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勇
(江西省圖書館 南昌 330199)
蕭敷政(1866—1921),字蒲村,江西泰和縣千秋鄉上田(今上田鎮)人。因“在湖南游慕,久離原籍”[1],以湖南籍考中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入湘潭籍,曾居長沙。花翎,員外郎銜,內閣中書。光緒末年回到故里,在泰和上田筑別墅、建書塾,專事藏書和刻書。蕭敷政是清末民國重要的藏書家和刻書家。目前學界對其關注不夠,研究不多。筆者所見,僅《湘人著述表》 《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江西歷代刻書》有關于蕭敷政著述、藏書與刻書的條目,另外《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有“泰和蕭敷政遐觀樓”藏書之介紹,余未見有系統的研究和深入的論述。本文擬對蕭敷政的家世、藏書及刻書作進一步探討。
泰和蕭氏為江右望族,以行賈起家,興盛及長江沿岸,歷一百四十余年,聲名播于海內外。蕭敷政先祖于乾隆間自泰和赴四川經商,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四川雅州(今四川雅安)始陽鎮創立“蕭怡豐號”,主要經營雜貨布匹,行銷云南、貴州、西藏。“怡色柔聲克諧以孝,豐財和眾反身而誠”[2],體現了蕭家營商理念。嘉慶道光年間,改道老鴉灘,業漸繁盛。后來蕭怡豐號總店遷往崇慶州(今四川崇州),又移至重慶。并在四川、湖北、湖南多地設立分號,販運藥材、白蠟等貨。同治初在江蘇揚州增設分號,開始運銷淮鹽,業遂大饒。蕭氏“怡豐號”商業發展一直持續至民國。茲考述對其家族商業發展有重大影響,與蕭敷政關系密切者生平如下。
祖父蕭克潢(1812—1891),一名炳南,字鑒亭。以議敘候選道員,授中憲大夫。年十二入蜀學賈,后執掌怡豐號,經營整理一切,業遂中興。咸豐十一年(1861)在湖南湘潭創立“怡豐“分號。同治初,與子商議在江蘇揚州創辦怡豐分號,開始經營淮鹽貿易。光緒十二年(1886)歸里。王闿運《皇表義士榮祿大夫蕭君碑》稱:“……勤力悴心,克修其業。忠信篤敬,孚于商旅,浸明浸昌,遂為巨翁。……金錢流衍京師。揚、梁、江、湘廛肆田邸租稅,所在腴殖。中遇兵寇,镃貨益恢。然謹身節用,不忘前尼。布衣徒步,老期無改。尤重儒術,敬事士夫。”[3]為旌義士,“出資助義濟公私求給者”[3],前后捐金巨萬計。纂修《湖南湘鄉石田蕭氏三修族譜》,此為1912年松蔭堂木活字印本,藏于上海圖書館[4]。子四,長紹棻,次紹典,三紹渠,四紹蘭。
父親蕭紹典(1839—1888),字芳林,一字楷堂,光緒五年(1879)副貢,官浙江試用道。聰穎好學,凡星經、地志、醫方、相法之書,靡不鉆研。十歲隨父客于蜀,咸豐六年(1856)以宜賓籍就縣試,列第一名。同試者以君家豐于財,疑試有他,嘩然不服。繆荃孫《泰和蕭君墓志銘》云:“學使傳示面試,限晷刻納卷,而君文較正場尤勝,學使張文于壁,嘩者帖服。”[5]篤于孝行,慷慨好義。發凡起例增修族譜,周恤族中老弱孤寡,設義塾訓貧困子弟。捐資修葺郡縣學宮書院忠孝節義祠廟等,泰和縣云停、仁善、仙槎三鄉遭遇水災,君以七千金振撫。有詩行世,清光緒三十年(1904)泰和蕭氏閑余軒刻本《泰和詩征》卷四十六輯錄其所撰詩歌11首。其中《秋日游岳麓山》云:“萬里云山入望收,我來此地快登游。胸中云夢吞三楚,眼底齊煙小九州。翠樹浮空常帶雨,丹楓映水最宜秋。狂歌一曲凌霄漢,獨向西風占上頭。”[6]
與父親一樣,蕭敷政亦好詩文,撰有《蕭敷政鄉試硃卷》,清光緒十九年(1893)刻本[7],現藏于湖南圖書館。“《史鑒節要》是族曾祖蒲村公所編由蕭氏宗祠刊印的書。這書的目的是在給小學生一點中國歷史簡單的知識,內容是一首七言‘歌訣’,總括幾千年歷史的梗概,和一篇四言韻文,分敘從盤古到明亡歷代的事跡。”[8]是書今不見傳。《清代河南碑刻資料》載有光緒三十年蕭敷政拜謁歐陽修墓祠所撰碑文2篇。《謁歐陽文忠公墓祠》云:“往讀公遺文,知公葬新鄭。路遠莫由至,中懷頗郁慍。詎意舉慶榜,借鬧開封郡。蹇驢誠疲恭,亦思逐奔駿。昆仲三人來,敢夸科名盛。試罷遄南歸,紆道向鄭進。西郭旌賢鄉,相距一舍近。公墓實在茲,賜葬宋所命。左窆薛夫人,儼然敵體稱。公子袝兩旁,四墳列奇正。環樹榆與柏,青蒼相掩映。迄今八百年,樵牧當嚴禁。每歲二仲祭,典禮著功令。