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剛
(涇川縣人民政府房屋征收與補償辦公室,甘肅 涇川 744300)
1.1.1 路基挖方
路基挖方作為市政工程路基路面施工中重要環節,對路基路面施工質量有著直接影響。一般情況下,在正式施工前,需要做好施工場地的清理工作以及現場勘測,再根據勘測報告信息合理設計施工方案。當采用橫挖的方式進行施工時,開挖過程按照從上至下的施工順序,并在開挖期間,需要隨時確認彎道外溝的縱向坡度與前后溝底部二者之間的連接情況,防止雨水堆積而導致后期出現溢水問題。流水沖刷路堤也是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中較為常見的現象,進而施工人員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對路基的側壁方向變化給予高度關注,同時可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再確認是否采取自然溝槽或者人工修建的排水溝槽,用于將沖刷路堤的流水進行導出。溝槽底部基礎結構應具備較強的穩定性和平坦度,有利于更好地進行排水。土壤性質是影響路基土方開挖作業順利開展的主要因素,施工單位應綜合考慮施工現場下層土壤性質,并制定配套的施工措施,加強施工工藝把控,確保施工質量,有效規避潛在風險。
1.1.2 路基填方
檢測填土部分的土質情況是路基填方施工前需要提前做好的準備工作,以試驗的方式掌握填土部分的土質相關參數信息,如當檢測出該施工區域的土質較為疏松,則應對松散土的具體系數加以精準計算,以此確定后期路基碾壓作業時間及頻率。根據整個市政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合理安排路基填方施工任務,盡可能規避趕工行為。在路基填方施工之前,同樣需要將附著在基礎層上的雜質進行清除,待清除工序結束后,嚴格按照施工工藝要求進行碾壓平整操作,精準控制路基碾壓時間與頻率,確保松散鋪裝的厚度與施工設計方案要求相一致。另外,在填土施工期間,施工人員需要不斷檢查路面鋪裝厚度,避免因路面碾壓密實度不足而降低施工質量。
壓實施工是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其中壓段長度與碾壓速度是壓實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管控的重點,確保二者良好的協調性,并嚴格按照施工工藝要求進行操作,防止后期實際施工中發生不必要的問題。由于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所在區域的環境普遍相對復雜,對現場各項施工作業開展有著一定局限性。針對路基壓實施工,需要準確把握以下幾項施工工藝要點:
(1)綜合分析施工現場環境條件,在此基礎上詳細制定施工計劃與施工工藝選擇,并根據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具體要求,結合現場施工情況,合理選擇攤鋪材料,基于材料特性,控制攤鋪作業時間,避免攤鋪時間過長或過短而影響路基壓實施工質量。
(2)路基壓實施工前,將適量的水均勻噴灑在路基表面,再將混合好的材料在路基表面進行攤鋪,此時,施工人員需要隨時確認攤鋪材料溫度,待攤鋪材料完全處于冷卻狀態后,方可進行壓實。若材料攤鋪層冷卻程度未達到路基壓實施工要求,施工人員需要在其周圍做好防護措施以及警示標語,防止閑置雜物、機械設備隨意堆放或停靠在未冷卻的攤鋪材料上方。
控制路基的平整度是市政工程路基路面施工中需要重點把控的環節,不同類型的基層,對其平整度要求也有著一定差異,施工人員需要充分考慮現場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路基層平整工藝。以石灰穩定土類型的路基層施工為例,相較于其他類型基層,在平整度控制方面,前者操作相對簡單,通常情況下,可以借助平地機對基層進行刮平處理,達到相關規定要求即可。其主要原因與該類型基層在實際施工中進行操作時,對平整度標準并沒有特別高的要求有著直接關系。而針對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相較于石灰穩定土路基層,其平整度質量控制難度較大,進而對該類型基層的平整度標準提出嚴格要求。保證路基層具備良好的平整度,以及在實際施工中加強路基層平整工藝操作規范,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過往車輛駕駛舒適性,也能更好地規避潛在安全隱患。在進行攤鋪作業時,施工人員應結合現場施工情況合理設計基層攤鋪長度與壓實施工流程,利用攤鋪機輔助開展攤鋪作業時,應對攤鋪寬度加以控制,避免因路基兩側邊緣的混合料出現離析情況而導致路基層平整度未達到規定要求。
瀝青混凝土路面是現階段市政工程中較為常見的路面類型,精準控制瀝青混凝土路面層平整度,有利于降低路面裂縫病害發生幾率。溫度控制是碾壓瀝青混凝土路面時需要給予高度重視的施工環節,若溫度過高,必然導致后期出現路面裂縫或推移問題,不僅影響路面層平整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縮短路面使用期限。通常情況下,適宜的溫度條件與符合施工要求的壓實工藝,是保證良好壓實效果的關鍵要素。利用壓路機進行初次壓實作業時,施工人員應對每個階段的碾壓溫度均控制在規定要求范圍內,并妥善處理施工接縫,從根本上控制瀝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減少后期路面裂縫病害發生。待當天施工作業完成后,施工人員可以借助直尺等測量工具對碾壓好的路面接頭處進行檢查,確認其平整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針對接頭處平整度處理,在提前選好的橫斷面處畫上直線,利用切割機對其橫斷面進行處理,并將大粒徑的石料從接縫處表面進行剔除,再將細料填補在剔除的部位,以此強化接頭處的處理效果,進一步提高瀝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
