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有為 郭廣輝
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股權轉讓狹義上也稱股權買賣,是指作為轉讓人的股東將自己持有的公司股權依據法律和股權轉讓協議轉讓給受讓人的民事法律行為。股權是一種不同于現有民事權利的新型民事權利類型,它既具有財產屬性也具有管理屬性。由于股權轉讓特別是國有股權轉讓涉及的利益主體繁多、法律關系復雜,在操作中需要格外慎重。本文就探討一起典型國有股權轉讓案例及其啟示。
本案原告為某國有投資有限公司,被告為某開發區研究所(以下簡稱開發區研究所)。2000年,國內某集團研究所(登記為事業單位,以下簡稱集團研究所)為謀劃主板上市,準備發起設立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故在某地開發區工商局辦理了事業單位的企業化登記手續,領取了開發區研究所(被告)的非公司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2009年12月10日,集團研究所、某市人民政府與美國某公司三方簽訂《關于共同建設某產業化項目協議書》(三方協議),并約定共同出資組建項目公司。協議約定公司注冊資金2270萬元。其中集團研究所出資現金102萬元,占股34%;美國某公司國外技術團隊出資現金75萬元,占股25%;國內技術團隊出資現金66萬元,占股22%;某市人民政府委托原告出資現金2000萬元,占股10%;尚有9%股份,留給后續骨干。
2009年12月20日,集團研究所出資102萬元、甲個人出資66萬元、乙個人出資27萬元、丙個人出資45萬元、丁個人出資30萬元,原告出資2000萬元,共同發起成立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公司)。2009年12月30日該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注冊登記,登記文件顯示:公司注冊資金為2270萬元。各股東持股比例為:被告開發區研究所出資102萬元持股比例為4.49%、甲出資66萬元持股比例為2.91%、乙出資27萬元持股比例為1.19%、丙出資45萬元持股比例為1.98%、丁出資30萬元持股比例為1.32%,原告出資2000萬元持股比例為88.11%。
2010年4月20日,項目公司股東大會決議:公司注冊資金2270萬元,原告占股88.11%為2000萬股,本次共轉出1773萬股,將其中669.8萬股轉讓給集團研究所。2010年11月30日,原告與集團研究所簽訂《股份轉讓協議》。該協議約定原告“某國有投資有限公司向集團研究所轉讓其所持有的項目公司股份669.8萬股,本次股份的轉讓價格為每股0元。”
2020年9月1日原告提起訴訟,認為依據我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第六條、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四條、第五十四條第一款、第五十五條之規定及《民法典》相關規定,2010年11月30日原告與集團研究所簽訂的股份轉讓協議,標的股權系國有資產,以0元價格轉讓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當屬無效。其主要訴訟請求為:1.依法判決原告與被告于2010年11月30日簽訂的《股份轉讓協議》無效;2.依法判決被告將其從原告處無償受讓的項目公司的股權669.8萬股無償返還原告。
被告的答辯意見主要有兩點:一是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系在市政府簽署協議的基礎上做的法律層面的細化和執行,公司注冊過程和實際運營過程均是分步進行的過程,是用來完成三方協議約定中各股東所持有的股權過程,故協議有效。二是雙方簽訂的是協議而非0元轉股,不應返還股權。
本案爭議焦點主要有兩個:第一,被告是不是《股權轉讓協議》的當事人;第二,《股權轉讓協議》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應當返還股權。
經過開庭審理,本案一審判決完全支持了原告的上述訴訟請求。雙方均未提起上訴。
被告答辯稱被告開發區研究所不是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的當事人,《股權轉讓協議》的簽訂主體是集團研究所。這樣合議庭就必須預先查清集團研究所與開發區研究所的關系,以便確定被告是不是《股權轉讓協議》的當事人。
不可否認,集團研究所和開發區研究所分別進行了注冊登記,而且前者屬于事業單位,后者屬于企業,確實存在兩個法律主體。在具有公示效力的企業工商登記中目標公司股東是開發區研究所,而且依據《股權轉讓協議》實施股權轉讓后,參與股權變更登記的主體也是開發區研究所。但同時雙方提交的證據證明,三方協議的簽訂者、目標公司章程約定的股東、目標公司的實際出資者、目標公司股東會議的參加者和案涉《股權轉讓協議》的簽訂人卻都是集團研究所,而不是開發區研究所。可見這兩個主體存在密切關聯,而且相互關系存在一定的混亂現象。
帶著上述疑問,合議庭經審理查明了以下事實:第一,目標公司工商檔案中留存的投資主體營業執照為開發區研究所且其上加蓋了集團研究所的公章。開發區研究所的工商登記信息顯示:開發區研究所備案的公章內容為“集團研究所”,備案的財務專用章內容為“集團財務專用章”,備案的合同專用章內容為“集團研究所合同專用章”。工商檔案資料中有集團研究所出具承諾書一份,內容為:開發區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從未申領過國、地稅登記證書、組織機構代碼證,也從未刻過公章及財務章等任何印章。第二,2020年10月19日集團研究所出具的《關于法庭需要了解的情況答復》中明確:開發區研究所為集團研究所的企業化登記體。第三,包括2003年至2012年歷次企業年檢報告書在內的工商檔案材料中涉及開發區研究所中加蓋印章的地方顯示加蓋的印章均為集團研究所前述備案印章。第四,兩主體的法定代表人為同一人,本案中以員工身份作為委托代理人出庭的工作人員名字同時出現在集團研究所和開發區研究所的授權委托書中。
