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云艷(珠海一多監測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重塑和顛覆各個行業的發展,國家也高度注重信息技術的發展,出臺相應的標準規范和政策為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提供支撐,營造良好的氛圍。但是在企業數字化轉型期間,各行各業過于注重技術,忽略管理會計工作的重要性,無法實現技術和管理的深度融合,突破傳統企業管理會計模式的影響和束縛。即便是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下,數據集成和數據孤島仍然困擾著許多企業的發展。因此如何在困境中突破重圍,主動抓住發展機遇,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各種新型的分析方法和技術優化經營資源配置和模式,做到會計管理工作的創新,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讓企業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智能化管理會計工作是解題的路徑。
管理會計,又稱“分析報告會計”和“成本管理會計”,屬于管理學名詞。是從已有的會計記賬、核算等業務系統中剝離出來的,與財務會計并列為現代會計,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以企業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為導向,為企業管理者決策提供數據支撐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有利于改善經營模式,促進現代企業的業務、財務、戰略融合[1]。管理會計起源于20世紀,會計學的內部運作模式日漸復雜化和多元化,在英國工業革命后,管理會計發展十分迅速,各個行業著重經濟管理模式的轉型,基于企業成本控制的基礎上,針對企業管理部門編制計劃、作出決策和控制經濟活動的需要,按日、周、月對經濟業務進行分析、記錄,挖掘有效信息編制報告,并直接參與到決策控制過程中監督和調整未來經濟活動,及時修正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偏差,確保預測與決策的科學性,幫助企業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優化管理資源配置和利用,實現價值最大增值,對于支持公司經營的健康和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在智能化時代下,信息技術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大數據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中,發揮自身優勢,尤其是在數字化時代與會計財務轉型之間,大部分企業開始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根據信息需求和守法循規等導向邏輯需求,完善管理會計體系,為企業穩定發展打下扎實基礎。因此企業要積極擁抱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潮流,認識到轉型過程是再定義過程,加快管理會計的跨界融合,向智能化管理會計轉型,重新分析流程、產品、商業模式和戰略發展,為領導決策提供價值,高效賦能企業管理,讓財務和業務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規范管理工作,提高整個企業管理效率[2]。以浪潮集團為例,隨著人工智能理論和應用成熟,智能MA理論細分成管理會計(MA)智能體、管控智能化和決策支持(DSS)智能化等三大模塊,其中管控和DSS智能化的引擎是決策智能大腦系統,關系到未來AI與管理會計融合研究,給全球的財務機器人、審計、業務流程管理自動化、內控和ERP系統帶來深遠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浪潮集團高層探索財務智能化管理會計創新,從連接、數據應用、組織敏捷化維度入手,以財務自動化和智能化為依托,推動業財融合,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應用,挖掘實時數據、沉淀數據,形成業財資稅數字化生態圈,做到人與物、物與物、企業內外的全連接、大共享,向管理精細化、信息產生即時化、財務業務深入融合等高附加值工作發展,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傳統管理會計過度注重成本,以成本控制為結果導向,沒有認識到資源配置的優化和調整。對于企業而言,業財一體化,不僅是業務、財務在流程和數據上的深度融合,更是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的一體化,將財務深度企業戰略、績效管理、預算和運營等各個層面,完善企業個性化數字管理模型,設立企業數字資產管理機制,向智能財務和財務共享信息化轉型,充分運用標準化服務實現系統設計、分步實施,降低DIY帶來的風險,提高報表速度。