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歌,邵林琴(通信作者)
(1 濱州醫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3)
(2 山東大學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 山東 濟南 250000)
上頜埋伏中切牙被定義為超過正常萌出年齡或者對側牙已經萌出超過6 個月,患側卻無法萌出的牙齒[1]。Tan 等[2]研究發現恒切牙埋伏阻生的患病率為0.2%,其中最常見的是上頜中切牙,占所有上頜埋伏切牙的71%。上頜埋伏中切牙的病因分為局部因素和全身性因素,局部因素包括:多生牙、牙瘤、乳牙外傷、含牙囊腫、恒牙胚異位等,全身因素包括:遺傳性疾病、內分泌異常、唇腭裂及顱鎖骨發育不全等[2-4]。研究表明牙根彎曲是上頜埋伏中切牙最常見的病因[2]。上頜埋伏中切牙在美學、發育、功能和心理上對患兒產生了巨大影響[5],并產生了一系列并發癥,如埋伏中切牙的鄰牙及同名牙異位、間隙喪失和中線偏移等。由于中切牙在顏面美學和發音咀嚼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6],因此上頜埋伏中切牙應該早發現早治療。
發育期根端復合體[7](developing apical complex,DAC)作為牙根及牙周組織生長發育的控制中心,與牙根發生彎曲息息相關。DAC 由Hertwig 上皮根鞘、牙乳頭和牙囊組成。牙胚發育期間,DAC 若是受到創傷則會破壞其原有的組織結構,進而導致形成不規則的牙根形態[8]。
在發育早期階段,上頜中切牙的恒牙胚位于乳中切牙的根尖上方,隨著發育其牙冠不斷接近乳牙根。若此時乳中切牙發生外傷則會導致恒牙胚發育障礙,如牙根彎曲等[8]。外力可沿乳切牙牙體長軸的方向向恒牙胚傳遞,盡管所受外力相對較小,但仍可造成恒牙根的嚴重損害[9]。當恒牙胚受到外力時發生旋轉,但牙根仍沿著原方向進一步發育,這兩部分之間便形成了夾角,導致了牙根的彎曲[10],如圖1 所示。

圖1 外力導致牙根彎曲的發生機制
當多生牙或濾泡囊腫發生時,恒牙胚經常發生位移[11]。囊腫越大導致恒牙胚的位移會越嚴重,甚至導致恒牙胚垂直于同名牙的牙體長軸[12]。由于上頜骨在矢狀位上的剖面是一個倒三角形,當中切牙的位置發生變化時,其牙根容易接觸到上頜骨的皮質骨,此時牙根發育受阻,向阻力較小的松質骨方向繼續發育,繼而形成彎根[13]。
上頜中切牙牙胚發育時所處的位置異常,也會造成埋伏阻生及牙根的彎曲。Hui 等[14]研究發現在冠狀位上,中切牙近中或遠中傾斜比未傾斜的中切牙更容易發生彎曲;在矢狀位時,倒置埋伏的中切牙比水平埋伏的中切牙更容易發生彎曲;在水平位時,低位阻生中切牙比高位或者中位阻生更容易發生彎曲。陳威等[13]研究發現影響牙根彎曲的危險因素主要是牙冠與腭平面形成的角度,即角度越大,越容易形成彎根。
Wu 等[15]通過對不同類型埋伏中切牙牙根形態及長度的研究發現,埋伏中切牙在牙根發育早期(Nolla 分期≤8 期)唇向倒置阻生和腭向阻生的彎曲率高于唇向阻生,唇向倒置阻生的彎曲率在彎根發育晚期(Nolla 分期>8 期)明顯高于唇向阻生和腭向阻生。當唇向倒置阻生和唇向阻生的中切牙發生牙根彎曲時,牙根大多向唇側彎曲呈L 型曲線,冠根角隨牙齡增加而減小,牙冠常與唇側骨皮質卡嵌。腭向阻生中切牙的牙根常伴腭向彎曲呈C 型曲線,牙冠多被腭側骨皮質卡嵌,如圖2 所示。

