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金鵬
建筑師在城市建設大潮之中應當以何種身份出現?以何種作品呈現?這是我們在設計實踐中需要不斷面對和不斷思考的問題。
作為中央企業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具有自身獨特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作為中國建筑設計行業的排頭兵和支柱,以深厚的技術和資源優勢帶動設計行業水平的整體提升;在應對社會突發事件、自然災害等關鍵時刻,主動服務社會體現央企擔當;在獲得經濟效益、滿足業主需求和追求社會效益之間取得平衡;以“建筑美好世界”為己任,思考建筑和環境問題,創作具有獨特文化價值的設計作品。
崔愷院士的本土設計思想不僅為中國院建筑師也為中國的建筑師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提供了堅實的根基,更表達了建筑所處場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并且鼓勵探索各種方法來處理特定項目,而不是拘泥于某種個人風格,呈現出開放性、多元化、落地性的美學表達,“它深深地扎根在飽含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要素的沃土中,通過立足本土的理性主義創作軀干,能夠生發出不同的建筑流派的枝條”。
中國的國情、中國院的環境、崔愷院士的本土設計思想為我們的建筑設計實踐方向提供了一種身份認同和成長土壤,使我們更加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注重建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環境不但包括普遍意義上的自然環境、地域環境、歷史環境、既有建筑場地和限制條件,還包括經濟管理范疇的業主方、建設方的訴求、投資環境和運營管理水平,且必須考慮到當下的科技水平、技術條件和施工條件,同時在很多場合下照顧到大眾意識審美和倫理形態等。身份所致,我們無法做到強勢地讓業主全盤接受自己對于設計的認識,就必須找到彼此可以對話的語境從而達到彼此認同的平衡;專業所致,我們希望在高效率、低成本解決社會基本空間需求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之中,依然可以讓出自筆下的建筑能夠具有長久存在的價值。從復雜燒腦、宏大敘事的超大規模交通樞紐到功能單一、平鋪直敘的小建筑,從高樓林立、繁忙鼎沸的混凝土森林到山巒疊嶂、安靜避世的偏遠山區,在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項目之中,我們設計與研究并重,努力與期待相伴,堅持與妥協平衡,遺憾與成就兼存,將不甘與不足化作經驗,思考著對于建筑設計的理解——建筑與環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