以思源時代為例,基于行業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管理實際情況,根據大型企業集團的實踐經驗以及頂尖專家團隊研究成果,以提升創造價值、支撐精準決策創造價值、推動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和生態良性循環創造價值為財務共享建設的目標,以共享建設、數據資產建設為導向,通過雙中心信息化的“數據中心”與“協同中心”框架,構建思源業財一體化智能管理會計平臺,形成業財資稅數字化生態圈,利用柔性、可拼裝的輕量化微服務管控業務協同、數據采集、管理會計以及移動業務等工作,確保企業業財融合的數字化管理,實現全面預算、運用管理會計方法、績效管理和作業管理的一體化,對績效考核智能化分析、智能化全面預算管理、自動化財務處理、作業成本精細化核算、風險自動預警以及指標實時展現全方面監控,分析管理漏洞追蹤和價值提升溯源,為企業管理經營決策提供準確的判斷和預測信息,幫助企業在經營中不斷調整管理和完善自身數字化管理架構,維護和共享數據資產,提高管理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傳統的管理模式逐漸向精細化管理、財務業務深度融合和信息產生即時化轉變,企業應積極擁抱和接納新時代,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推進業務財務一體化進程,通過信息技術加速管理會計轉型升級,為財務、人力等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性支持,助推企業穩定發展[3]。以中國鐵塔為例,鑒于電信網絡建設大數據的應用,正在大力發展并推廣5G網絡建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紛紛剝離各自的基站業務,共同投資100億元成立中國通信設施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即中國鐵塔,主要負責建設維護鐵塔和基站的日常運營,建設的通信鐵塔址占據整個行業的96.3%,實現網業分離,不僅公司業務量劇增,也給財務部門的管理帶來挑戰。因此,為了維護企業正常財務運作,企業從會計核算、一點式報表、收入成本、資金電商采購和資產管理等方面入手,以集中同意的IT技術為依托,以財務業務深度融合為導向,以實現賦能業務、支撐財務為目標,通過ERP系統構建價值型財務、推送數字化運營,由財務共享中心校驗、轉換和整合所有業務系統的數據,通過財務核算系統和經營分析系統加快財務核算和分析的速度,保證數據的統一性和準確性,減少因為迭代導致的數據錯誤,達到財務共享,提高管理效率。
數字化轉型企業智能化管理會計的實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隨著企業規模擴大以及業務日漸復雜化,企業需要處理的數據信息不斷增加,對于財務管理中心而言,財務數據量缺乏足夠的大數據技術支撐,極易導致信息處理擁堵與堆積,不能及時傳遞,導致業務處理滯后。(2)網絡應用具有開放性以及不穩定性等特性,企業選擇網絡辦公,因系統自身的漏洞,潛在病毒入侵、信息泄露、黑客攻擊和非法攔截等風險,使得企業財務系統癱瘓,難以保障數據安全性,不利于企業發展。另外,企業應用服務器的安全范圍較低,安全保障與數字化業務范圍不匹配,企業要想快速運行,但因授權問題,造成有關業務滯后。(3)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經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對會計領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企業開始認識到智能化管理會計的重要性,結合企業的特點,以業財一體化為建設基礎,建立業財資稅數字化生態圈,實現財務共享建設,但是由于參與生態圈的企業數量較少,生態圈建設發展有局限,未完成統一,導致生態圈之間相互矛盾,不利于企業發展。(4)企業在開放新系統以及平臺過程中,由于職能部門之間的相對獨立性,業務數據分散儲存,不要求采集整個業務活動的數據,互不相通,使得會計信息系統所能提供的信息內容以及類型受到限制,業務活動的資金信息和業務信息不兼容,業務活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以及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等信息被分割成一個個碎片,形成會計“數據孤島”。加上每個部門本身信息的隱瞞或滯后,導致使用者獲取其他部門數據存在問題,弱化會計報表的決策有效性和準確性,影響企業穩定發展[4]。
數據是企業管理的量化工具,是管理會計的關鍵一環,如何保障數據信息安全,提高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至關重要,要求企業建立巨大的TB級數據倉庫,采購、成本、企業預算以及和管理會計報告相關的數據全部存儲到信息系統中,形成企業智能化管理會計體系的數據平臺,企業管理者通過數據倉庫對線上和線下數據、歷史資料和已有的業務數據、隨機數據、上下游供應鏈數據、用戶數據和競爭對手數據的分析規整,基于云計算的管理系統做好數據資源的收集、存儲、挖掘和提取工作,實現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的連接,為管理決策提供完整、準確的數據支撐,避免了數據資源無效使用,為企業資源使用創造更大的價值。
