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帶動農民創收致富的關鍵手段。中共湖北省委黨校鄉鎮黨委書記進修班學員堅持問題導向,就鄉村產業發展進行深入思考,提出對策建議。
近年來,全省各地按照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不斷推進鄉村產業建設,呈現出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的發展態勢。但在討論中,學員們一致認為鄉村產業看似熱鬧,但絕大多數產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足,社會效應不強,特別是群眾真正從產業獲得的收益不大,產業效益不高。一是傳統產業“一成不變”。多數鄉鎮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且耕作方式陳舊、種植技術落后、機械化程度較低等問題依然突出。有的具有群眾基礎的“草根產業”,如,草編加工、家禽孵化等,仍舊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導致產品單一,市場前景不佳,利潤不高。二是部分特色產業“默默無聞”。全省茶葉、中藥材、水果、蔬菜、畜禽、水產品等一批特色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仙桃張溝黃鱔”“潛江小龍蝦”等產業更是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但與農業發達地區相比,湖北省一些特色產業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特色產業經營主體以小規模、分散式的農戶為主,存在“單打獨斗”現象,難以參與大市場競爭。同時,跟風、效仿現象嚴重,一些種植戶看見別人種什么賺錢,往往一哄而上,導致供大于求,經濟效益低。三是新興產業“踟躕不前”。如,光伏是新興產業,也是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扶持的新能源,從起步之初發展迅速到現在,短短幾年時間便“踟躕不前”,很難邁出新的發展步伐。
依托本地特有資源發展產業是關鍵,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但是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開放性市場,湖北省的農業資源在市場經濟下未得到有效挖掘,對市場主體的吸引力不大,資源與市場主體難以有效對接,端著金碗“討飯吃”的現象時有發生。一是區位不好,市場主體“嫌貧愛富”。與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區比較,偏遠鄉鎮存在交通不便、物流不暢、基礎設施落后等實際問題,市場主體對偏遠鄉鎮的投資前景不看好,導致偏遠鄉鎮空有資源、沒有產業。二是效益不佳,市場主體等待觀望。鄉村產業投入大、見效時間長且風險大,導致市場主體不敢投入。如,有的鄉鎮水面大,水產資源十分豐富,以此發展水產品深加工項目、提升產品附加值應該順理成章。但市場主體考慮到征地、新建廠房、食品行業的準入等諸多實際困難,便望而卻步,導致好資源“待字閨中”。三是環境不優,市場主體抱憾而去。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小富則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法紀觀念淡薄,不愿意嘗試新辦法、新事物,對投資者“眼紅”,對市場主體不支持,甚至阻撓。同時,農村基礎配套不完善,通村公路狹窄、水利設施老化、電力供給不充足等問題,也極大地影響了投資者的熱情,使投資者抱憾離去。
品牌決定著產業的健康發展。當前,湖北鄉村產業品牌最大的問題是大而化之,真正記得住、叫得響的品牌不多。一是“天女散花”。鄉村產業重生產、輕品牌,錯誤認為品牌就是商標,品牌建設就是注冊商標,隨意注冊自認為“高大上”的商標,追求“你有我有大家有”,但“大”而不“亮”,沒有從地域、文化的角度深挖品牌內涵,群眾的認知與認同不夠,品牌吸引力不大。二是“邯鄲學步”。同質化發展嚴重,你做我做大家做。別人打生態牌,我也打生態牌;別人富硒,我也富硒。導致品牌競爭力不強。三是“素顏無華”。品牌建設投入不足,產品品牌的設計、包裝檔次不高,知名度較低,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品牌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銷售渠道不暢通,也制約了品牌推廣,導致產品缺少整體市場影響力。
產業發展要素眾多,如何匹配促進產業發展的各類要素,雖然國家、省、市紛紛出臺了相應政策,但多數停留在宏觀層面,具體的扶持措施較少。一是供地緊。任何鄉村產業都離不開土地,而家庭承包制下的土地零散,不便于產業化。農村群眾對土地的依賴關系難以破局,導致土地流轉異常艱難。另外,特色養殖業發展空間受限。如,牛蛙、泥鰍等特色養殖的農業設施用地,只能使用一般農田(基本農田是紅線),而一般農田面積小且分散,根本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二是用工難。農村大量人口外出務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小孩,既無技術又無生產能力。許多青壯年認為在大城市打工體面、收入高,不想回不愿回農村,導致鄉村人才奇缺,一些企業招不到工人,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三是融資難。金融機構除農商銀行外,其他商業銀行貸款條件門檻高、審批嚴的問題依然存在。
基層工作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鄉村產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全省必須牢固樹立產業“老大”意識,切實解決產業重要不重視的問題。一是認真謀劃。各地要堅持目標導向,全面分析本地資源優勢、產業基礎,明確到底抓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清晰定位產業發展方向,不能目標定位不準,缺乏定力。要制定規劃,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二是主動招引。要瞄準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大力實施“回歸工程”,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在推介家鄉“富春山居圖”的同時,傳達真誠的合作意愿,推動資源與市場主體的有效對接,從而將產業發展的美好愿景變為現實。三是撬動市場。政府有形之手“該出手時就出手”,借鑒義烏小商品市場成功經驗,在基地建設、基礎配套、資金獎勵等方面制定政策的“干貨”,增強市場主體的投資信心,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只有特色產業才能有市場競爭力,才能走得更遠。一是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融合當地鄉村的自然風情、人文歷史、產業特點,著力凸顯地方特色與文化底蘊,全力打造有“內涵”的、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二是創新發展。堅持“人有我優、人優我精”,著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在特色優勢產業領域應用轉化,加強創新鏈與特色產業鏈深度融合,以先進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催生新興優勢產業,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分工和產品品類精細化,提升特色優勢產業規模與品質。三是品牌打造。聘請品牌策劃機構,結合當地文化與產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內涵,設計具有當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農產品品牌符號,塑造鮮明的品牌個性。充分利用電視、報刊、電臺、互聯網等媒體,構筑農產品品牌立體化宣傳網絡,全力塑造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知名度。
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是鄉村產業發展必由之路。全省要在充分發揮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基礎上,著力推動鄉村振興新業態發展。一是做好“農業+”文章。制定“農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創新農產品銷售模式,加快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農耕體驗、健康養生、文化傳承的融合發展。二是做好“互聯網+”文章。依托互聯網技術,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營銷模式,借助互聯網電商平臺與渠道優勢,將特色農業產品推向全國各地。三是做好“旅游+”文章。注重向綠色生態要紅利,著力培育生態游、鄉村游、觀光游、休閑游、農業體驗游等農旅融合新產業,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增收鏈拓寬,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持之以恒改善發展環境,為產業振興全方位開路引航。一是要素下鄉。在土地方面,加大土地增減掛鉤力度,將村莊廢舊房屋拆除后復墾“騰出”的耕地面積,按一比一的比例納入當地發展產業的用地計劃,解決產業用地的“燃眉之急”。在信貸方面,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切實緩解“三農”領域的融資難題。在農業保險方面,積極探索農業綜合保險試點,拓寬時令果蔬、特種水產、休閑農旅等保險覆蓋面,提高保險業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能力。二是人才回鄉。結合實際,研究出臺相關鼓勵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返鄉就業的辦法,搭建各類服務平臺,大力實施“筑巢”和“鳳還巢”工程。三是法治護鄉。大力宣傳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法治保障,盡快將法治紅利轉化為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