觀。
2.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1)增加特別法人制度。法人二分體系存在不足之處,針對此項問題,《民法典》增加特別法人制度,以此建立健全法人體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等都屬于特別法人,其可以以法人的身份參與私法活動。通過特別法人制度,可以提升公有制經濟發展水平。倘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夠以法人的身份參與私法活動,就容易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
(2)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刪除了原《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原《物權法》)第一百二十八條對土地流轉進行的規定,即流轉的期間不應當超過承包期的剩余期限。通過對土地的流轉進行法律建設,可確保土地流轉速度。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而人們也可以從土地中獲得可觀的收益,進而提高自身生活水平[4]。
(3)放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一條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作為建設用地的,應當依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規定辦理”。通過圍繞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進行法律方面的建設工作,有助于提高土地制度改革水平,優化土地使用權。
1.《民法典》為“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提供制度供給
《民法典》構建了民事權利保護體系,利于保護人民的權利,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另外,《民法典》還涉及了公法性的制度。可以說,《民法典》體現了“共同推進,一體建設”的思想。本次從以下角度詳細研究了《民法典》的“共同推進,一體建設”思想:一是對“國家”作為民事主體進行了規定,《民法典》從財產處分權、投資權等角度規定了政府在參與市場經濟生活中所享受的權利,即政府同普通的人民一樣具有參與市場經濟生活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參與市場經濟生活時需要遵守法律法規、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在這種情況之下,政府才能夠更好地參與市場經濟生活[5]。二是關于監護制度的規定,監護制度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法典》制定時,就從監督制度方面增加、完善了法律體系。其中,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力量同樣也屬于監護人。在一定的條件下,以上主體就應當依據《民法典》監護制度,履行自身的監督責任,以更好地管理兜底保護責任被監護人,促進被監護人發展。此外,在《民法典》中,還規定了國家民政部門的兜底保護責任。例如,在家庭拋棄被監護人或者家庭隨意使用監護權利的情況下,國家民政部門應當介入其中,對被監護人實施救濟,并且要依法保護被監護人的權利,以免被監護人的權利再次遭到侵害。
2.《民法典》是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
全面依法治國是法治社會建設的重點,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同時關系著社會發展水平。為構建穩定社會,保證法治社會構建水平,應當將《民法典》作為法治社會建設的重點。對于行政機關來講,其需要從以下角度依法行政,以提高法治建設水平。一是依法放權。行政機關需要嚴格地依據法律法規管理人民、治理社會。行政機關需要謹記“法無禁止即為自由”這句話,避免干涉法律法規之外的人民活動。二是依法行權。行政機關需要將法律法規作為行政的準繩,不違反法律法規。《民法典》中有對自然人隱私和個人信息進行保密的規定,行政機關在處理個人信息時需要依法保護人民的信息,不對外泄露人民的信息。此外,行政機關需要積極作為,即積極地行使自身的權力,主動地參與行政管理中,有效落實自身職責。例如,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行政機關需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決依法管理污染生態環境的個人與集體。其中,可以通過批評教育、罰金等的方式,懲罰違反法律的個人與集體。這樣不僅可以規范這些人的行為,而且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三是服務便民。行政機關需要從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多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切實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問題,同時還需要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四是遵守契約。行政機關需要遵循《民法典》所倡導的誠信原則,依法訂立合同、履行合同[6]。也就是說,行政機關在作為民事主體時需要以《民法典》作為規范自身行為的準則,嚴格地依法辦事,避免違反《民法典》。
綜上所述,《民法典》體現了法治思維,通過將《民法典》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可以規范普通民眾的行為,而且可以規范行政機關的行為,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基于此,有必要積極為《民法典》的實施創造有利的條件,依據《民法典》更好地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