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倩
(撫順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遼寧 撫順 113006)
我國北方嚴寒地區的水工結構、橋梁以及道路等經常承受腐蝕與凍融循環的多重作用,這種工程結構的耐久性衰減速度遠高于單一不利因素作用。其中,凍融循環會誘發或加速新裂縫的出現以及初始裂縫的擴展,對混凝土的使用年限和力學性能造成不利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類纖維的生產規模與應用范圍不斷擴大[1]。研究表明,摻入纖維后能夠明顯提高素混凝土的耐久性、抗沖擊性、韌性和強度,并有效改善砂漿塑性開裂性能。聚乙烯醇(PVA)纖維的親水性能良好,彈性模量較高,可以在水泥基中均勻地分散,加之較好的黏結性能夠明顯改善混凝土耐久。研究發現,因具有較強的晶核、微集料填充和火山灰效應,尺度更小的納米SiO2材料能夠顯著改善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因此,文章結合納米SiO2和PVA纖維的優點,探討了凍融侵蝕條件下單摻和混摻兩種材料的水工混凝土性能。
試驗選用渾河牌P·O 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粗骨料選用石粉含量可忽略不計的5~25mm連續級配碎石,細骨料選用經砂石生產系統破碎而成的人工中砂,拌合水為自來水,經檢測各原材料性能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聚乙烯醇(PVA)纖維為K-Ⅱ型,納米SiO2和PVA纖維性能參數如表1。

表1 摻合料的性能參數
設計水膠比0.50,以質量分數0.6%、1.2%、1.8%的納米SiO2的替代水泥,摻體積分數0.1%的PVA纖維,配制與工程實際相近的C40水工混凝土,試驗配合比如表2所示。

表2 試驗配合比
1)試件制備。試驗配制12組400mm×100mm×100mm棱柱體和24組100mm×100mm×100mm立方體共36組試件,每組試件3個。混凝土澆筑成型流程:①按設計配合比依次稱量所需水泥、砂、石用量,并投入攪拌機預拌90s;②投入一半的PVA纖維攪拌30s,再投入剩余纖維攪拌30s,將一半的SiO2和水混合液投入攪拌60s,再投入剩余混合液攪拌120s,攪拌均勻后倒入試模,振搗成型;③室內靜置24h后拆模并移入標養室養護28d待用。為了保證試件處于飽水狀態,將養護至24d的試件取出并放入侵蝕溶液(其成分組成見表2),浸泡4d后取出用于凍融循環試驗。

