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湖北時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在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湖北要建成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是重要支撐。為此,必須把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條主線,充分發揮湖北特別是武漢的科教、人才、產業等比較優勢,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在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展現湖北擔當、作出湖北貢獻。
當今世界,以納米、生物、信息、認知四大科學技術領域及其融合、集成為主要內容的“NBIC 會聚技術”正在深刻影響和帶動氫能、儲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前沿新材料等科技領域的變革和發展。這之中任何技術兩兩融合、三種會聚或四者集成,都將產生難以估量的經濟效能,顯著提升人類的智能水平。有專家預測,未來世界以綠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將廣泛深入持久地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如果湖北能夠抓住機遇,找準坐標,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就能在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進程中贏得主動,就可以在世界科技新一輪發展中占得先機。
歷史證明,每一場大的經濟危機,往往都會伴隨新的技術變革、新的投資熱潮和新的經濟發展機遇,其中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推動湖北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前提條件,是要在世界高新技術產業新的發展格局中準確定位,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自覺擔當,在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中敢當先鋒、勇打頭陣,把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助推器,積極應對世界產業格局新變化。
縱觀現代經濟發展史可以發現,各國實力的提高無不以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無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和創新源泉。無論是美國硅谷,還是日本筑波科學城;無論是英國劍橋科學工業園,還是印度班加羅爾,等等,都是知識、技術、人才高度集中之地,都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必須堅持“前瞻布局、提升能力、重點突破、創新發展”思路,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促進經濟、科技、教育有機結合。惟有如此,才能破解發展重大技術的瓶頸制約,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湖北個性的創新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強調,要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當前,東部地區已邁入高水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西部大開發加快向縱深推進,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效應釋放,區域發展格局在競合,經濟社會發展動能在轉換,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意義更加凸顯。隨著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發展重心正在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縱深地區轉移,發展動力由出口拉動向內生發展轉變,湖北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責任更大、使命更重。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2016至2025年)》的深入實施,中部地區崛起進入快車道。湖北要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必須探索一條新興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充分發揮科技引領的支撐作用、重點領域的輻射作用和關鍵產業的帶動作用。要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推進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打造襄陽、宜昌等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
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新冠疫情交織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特征更趨明顯,“兩頭在外”的“世界工廠”模式不可持續,我國所處的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部署。這就要求必須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立足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良性循環,形成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湖北居于國家地理中心,又是中部經濟重心,具有豐富的市場要素,是擴大內需市場的前沿陣地。要充分利用這個核心優勢,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要素市場的集散功能,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發展以信息技術、汽車制造、現代化工等為代表的5個支柱產業,以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為代表的10個優勢產業,以新能源、北斗及應用、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20個特色產業。特別是要不失時機地利用“雙循環”發展格局帶來的機遇,加快構建“51020”現代產業集群,努力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三個過萬”,以現代產業集群托舉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在湖北崛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上升為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戰略選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秉持新發展理念,湖北充分利用區域協調發展新的政策機制,實施“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第一,以武鄂黃黃為核心,大力發展武漢都市圈,支持孝感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支持咸寧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支持仙桃、天門、潛江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將武漢都市圈打造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第二,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推動產業科創協同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保聯治,打造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城市群。第三,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為靶心,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區域合作,加強省際協作和交界地區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湖北要緊緊抓住國際和區域間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的有利時機,一方面,努力打造制造強國高地,建設以“漢孝隨襄十”為產業走廊的全國汽車產能基地,推動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武漢基地建設;另一方面,努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建好用好國家超算武漢中心,加快武漢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有著三十多年創業史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全國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發展歷程雄辯地證明,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到產業集群,進而提升為創新集群,既是產業升級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新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自我發展的必由之路。處于價值鏈高端的創新集群,引領著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從比較成熟的創新集群來看,硅谷依托斯坦福、麻省理工等國際一流大學興起;班加羅爾借助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騰飛。創新集群是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品牌持續發展的源泉。借鑒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成功發展經驗,湖北武漢在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過程中,只有切實利用武漢科教實力強的突出優勢,盡快形成區位創新集群,才能充分發揮自身在中部崛起戰略、“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創新源與增長極作用,實現中心城市引領下的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湖北建成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有賴于武漢科教力量的整合利用及其與湖北高新技術產業的深度融合,尤其有賴于武漢科教力量與湖北資源要素和區位優勢的深度融合。