圖2 L 型及C 型牙根彎曲
錐形束CT(cone beam CT, CBCT)在埋伏牙的診斷方面發揮著巨大優勢[16],能精準地對埋伏牙在三維方向的定位、冠根彎曲程度等方面進行判斷。王鑲珊等[17]在立體空間中將上頜埋伏中切牙分為垂直向、矢狀向、冠狀向三類,其中矢狀向和冠狀向又分別分出了3 個亞類。Grisar 等[18]根據埋伏牙與其鄰牙的位置關系將埋伏牙的分類細分為13 個亞類。如圖3 所示,我們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將上頜埋伏中切牙在三維空間上的分類進行了歸納總結。

圖3 上頜中切牙埋伏分類
根據彎曲發生的部位可分為牙冠、冠根、牙根三類彎曲,根據彎曲發生的方向可分為唇向、腭向、側方三類彎曲。郭曉賀等[19]根據牙根的發育分期、是否具有萌出潛力、正常復位后牙根與其周圍牙槽嵴的關系,以及治療實施的難易程度將彎曲切牙分為了4 類,見表1。

表1 彎曲中切牙分類
埋伏牙彎曲與否對治療策略有很大的參考意義[9]。根據牙根發育分期(早期:Nolla 分期<8,中期:Nolla 分期 = 8,晚期:Nolla 分期>8)及彎曲程度治療策略可分為以下幾類。
對于牙根發育早期的中切牙因為多生牙、牙瘤、囊腫、牙齦增厚或者萌出間隙不足等原因導致阻生,在通過外科去除局部阻萌因素,或利用螺旋擴弓裝置、2×4 固定正畸裝置等擴展牙弓重新獲得萌出間隙后,一般可自行萌出[11]。對于僅位置或方向異常的埋伏牙可通過正畸牽引改變牙冠的位置和角度,使牙根及時脫離受阻環境獲取生長空間,以期自然萌出。正畸牽引牙根未發生彎曲的埋伏中切牙,可直接避免其發生彎曲,對于牙根已經發生彎曲的埋伏中切牙,早期干預可以使牙根再次沿著牙體長軸發育而產生“第二彎曲”,以此來增加牙根長度及減小冠根彎曲角度。Lyu 等[20]研究對埋伏牙牙冠方向和有效根長與理想根長比值的分析可以有助于評估早期發育的埋伏牙是否會發生彎曲,有助于判斷其是否進行早期干預。
對于牙根發育中期且伴有中重癥彎曲的埋伏牙最常用的是外科手術聯合正畸牽引的治療方法[1]。張涵等[21]比較發育早中期牽引組和發育晚期牽引組的矯治效果發現,牽引后的埋伏牙根還未能達到正常同名牙根的長度,但越早期牽引,其效果越好。Shi 等[22]報道了2 例牙根發育中期的唇舌向倒置的埋伏中切牙通過翻瓣暴露行原位旋轉術將其復原到正常位置,待萌出后聯合正畸排齊牙列。術后顯示牙根沿牙體長軸繼續發育,彎曲程度變小,牙髓電活力測試及牙周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該研究為埋伏彎曲中切牙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這種治療方法的長期預后需進一步追蹤。
對于牙根發育完全的中切牙因其埋伏位置過深又伴有嚴重的牙根彎曲時則考慮將其拔除[1]。然而拔除后牙槽骨骨量的喪失對后期的種植修復存在挑戰,因此在不造成骨開窗、開裂或引起囊性病變的前提下保留的牙根并將其牽引至正常位置,為后期種植修復提供上前牙區足夠的骨量[23]。Singh 等[24]報道了1 例牙根發育完全且嚴重彎曲的埋伏中切牙牽引萌出后,在排齊牙列時,根尖發生唇側暴露,通過根尖切除術、根管治療及牙周手術恢復其牙齦軟組織的附著,延長了患牙的壽命。對于牙根發育晚期并伴有嚴重彎曲根的中切牙來說,牽引矯治應重點控制其轉矩,必要時應多學科合作進行治療,效果則會事半功倍。
本文總結了上頜埋伏彎曲中切牙發病機制及治療,為臨床上確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但埋伏彎曲牙治療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干預。日常生活中發現兒童替牙期存在異常情況應及時就診,并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替牙期的兒童進行口腔檢查時,影像學檢查不可缺少,對于未正常萌出的牙齒應提高警惕。然而目前對不同發育分期及不同分類上頜埋伏彎曲中切牙尚未有統一的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