規范數據的基礎是統一維度,在標準一致的基礎上才能有序地形成可靠的數據,準確、真實的數據可以為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決策支撐,因此企業要想實現管理會計的轉型升級,必須以管理與評價為出發點,將企業的外圍系統全部打通,融入智能化管理會計系統中,實現憑證附件電子化、電子會計檔案自動化和資金管理一體化,通過EVA、RAROC標準建立企業的管理會計體系和核心指標,統一制定集中管理制度,根據本部門的工作特性重新梳理業務流程,將指標勾稽起來,與流程機器人結合使用進行發票自動檢驗,與自動出入庫、自然語言處理(NPL)與語音識別結合分析合同文本,保證企業管理會計口徑的一致性,方便數據接口對信息的及時處理,做好差異化風險防患,推進財務智能化轉型[5]。
智能化管理會計轉型是一項持續優化、逐步推進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轉型目標。基于系統數據構建管理會計模型獲取有用信息,通過數據庫管理系統(DSMS)分析處理財務信息,計算資產負債、損益、現金流量和有關賬簿等,根據目標利潤、效益實績以及考核預算結果準確判斷企業的運營情況,形成報告,幫助企業分析過去,認清現在,確定未來發展的方向,指導管理者決策,避免因市場份額、資金結構、稅收籌劃的突變,導致財務預算不能順利執行,或者是脫離實際,從而助力企業發展。
建立智能化管理會計的目的就是要在賬戶層級中,根據指標模型,對業務的規模和成本等進行核算,統一多維度處理企業收入指標、效益指標和成本指標。以商業銀行為例,按照縱向和橫向需求建立會計核算的維度,縱向根據行政管理分支從上到下分解,將末端的分支認定為責任中心,負責創造利潤、提供服務和成本費用,橫向維度負責存款和貸款、管理發生的成本和收入,嚴格按照相關成本和非相關成本的計算方式,將成本收入分攤到各個維度的會計中確認和計量,以責任成本管理為導向,全面管理費用、稅務、資產、資本和風險成本,并根據機構、客戶經理、部門、產品和項目等進行多維度的指標核算、分析以及控制,基于風險成本和資本成本計算得出經濟利潤,為企業管理層決策提供依據。
總而言之,企業面對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環境,要想站住腳跟,必須加快企業管理會計的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化管理會計工作,從傳統的“記錄過去”轉變為“記錄未來”。對于財務管理工作者而言,加快財務管理會計工作智能化轉型,必須從“賬房先生”向“軍事參謀”角色轉變,決策支持變成數字化轉型企業智能化管理會計的主要工作,和構建戰略管理會計與發展框架保持高度一致。為此,數字化背景下,企業必須加快管理會計智能化轉型升級,實現財務數據共享,做到管控和服務兼顧,優化已有的工作模式,注重對業務本身的關注,并延伸至財務階段,促進二者有機結合,保證管理會計工作有效落到實處,通過明確分工、居中管理把控企業管理會計整個過程,發揮數據價值,才能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鏈接
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 mation)是建立在數字化轉換(Digitization)、 數 字 化 升 級(Digitalization)基礎上, 進一步觸及公司核心業務,以新建一種商業模式為目標的高層次轉型。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開發數字化技術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個富有活力的數字化商業模式。
數字化轉型表明,只有企業對其業務進行系統性、徹底的(或重大和完全的)重新定義——而不僅僅是IT,而是對組織活動、流程、業務模式和員工能力的方方面面進行重新定義的時候,成功才會得以實現。在2022年舉行的“2022數字化轉型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新IT重塑企業數字化轉型(2022年)》。
企業是國家經濟的最基本組成單位。所以,“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核心就是“數字化企業”,全力發展數字化企業是構建中國數字經濟底層的最關鍵步驟。
傳統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才可能形成中國經濟發展的內核力。如果不能讓中國大部分企業快速的實施數字化,仍舊采用傳統的低效運營、管理、市場、銷售方式,即使擁有了再先進的數字化技術,這樣的企業仍舊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中國的數字經濟,只有大部分國內企業都實現了數字化轉型,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快速、高效的進行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而形成中國數字化企業的產業集群,是未來中國用數字經濟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