從資源要素看,湖北是經濟大省、科教大省,科教資源豐富,產學研用鏈條較為完備,綜合科技創新水平處于全國第一方陣。從地理區位看,湖北是長江黃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樞紐,東聯長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粵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我國主要經濟區的幾何中心,立足中部腹地和戰略縱深,能夠形成輻射全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場規模。從科教布局看,武漢是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僅次于北京和上海,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武漢東湖地區是僅次于北京中關村的中國第二大智力密集區,在通訊、生物工程、激光、微電子技術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領域的科技開發實力居于全國領先地位。只要把湖北全省各種資源要素充分利用起來,特別是把武漢地區豐富、優質的各級各類科技教育資源盤活調動運用起來,在原始創新上攻堅發力,在企業創新上激發動能,在產業創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創新上勇于突破,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那么,湖北加快建成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就指日可待。
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必須與武漢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深入而又可持續的戰略合作,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基點,把增強自主創新作用作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著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使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為主轉向創新驅動為主。通過實施科技重大專項、突破產業關鍵技術、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動員科技力量服務企業等措施,全面推動思想觀念、發展模式、體制機制、對外開放等各方面創新,從而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搭建自主創新平臺,營造創新創業環境,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不斷實現發展特色化、經濟規模化、功能配套化、資源國際化、創新自主化、服務品牌化,使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創新成為推動湖北由沿海開放“后隊”轉變為新時代內陸發展“前隊”的主導力,加快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
著眼于進一步消除制約自主創新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通過對科技資源的整合、集成,形成加快推進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合力;著眼于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召開由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參加的聯席會議,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著眼于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與協作,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研發基地。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和技術產品。
著力構建重大設備、科技信息、軟件開發服務、網絡基礎設施、開放實驗室、檢測中心、設計中心等平臺,實現科技資源共知共建共享,提高科技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抓好行業性、專業性、區域特色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整合生產力促進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資源,為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創新提供服務。要在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過程中,厚筑創新基地,夯實自主創新研發平臺,依托平臺匯集人才隊伍,形成人才流動的“蓄水池”,讓湖北成為各類人才向往之地。要以創新基地、創新平臺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創新政策,優化創新環境,依托平臺建設人才隊伍,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營造湖北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良好創新生態。
通過實施科技體制改革攻堅行動,深入推進科技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和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完善創新決策、創新投入、權益分配、容錯糾錯等方面體制機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營造自主創新良好生態;通過完善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科技創新產權評估入股、技術入股、管理入股和期權期股等措施,完善股權激勵舉措,不斷優化自主創新產權激勵機制,引導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民營企業增總量、擴規模、提質效;通過培育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的金融業態,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工作,探索科技與金融結合新途徑,推動金融資本、民間資本與政府資金相互聯動,建立健全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的自主創新投融資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充分發揮國資產業母基金和創業母基金引領撬動作用,進一步采取支持新型產業組織參與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組織編制發展規劃、實施優惠金融稅收政策等措施,大力發展多層次技術資本市場,依法規范和引導技術資本健康發展,不斷推進自主創新政策保障機制常態化長效化。
著眼于建立健全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防止和糾正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本位主義,加強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抓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切實實現政府從管理型機構向監管型、服務型機構的轉變,努力打造高效、自律、法制、服務的新型監管團隊;著眼于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對取消和下放審批事項要同步落實監管責任和措施,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司法體制和創業創新機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切實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積極創造公平、誠信、法制的自主創新環境和市場發展環境;著眼于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堅持變“行政管理”為“公共服務”,變“多次受理”為“集中辦結”,為自主研發、自主創新提供全天候、開放式、多方位、電子化的一條龍服務。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形成若干個具有全國輻射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骨干產業和產業集群,聚焦智能網聯、光電、芯片、北斗等產業領域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圍繞氫能、儲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前沿新材料等未來領域,前瞻部署實施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加強重點領域技術研發和創新突破,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全面強化產業創新科技支撐,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推進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體系化、任務型技術攻關,努力產出一批重大引領性原創性科技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推動關鍵技術產業化,重點建設存儲器、航天、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生物醫藥等五大國家產業基地,培育壯大高科技優勢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體系核心競爭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爭創國家實驗室或其在鄂基地,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瞄準科技發展前沿,緊扣高新技術難點,策劃自主創新選題,遴選自主研發路線,圍繞項目,聚集團隊,有的放矢,聯合攻關,搶占未來科技發展制高點,推進技術和產業跨越式發展,推動湖北成為自主創新密集區、中部地區自主創新的龍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戰略支點,使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早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