根據上述事實,合議庭認為,盡管集團研究所與開發區研究所分別進行了主體登記,但無論根據集團研究所設立開發區研究所的目的,還是從開發區研究所所備案的印章均為集團研究所的印章,以及從兩者法定代表人、人員等高度混同的情況足以確認:實質上開發區研究所就是集團研究所的企業化化身。依據司法穿透原則,參照《公司法》第二十條規定,集團研究所與開發區研究所構成人格混同,應認定兩者實質上為同一主體。因此合議庭認定,被告是《股權轉讓協議》的當事人。
1.《股份轉讓協議》是否有效
針對前述被告提出的“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系在市政府簽署的三方協議的基礎上做的法律層面的細化和執行,而非0元轉股”的答辯意見,合議庭認為,三方協議與股權轉讓合同,固然存在一定關聯,但它們畢竟有著不同的當事人和具體內容,屬于不同的法律關系。兩個合同相互獨立。這兩個合同的效力都以不違反包括國有資產法律在內的法律規定為前提。不能因有市政府參加簽訂三方協議,就能推斷《股權轉讓協議》必然有效。《股權轉讓協議》是否有效應當取決于它自身的簽訂程序和具體內容是否合法。
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百五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第一百五十六條“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第十條“國有資產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害”,第五十四條“國有資產轉讓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的規定,雙方在未進行資產評估的情況下,2010年11月30日《股份轉讓協議》中明確股權轉讓價格為0元。該協議顯然違反了上述規定,原告提出《股份轉讓協議》無效的主張應予支持。故合議庭認定2010年11月30日簽訂的《股份轉讓協議》無效。
2.股權是否應當返還
庭審中雖然被告提出目標公司長期無償使用了被告的專利和土地,但由于它屬于被告與公司的法律關系,而不屬于與原告的股權轉讓關系,故合議庭不予采信。鑒于2010年11月30日雙方簽訂的《股份轉讓協議》中明確股權轉讓價格為“0”元的事實,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的規定,合議庭認為,被告應當向原告返還其根據上述《股份轉讓協議》轉讓所得的全部股權。
通過對上述國有股權轉讓案例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到下列四點啟示:
當事人之間為了投資目的或公司事宜簽訂的投資協議和股權轉讓協議,都屬于商事合同。受《民法典》和《公司法》雙重規制,即《公司法》有專門規定的適用《公司法》;《公司法》沒有專門規定的適用《民法典》關于合同的一般規定。[1]本案中政府參與簽訂的三方協議約定公司注冊資金2270萬元,“其中研究所出資現金102萬元,占股34%;美國某公司國外技術團隊出資現金75萬元,占股25%;國內技術團隊出資現金66萬元占股22%;某人民政府委托原告某投資公司出資現金2000萬元占股10%;尚有9%股份,留給后續骨干。”其內容的有效性本身就存在疑問。當事人在開發區進行公司登記被登記部門予以糾正后,仍然不進行反思,而是繼續以股權轉讓協議以及變更公司登記的方式實現三方協議的目標。在此情形下股權轉讓協議通過0元價格轉讓國有股權,導致股權轉讓協議被認定無效的結果。這說明簽約雙方特別是股權轉讓方有關人員法律意識缺欠。當然,企業登記部門也應注意,應加強的股權轉讓協議合規性、合法性的審查,以免變更登記出現瑕疵。
國有企業股權轉讓既涉及到股權轉讓程序,又同時涉及國有資產監管問題,必須符合法定程序。根據《公司法》《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國有股權交易通常應經過報請國有產權主管部門審批和進行資產評估以下幾個步驟:1.制定《轉讓方案》;2.由轉讓方組織進行清產核資;3.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實施審計和資產評估機構;4.召開股東會,取得其他股東放棄優先購買權的承諾,形成同意股權轉讓的決議;5.向有資格的產權交易機構申請交易;6.簽訂股權轉讓合同,取得產權交易機構出具的產權交易憑證;7.將股權轉讓的相關材料報國有產權主管部門備案登記,并憑產權交易機構出具的產權交易憑證辦理產權登記手續;8.修改《公司章程》以及股東名冊,進行工商變更登記。這些程序是判斷國有股轉讓行為是否合法的重要標準,其重要性甚至重于轉讓的實際價格。本案中不經過評估就以0元股價出讓國有股權,就是一個嚴重地違反程序的行為。
從實務角度來說,股權轉讓價格取決于雙方對目標公司價值的判斷和博弈。不僅包括對目標公司現有價值、股權價值的客觀衡量,又包含對公司未來前景的主觀預期。還有對目標公司行業優勢、地理位置、控制股東等多種因素的考量。如果涉及控制權的轉移,還應包含控制利益的因素,情況將更為復雜。[2]如果轉讓的是民營公司股權,只要雙方自愿,即使0元股價也無可厚非。但就本案來說在未經評估的前提下,將國有股權0元價格轉讓,違反了《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規定的“國有資產轉讓應當遵循等價有償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它屬于既違反法律的程序規定,又違反法律的原則和實體規定的混合錯誤。
本案中,2000年集團研究所為謀劃主板上市,準備發起設立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故在開發區工商局辦理了事業單位的企業化登記手續,領取了開發區研究所(被告)的工商營業執照。造成人格混同的問題,當時確實存在管理體制的原因。今后企業登記部門應注意避免這種人格混同情形的再次發生。應當引導市場主體,將目標公司開辦成由自己控股并由多元主體參與的公司,通過母子公司的合法形式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