路面裂縫是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施工中較為常見的問題,與施工材料的收縮性能有著直接關系。通常情況下,會選擇收縮性較小且穩定性強的施工材料作為路面層結構的組成,導致材料出現收縮問題的主要因素與材料的塑性指標、含水量等有著密切關聯,若想有效減少施工中路面層裂縫問題的發生,必須重點加強對路面層裂縫控制。在正式施工前,施工單位應對所選擇的施工材料進行檢測,確認該類型材料的塑性指標是否達到規定要求,待檢測的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標符合規定標準后,可將適量的外加劑與施工材料進行混合,其目的通過加入外加劑來控制施工材料含水率,發揮外加劑緩凝與減水作用,切實做到從根源上控制路面裂縫,保障路基路面施工質量。
在開展路基路面施工作業之前,施工單位應對工程所在的施工區域其環境條件、土質等進行深入勘查,并嚴格按照市政工程建設要求,精準測量基礎施工作業數據,如路基底線、溝的深度等,明確施工位置,在此基礎上詳細規劃路基路面施工方案。綜合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等客觀因素,對路面攤鋪材料配比進行合理控制,準確把握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標與含水率,避免因施工前準備工作不到位而導致后期路基鋪墊作業質量。
除此之外,施工單位需要綜合考慮地下管道布局,市政道路施工由于受到環境條件限制,使得實際施工難度進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合理布設施工線路,控制施工誤差,將誤差值控制在規定要求范圍內,并詳細記錄相關測量數據,為后期優化路基路面施工設計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長時間受到外部客觀環境因素及各類型行駛車輛的碾壓等影響,極易導致施工完成后的路面出現風化問題,一旦路基材料風化情況過于嚴重,必然增加路面裂縫問題發生幾率,破壞路面平整度的同時,也會影響過往車輛行駛舒適性、安全性。為了消除此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減少路面裂縫問題發生,施工單位應在路基路面施工完成后,做好施工質量檢測工作,對不同路段的路基路面施工質量進行檢測,檢測應以路面平整度、壓實度以及其他類型質量缺陷等內容為主,及時發現路基路面其潛在缺陷問題,并通過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其缺陷進行修復,從根源上消除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強施工工藝控制,避免因施工質量問題而降低整個市政工程建設水平。
水是影響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平整度以及施工質量的主要因素,在實際工程建設過程中,若路基路面含水量過大,必然增加路面裂縫、塌陷等問題發生幾率,影響路基路面使用安全性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縮減其使用壽命。為了進一步提高路基路面施工質量,施工單位應在工程建設期間,加強排水系統完善建設,并將排水渠、泄水口等在合適的區域進行建設,提升排水系統功能效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科學合理設計排水系統,以期切實發揮排水系統對路基路面的保護作用,從根本上保障路基路面施工質量,實現工程項目建設效益最大化。
局面沉陷、路堤失穩、路床積水等是市政工程路基路面施工中較為常見的問題,導致上述問題發生的成因與路基挖方施工工藝控制不到位有著直接關系,路基挖方施工過程中,若施工單位前期土質勘測不到位,且掌握的數據不夠全面,將會導致實際施工中發生坍塌事故,或者在回填作業中,回填土質密實度不足,則會促使路基出現不均勻下沉等問題,造成嚴重路基路面施工質量缺陷,難以保證市政工程建設完成后的使用安全性。
針對上述質量缺陷控制,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再次復測路基與溝槽的中線及邊線,確認復測的相關數據信息是否與規定的施工要求相一致,待其中線與邊線復測合規后,方可準許開展路基開挖作業;(2)應明令禁止路基開挖作業中使用大型機械設備在溝槽邊部位停靠,并及時運走挖出來的土壤,避免土壤堆積過多而導致一面荷載過大,引發坍塌事故;(3)在開展路基回填作業時,施工人員應將基底殘留的異物清除干凈,并對相對柔軟的部位進行加固處理,再將排水層合理設置在關鍵施工部位,既能有效防止外部水浸入路基,又能將沉積的地表水及時排出。
綜上所述,路基路面施工是市政工程建設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不僅對市政工程的施工質量有著較大影響,也直接關系著整個工程項目建設效益。為了進一步提高路基路面施工質量,施工單位應在施工期間加強對路基路面施工工藝把控,根據市政工程的路基路面具體施工要求,詳細制定施工方案與施工進度計劃,落實施工全過程控制,有效規避潛在風險隱患的同時,也能減少實際施工中不必要問題的發生,從而實現工程項目建設綜合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