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園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市政設施就在你我他身邊。道路平、排水暢、路燈亮,是城市安全運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是群眾安心出行、舒心生活的必備條件。
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正是市政設施管理的目標所向,是市政設施立法的旨趣所在。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溫州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立足市政設施規劃、建設、養護和維修全生命周期管理,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引領保障市政設施增量、提質、增效,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市政設施體系。
城市“馬路拉鏈”問題為何屢禁不絕?調研中發現,由于道路本身及其附屬交通、綠化以及地下的水、電、氣等各類設施的建設、維養分屬不同責任單位,各家“背靠背”完成相關工作計劃,缺乏統籌,導致道路重復開挖。條例針對性地作出規定,由城市管理部門統籌編制城鎮道路挖掘年度計劃并向社會公布,行政管理更有序,政府行為更具公信力。
窨井蓋被稱作“城市的紐扣”,扭住了地面與地下管網的連接,看似尋常的井蓋,不僅關乎城市顏值、品質,更是一道生命“防線”。

2022年9月23日,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溫州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法規實施媒體見面會。
條例設定創制性條款,規定安裝檢查井蓋有明顯沉陷、突起或者異響的,或者井蓋未按照規定方向安裝導致盲道、標線不通暢的,或者新建排水管網窨井蓋不具備防墜落、防盜竊功能的,要予以相應處罰,確保群眾“腳底下的安全”,城市生活更有溫度。
城鄉建設部門是包括市政工程在內的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的監管部門,城市管理部門負責建后接管,承擔著對市政設施使用、養護、維修的監管職責。二者既需要信息互動共享,也需要明晰職責界分,實現依法履職、高效協同。
條例依托數字化建設,規定城市管理部門應當與城鄉建設、大數據等部門通過公共數據平臺加強數據共享,及時獲取工程項目名稱及其基本情況、建設單位及其聯系方式等信息,助力城市管理部門獲得市政工程開工、建設的第一手資料,為后續做好使用、養護、維修監管工作奠定基礎。
實踐中,養護維修的范疇既可能小到簡單彌補路面裂縫,也可能大到需要對道路、橋梁作加固等重大改變(也有被稱為“大修”)。“大修”是否仍屬于“養護維修”范疇,亦或脫離了通常的“養護維修”概念而構成一項新的“建設工程”?這往往導致監管責任的重大分歧和爭議。
條例從制度層面定分止爭,以是否變動市政設施主體或者承重結構為界限,劃清城鄉建設部門與城市管理部門在養護維修上的職責邊界,推動市政設施管理更規范、職責更明晰。
“退紅區域”誰來管、怎么管,是本次立法的一個重大爭議。所謂“退紅區域”,是指建筑區劃內用于公眾通行、與城鎮道路銜接的開放式場地,往往是沿街建筑因為消防、交通、防災等需要進行建筑退讓形成的。雖然該區域產權屬于業主,但往往因業主只顧“掃門前雪”而疏于管理維護,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盲區、死角。城市管理部門提出,是否可以立法確認將該區域納入市政道路管理?
條例認為,將退紅區域納入市政道路會涉嫌改變該區域的所有權性質,必須審慎地平衡立法權限與可能,通過精細化構建,發揮制度乘數效應,破解管理困局。條例相應規定,退紅區域產權人、管理人應當保持地面平坦、完好,對缺損的及時補缺修復,并接受城市管理部門監督指導;經產權人與城市管理部門協商一致,也可以將退紅區域移交城市管理部門確定的養護維修單位負責養護維修。
由此,在不涉及、不僭越民事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條例圍繞退紅區域的具體管理需求,通過縝密的制度設計,使退紅區域的養護維修義務具有現實性、可操作性,實現管理閉環,既充分考慮這一區域的特殊性,又兼顧滿足產權人和城市管理部門的管理需要,使制度不落空、有實效。
經過多年努力,溫州以道路(橋梁)、排水、照明三大設施為主體的市政設施發展已具有一定基礎,全社會對市政設施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隨著城市空間拓展、有機更新,對提高市政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期盼也更加強烈。
甌海大道被稱為“溫州市市門第一路”,是溫州市投資最大的城市通道,是溫州市區東西走向的主要高架路,全長近30公里。但是作為城市道路,在規劃建設之時不具備公路可以配建養護作業基地的制度紅利,規劃、建設、城市管理部門對此各持主張、難以統一,導致甌海大道投用之后有關維護工作捉襟見肘。
立足實踐需求,本次立法著力破除機制障礙,明確規定新建、擴建高架路、隧道、地下通道、大型以及特大型橋梁等市政設施確需配備養護管理用房的,城市管理部門應當提出規模和建設要求,納入工程設計方案;已建市政設施確需增配養護管理用房的,根據合理布局、綜合利用的原則統籌配備。
該規定既增強配置市政設施養護管理用房的制度保障,滿足城市能級提升的現實需求,又通過限定建設范圍,防止不切實際地隨意、盲目建設,制度規范張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