表2 侵蝕溶液組成
2)試驗方法。依據現行標準進行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和凍融試驗,控制加載速率12kN/s,利用快凍法完成凍融試驗。凍融循環時,控制試件中心溫度為-15℃和5℃,一次凍融循環的完成試件為4h。試驗前先擦干表面水分,測試各組初始質量、抗壓強度和彈性模量,隨后每凍融循環25次測定一次,棱柱體和立方體共凍融循環共100次、75次。
各組試件經25次凍融循環后的混凝土表面剝落狀況。結果表明:①J-0組和S-1.2組混凝土表面出現不均勻的小范圍剝落,缺口邊緣處較干凈且剝落深度不大,表面整體平整。②P-0.1組混凝土表面的剝落深度不大且剝落范圍小,整體分布不均勻,缺口處有纖維露出;部分砂漿處雖未剝落,但呈粉狀松散狀態,局部存在松軟起皮的情況。③P0.1S1.2組混凝土表面出于蜂窩麻面形態,坑槽現象不明顯。
試驗表明,由于J-0組和S-1.2組試件未摻PVA纖維,經25次凍融循環混凝土表現出明顯的脆性,受溫度拉應力作用表面薄弱處逐漸剝落,剝落缺口整體較為干凈;因P-0.1組和P0.1S1.2組試件摻入了PVA纖維,混凝土內部的網狀結構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約束作用,并承擔了一定的拉應力,所以剝落程度較低。同時,混摻P0.1S1.2組的剝落程度小于單摻的P-0.1組,深入分析可知摻入的納米SiO2有利于減少P0.1S1.2組試件的孔隙率和薄弱界面,所以混摻組未發現局部孔洞,但有少量水泥漿剝落,混凝土表面產生一定的點狀麻面情況。凍融次數越多則破壞程度越大,各組混凝土表現出砂漿開始薄弱→部分粗細骨料外露的破壞過程。凍融循環結束后各組試件形態仍較為完整,從低到高其外觀形態破壞程度排序為P0.1S1.2 配合比不同的混凝土界面過渡區、內部結構和孔隙數量不同,這就使得試件的凍融損傷程度和破壞形態具有一定差異。凍的過程中溫度逐漸達到冰點以下,混凝土受冰的結晶作用而產生壓力,基礎混凝土因溶液遷移形成滲透壓力和靜水壓力,從而破壞了內部孔壁;融的過程中溫度逐漸達到冰點以上,冰晶體開始融化,混凝土內部的滲透壓力、靜水壓力和潔凈壓力因溶液遷移速度的變慢而逐漸減弱。因此,凍融循環可以視為一個加壓-卸壓的過程,也是混凝土內部疲勞破壞、損傷積累的過程。 混凝土是一種由多相材料組合而成的混合材料,不同材料的熱膨脹系數存在明顯差異,溫度變化時各種材料的膨脹量不一,從而引起附加應力。砂漿與粗骨料過渡區的黏結強度低于其它部位,受附加應力作用最先產生裂紋,這進一步加劇了混凝土內部損傷程度。溶液中的SO42-、Mg2+離子沿裂縫滲入混凝土內部,與水化產物Ca(OH)2反應生成鈣礬石和石膏,這種膨脹性物質會引起基體內部拉應力。另外,C-S-H凝膠還可以與Mg2+離子反應生成鎂鹽類產物,這種產物黏聚性較低會破壞基體微觀結構,增加混凝土內部的薄弱界面和劣化程度。 經100次凍融循環后各組試件的相對動彈性模量變化,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各組試件的動彈性模量均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不斷減小,變化幅度也越來越大。具體而言,凍融循環達到100次時J-0組、P-0.1組試件的相對動彈性模量減小到51.28%和55.42%,達到試驗終止條件;經25次凍融循環的相對動彈模量變化不大,但隨凍融次數的增加逐漸表現出一定差距,凍融循環結束后單摻和混摻組均高于基準對照組的相對動彈性模量,其中S-1.2組、P0.1S0.6組、P0.1S1.2組、P0.1S1.8組的相對動彈性模量為61.05%、65.70%、71.24%、61.60%,故摻量最優組為P0.1S1.2組,即混凝土中混摻0.1%PVA和1.2%納米SiO2時的抗凍性最好。 圖1 相對動彈性模量變化曲線 經100次凍融循環后各組試件的質量變化,如圖2所示。結果表明,各組試件的質量并未隨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大而不斷減少,波動變化比較明顯,這是因為凍融循環過程中會產生疲勞破壞,內部應力增大致使界面薄弱處最先發生開裂破壞,溶液滲入混凝土內部致使其飽水都提高,與前次凍融時的質量相比可能會有所增大。換而言之,當混凝土的剝落質量小于內部滲入的溶液質量,則混凝土整體質量不減反增。 圖2 不同凍融循環次數的試件質量 由圖2可知,各組混凝土試件均未達到“5%質量損失率”的試驗終止條件,經100次凍融循環后混凝土殘余質量相對值變化較小,各組之間的差別也不明顯。深入分析可知,摻PVA纖維的P-0.1組、P0.1S0.6組、P0.1S1.2組、P0.1S1.8組混凝土基體中形成了網狀包裹,對試件表面的開裂剝落產生一定程度的阻礙作用;同時,本試驗設定的凍融循環次數較少,所以混凝土并未表現出明顯的質量損失。 經75次凍融循環后各組試件的抗壓強度剩余比,如圖3所示。結果表明,凍融循環達到75次后J-0組混凝土抗壓強度剩余比為56.27%,其它組均高于該組,凍融循環結束后P-0.1組和S-1.2阻的抗壓強度剩余比依次為67.42%、63.50%,前者的抗凍性相對更優。摻納米SiO2和PVA纖維有利于減少混凝土孔隙率,但納米SiO2的分散性略低于PVA纖維,所以摻PVA纖維的混凝土抗凍性更優。凍融循環結束后P0.1S0.6組、P0.1S1.2組、P0.1S1.8組混凝土抗壓強度剩余比依次為72.04%、76.30%、68.42%,其中P0.1S1.2組最高。因此,合適摻量情況下,混摻組混凝土的孔隙率較低,并且水化產物Ca(OH)2還能與納米SiO2反應生成C-S-H凝膠,對改善混凝土微孔結構和抗凍性能具有積極作用。 圖3 不同凍融循環次數的抗壓強度剩余比 由圖3可知,P0.1S1.8組混凝土抗壓強度剩余比明顯高于P-0.1組和S-1.2阻,這是由于摻量過大時納米SiO2的分散性會變差,混凝土中過量的SiO2還會進一步組成薄弱界面,使得混摻負效應逐漸大于正效應,混凝土抗凍性變弱。綜上分析,混摻P0.1S1.2組的混凝土抗凍性最優。 1)混凝土的破壞程度隨著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加大,各組混凝土均呈砂漿逐漸剝落→部分粗細骨料外露的破壞過程;動彈性模量均隨著凍融循環的持續逐漸減小,變化幅度也越來越大;各組試件的質量并未隨凍融循環次數的增大而不斷減少,波動變化比較明顯,這是因為當混凝土的剝落質量小于內部滲入的溶液質量,則混凝土整體質量不減反增。 2)研究表明,水工混凝土中單摻納米SiO2或PVA纖維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抗凍性,混摻時的改善效果更好,并且混摻1.2%納米SiO2和0.1%PVA纖維的抗凍性能最優。2.2 相對動彈性模量

2.3 質量變化規律

2.4 抗壓強度剩余比

3 結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