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某交通事故案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范慶銀
九江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江西 九江 332000
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私家車數量劇增,在其走進千家萬戶、交通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其他的社會隱患,例如愈來愈頻發的交通事故。另外,由于勞動者身份性質的特殊性,在其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而受到人身損害時,當其面臨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的情形時,是否可以同時主張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賠償,本文將通過下面這個案例對此展開分析。
王某于2017年2月到江西省九江市某公司(簡稱公司)處工作,2018年3月18日,王某下班途中不慎發生交通事故,被送往醫院救治,交警部門出具了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機動車駕駛員負本次事故的全部責任,王某無責任,由于王某傷情較重,機動車駕駛員涉嫌交通肇事罪,在王某住院期間積極找王某家屬賠禮道歉,并主動賠償了王某殘疾賠償金等各項損失共計四十余萬元,王某出具了諒解書。
1.王某案之爭議焦點。本案之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第一,此種情況勞動者是否能認定工傷。第二,在獲得侵權者的賠償后,勞動者是否可以得到工傷賠償。
2.王某案之具體分析引發的法律問題以及國外四種處理模式的啟示:
(1)王某案所引發的法律問題。首先,對于王某此種情況下是否認定工傷,本文主要討論勞動者交通事故中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的情形,在此不多加贅述。其次,便是王某在得到肇事者的人身損害賠償以后,是否還能得到工傷賠償。這種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權競合的情形便是本文的重點。
(2)國外四種立法模式。對此種競合情形,國外存在如下四種立法模式:第一,選擇模式,該模式認為勞動者只能在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之中擇一行使其權利。二者互斥,不得同時主張。第二,免除模式,該模式下只能存在工傷賠償請求權,不存在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第三,兼得模式,該模式下出現工傷情況時,允許勞動者同時主張上述兩種請求權。第四,補充模式,該模式下勞動者可以同時主張上述兩種請求權,但其因此獲得的賠償不得超過一定限度,即不得超過其實際所受到的損失[1]。
根據最高院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損解釋》)規定中體現出的精神,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當是指因生命、身體、健康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的權利。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中體現出的精神,工傷賠償請求權應當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的權利。
從二者各自的內涵可以看出,二者權利內容存在著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受害人受到一定的侵害之后,在法律上賦予受害人得以獲得一定補償的權利。
盡管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在權利內容的本質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二者在性質上還是存在許多不同。
1.二者歸責原則不同。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主要依據的是《民法典》以及最高院的《人損解釋》,實行的是過錯責任歸責原則。而工傷保險賠償的請求權基礎為勞動法律關系,主要依據的是法律也不同,一般依據是我國的《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等,無過錯歸責原則是其主要主張的歸責原則。
2.二者賠償范圍不同。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的主要范圍是受害人因為此次事故傷害所遭受的實際損失,主要包括死亡賠償金、殘疾賠償金、醫療費、營養費、精神損害賠償金費用等共計十四項。工傷賠償的主要范圍與人身損害賠償范圍相似,但少了其中的營養費以及精神損害賠償費用,共計十二項。
3.二者爭議處理方式不同。當發生交通事故時,人身損害賠償屬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圍,對其進行處理時依據的是《民事訴訟法》,并且若想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爭端,只需要當事人之間無法協商一致時,受害人可選擇提起民事訴訟,無需其他任何前置程序的存在。當出現勞動者依法享有工傷賠償請求權的情形時,對爭議進行處理時,主要法律依據是《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并且僅當存在法定情形,即單位未給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相關手續或者單位拒絕向勞動者支付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時,方可進行民事訴訟,存在很多前置程序[2]。
1.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之情形
在民法中的競合是指一個法律事實會導致復數以上法律后果的出現,同時這復數以上的法律后果相互不能共存,存有沖突的情形。此種情形下,一個事實被數條法律規范同時規制,一個事實同時與數個規范的構成要件相符,于是這些規范可以同時適用于一個事實之上,由此產生請求權競合的情形[3]。
而結合上述對于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及工傷賠償請求權定義的分析可知,本案中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的競合是指因交通事故導致的第三人人身損害侵權同時亦導致勞動者受傷的,對于受傷這一事實享有兩個不同的請求權,由此而發生的競合。
2.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之原因
對于兩種請求權出現競合之情形的原因,其實可以從工傷賠償相關法律發展歷程中看出來。工傷事故責任實際上是從侵權責任中分離出來的,對工傷賠償的相關制度規定經歷了從民法到勞動法的發展階段,其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世紀到19世紀80年代,在此期間,對于工傷賠償完全按照以過失責任為基礎的侵權行為來處理;第二階段是從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在此階段,已經產生了工傷賠償制度的雛形——勞工傷害補償制度,該制度是指在法律明文規定下少部分帶有某種身份的勞動者在特定情形下按照一定的標準享受工傷待遇;第三階段為20世紀50年代至今,該階段工傷賠償已經推向全體勞動者,全體勞動者在滿足法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直接享受工傷待遇[4]。
