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100萬元,還不如看到一個貧困學生考上大學令我開心。我在浙江是‘錦上添花’,在這里卻可以‘雪中送炭’。”
2016年,陳立群第一次來貴州做講座。他走遍了黔東南州的16個縣市,看到了許多破舊的學校、蒙昧的孩子。“怎么還有這么落后的教育?”出于這一思考,已花甲之年且身體狀況并不太好的陳立群放棄杭州民辦學校的百萬年薪,接受了臺江縣的邀請,擔任民族中學的校長。在他的帶領下,臺江縣民族中學從當時黔東南州高考成績墊底的“后進學校”變成了“名校”;完成了從曾經只有1人分數達到一本線,到2020年高考一本線上線人數達270人的華麗逆襲。2019年,陳立群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我想幫助更多蠶農加入現代化種植養蠶的行業,讓廣西古老的蠶桑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今年54歲的陳國民出身于浙江的蠶桑世家。2006年,他扛起家中第六代從事蠶桑事業的重任,來到廣西。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陳國民成功革新了桑農們的養殖技術,大大提高了蠶絲產量,助推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同時,陳國民與高校聯合開設種桑養蠶專業,培養人才,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如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技術,讓國際友人了解我們的傳統瑰寶,那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彭靜旋來自湖南懷化,也是為人所熟知的B站音樂區視頻博主“碰碰彭碰彭”。她7歲開始學習古箏,從武漢音樂學院畢業后,又去法國讀碩士。埃菲爾鐵塔、波爾多劇院、盧浮宮等諸多法國地標建筑前,都留下了她身穿華美漢服,用古箏彈奏中國樂曲的身影。憑借出色的才藝,彭靜旋不僅受邀在聯合國國際母語日活動中表演,還被法國高等教育署評為“中國留學生網絡大使”。
“媽媽,你放心,我在這里很好,老師也對我很好,像親人一樣。”
2018年9月,杜發鳳從云南芒市來到湖州市德清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習酒店管理。她所在的“云南班”里,所有學生都是《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的受益者。從勤工助學到半工半讀,從頂崗實習到順利畢業,杜發鳳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餐飲工作者。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時,杜發鳳了解到浙江泰普森正積極生產防疫物資,急需車間員工,便立即報名,為抗疫盡一份力。畢業后,她選擇留在德清工作,目前為一家餐飲公司的餐飲部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