二者原本為一體,共同屬于侵權損害賠償的一部分,只不過由于勞動者身份上的特殊性,為了給勞動者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而單獨將工傷賠償自原本侵權損害賠償中獨立出來了。二者出現競合情形也就情有可原了。
在引出上述競合情形存在之問題以及其原因后,筆者擬在對于我國實踐中對于競合情形法律處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的基礎上再結合上述國外法的四種模式提出一些建議。
1.立法規定不完善
(1)國家立法層面。在現行法律以及相關司法解釋中筆者選取了對于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情形有直接規定的《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以及《人損解釋》相關規定進行討論。
①根據《社會保險法》中相關規定,在工傷是由第三人造成的情形下,當出現第三人不支付醫療相關費用或者侵權第三人無法確定的情況時,相關費用可以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墊付。在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之后,其再享有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由此可以得出,《社會保險法》是支持明確規定了醫療費用不可以兼得的,但其規定也僅限于醫療費用,而對于其余項目則未有規定。
②《工傷保險條例》全文對于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的規定只有第十四條第六款“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該條也只是規定了勞動者于交通事故中處于而何種情況會出現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工傷賠償請求權競合的情形?!豆kU條例》剩余全文中對于競合情形如何處理則未有規定。
③而《人損解釋》相關規定則認為,若依法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職工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方面的傷害,職工或其近親屬起訴并要求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進行處理。人民法院應支持債權人因單位以外的第三方侵權而要求第三方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索賠。即對于侵權方為用人單位的競合情形,職工不得同時主張兩種賠償。但該規定亦存在未盡之處,如對于侵權方為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方時競合情形如何處理,卻未有規定。
(2)地方立法層面。由于我國立法對于請求權競合情形的處理未在法律上予以明確規定,這也導致了地方法院在對于此種情形時的處理各不相同,例如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對于競合情形進行處理時,其認為當第三人侵權而導致勞動者出現工傷情形時,用人單位不得以勞動者已經獲得人身損害賠償為由拒絕給予工傷保險賠付,法院對于此種情形不予支持,湖北省高院認為勞動者可以同時享有兩種賠償請求權。類似的還有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做法;而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則采取的是另外一種模式,其采取前述國外四種通行做法中的“補充模式”,即不排除勞動者兼得兩種賠償請求權,但對于勞動者在人身傷害賠償部分已經獲得賠償的部分不應當再重復獲得賠償。
2.司法實踐中存在矛盾之處——“同案不同判”
實踐中存在有主張兼得模式的情形,如(2021)云民申177號案中,云南省高院在判決書中就寫明:“我國現行法律、行政法規并未規定受害人的工傷與第三人的侵權行為發生競合時,受害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救濟方式。因此,一、二審對鐘某林主張應扣減李某在勞動仲裁調解時獲得的相應費用的訴請不予支持,判決適用法律并無不當,鐘某林的該再審申請事由不能成立?!痹摲ㄔ赫J為請求權競合時人身損害賠償與工傷賠償可以兼得。也存在有主張補充模式的情形,如北京市懷柔區人民法院(2020)京0116民初5572號案中人民法院的裁判觀點就主張補充模式。
1.立法模式——補充模式為主輔以兼得模式的“改良補充模式”
筆者認為解決我國處理競合情形之困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明確立法,而明確立法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立法模式,筆者認為以補充模式為主兼得模式為輔的“改良補充模式”是最好的選擇,理由如下:
首先,從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立法目的角度來看,采取改良補充模式能最有效地保護勞動者權益,勞動者在自身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可以同時主張兩種權利,確保自身受損權益能夠得到完全的賠償。同時采取改良補充模式也可以避免出現勞動者獲得重復利益的情形,在減輕用人單位的負擔同時,最大程度上對于社會資源進行節約。
其次,從二者所屬范疇來看,工傷賠償責任是由工傷保險基金承擔,交通事故賠償責任則大都由保險公司所承擔,二者皆屬保險制度之范疇,而保險制度的存在本就是為了分擔被保險人所承擔的風險,二者互為補充是符合保險制度的基本社會價值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改良的補充模式是現行立法模式當中最好的選擇,對于競合情形,應當將賠償項目分具體情況進行討論,對于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誤工費、交通費等這一類已經發生的、可以確定的屬于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項目,勞動者依據補充模式不得獲得雙重賠償;而對于身體所受傷害所產生的殘疾賠償金、傷殘津貼等原則上無法量化但法律上強行量化的賠償項目,勞動者可依據兼得模式獲得雙重賠償。
其最本質的法理在于,人身權不宜用固定的金額來衡量,即使看上去似乎勞動者從侵權第三方處所獲得的賠償金額已經高于工傷保險待遇的金額,又或者反過來,勞動者在法定情形下所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金額看上去似乎高于侵權第三方的賠償金額的,也不能說已經足額覆蓋了人身權遭受侵害所產生的經濟損失。
2.司法實踐上——由最高院出臺相關指導案例
眾所周知,最高法院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臺一些指導案例,而這些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指導案例在地方各級人民法院處理相關案件時,是對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在處理相關疑難案件時會在不同程度上參照最高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處理意見。
因此在解決了立法問題,讓法官在處理此類案件能做到“有法可依”之后,最高院還應當及時地出臺相關一系列的指導案例,使得法官在處理之后相同或者類似的案件時,可以對于先前案件進行有效的參考,最大限度地杜絕“同案不同判”情況的出現,提高法院判決的威嚴性和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