憶昔昭勇侯,卓縈知為政。捐俸新公祠,千金無所吝。置員奉公祀,六名額初定。雅量今難匹,高風古亦僅。凡此勸百世,豈為私一姓。我來拜墓下,聊申桑梓敬。喜有賢胄嗣,詩書承遺蔭。異地話鄉情,依依家世證。仁人必有后,公言益可信。吾欲盡吾誠,薄置祭產贈。豈伊矯激為,彝好本天性。先生雖不屑,應盡我義分。倘得掛微名,此行庶無恨。”《敬觀歐陽文忠遺像》云:“潁濱自詡見歐陽,我睹遺容亦有光。影繪半身尊斗岳,詞題滿軸燦琳瑯。家聲不替文孫守,古本曾經學士藏。欲效諸公留贊頌,愧無健筆繼西楊。”[9]二碑現存河南新鄭市博物館,對歐陽修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伯父蕭紹棻(1837—1910),字茂林,號蕓浦,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入貲為刑部郎中二品銜,湖北侯補道。主持蕭怡豐揚州分號,經營鹽務,“群商倚以為重,遇有盤錯之處,輒取決于公。時國家多故,兩淮屢輸巨款,皆自公倡之。歲乙酉鄭州河決,淮受災尤重,江督曾忠襄公親詣維揚,甫泊岸,即柬公登舟,咨以振務,公立允兩淮捐六十萬金”[10]。扶濟貧困孤寡,捐資修宗祠置祭田,有蕭義士之譽。庚子之亂,洋鹽欲乘隙輸入中國,紹棻上書總督劉坤一剖析利害,總督韙其言,事始息。后又有仿日本鹽田之制創立公司者,紹棻力排其議,得不果行。性好風雅,嗜好收藏,家藏鼎彝,圖書豐富,尤嗜古窯器。曾為揚州江西會館撰聯云:“漫道不如故鄉,試領取二分明月;難得相逢勝地,愿無望六一風流。”[11]
叔父蕭紹渠(1847—1919),字筱泉,號蔚林。入貲得花翎二品銜,廣東候補道。幼善讀書,十五歲從父避亂湖南湘潭。主持蕭怡豐湘潭分號。同治初,改鹽法,行引票,商人皆觀望,其率先革新,業務日益繁盛。光緒時,蕭怡豐在四川的總號經營銳減,日益虧折,損失數十萬金。紹渠毅然入川,清理款項,收束號事,實行罷業,僅留揚州、漢口、湘潭三處分號。陳三立《清授榮祿大夫二品銜候補道蕭君墓表》稱:“前后賑湘贛晉豫蘇皖災,輸財書院、學校、工藝廠及其它慈善利益人事,無慮十數萬。甲午中日釁起,獨輸三萬金佐邊,于是朝廷旌以義士,鄉里目為善人。”[12]雅習史事,旁通方技家言。編有《新刻幼刻匯編》。撰有《筱泉公遺訓》,遺囑家人勤儉薄殮,葬湘潭,不受奠禮,分定遺產,并訓誡子孫立言、立身、處事以治家興業[13]。此為稿本,藏湖南圖書館。
蕭敷政家族豐盛的財力為其藏書與刻書提供了堅實基礎。光緒末年,他從湖南返鄉,購得泰和上田附近的楓山,將其父親蕭紹典的墳塋改遷于此,并陸續在這里建造趣園、遐觀樓、舒嘯臺、晨曦閣等,從事教育、藏書與刻書等活動。光緒二十九年(1903)長沙王先謙為此撰寫《楓山致愨饗堂記》,云:“后為別墅,建書塾,俾子弟族姓習業其中。山故多文石,大木之饒,截柏立柱,致砥為階,堂宇靚深,觀飾瑰瑋,室戶四達,極眺原野,邇綠遠碧,不可殫形。……蒲村天性純竺,殆欲趾美前哲。家雄于財,而多心計。自得此山,益墾荒鋤蘿,購致佳果茂樹,尤廣種桐茶。收十年之利,于以安田宅、長孫子而徼先人之福于無窮。亦與古昔勤種植、盡地力者,意有合焉。”[14]
蕭敷政的藏書數量可觀,富有特色,各家多有論述。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謇《太和蕭氏楷堂家傳》稱:“敷政好學無聲色之好,聚書萬卷。”[15]1923年,泰和歐陽輔云:“蕭氏遐觀樓藏書,比余多五倍。但無宋元版,不及余之精。若碑帖則余視彼亦多五倍,論精則彼尤遠不逮矣。”[16]1938年,竺可楨在日記中寫道:“泰和蕭家最初創業者為蕭次尹,以挑夫起家。共有七子,后以販賣木材及鹽漸致巨富。光緒間,蕭紹典之子蕭葡春(筆者注:蒲村)以兩榜居家,喜購書,不惜重價搜求方志,全國各省志均備有,即縣志亦多備,所缺惟數縣而已。”[17]《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記載,蕭敷政“性好聚書,屢從父至淮揚,盡力搜購藏書及故家散出圖籍,尤注重方志及江西地方文獻搜集,所得近二十萬卷。1902年在上田村筑趣園別墅藏之”[18]。《江西歷代刻書》稱其性好聚書,所得近二十萬卷[19]”。毛靜《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記載:“蕭敷政藏書二十萬卷,并編有書目。藏書中不乏善本……”[20]
蕭敷政去世后,又遭兵火,藏書漸散,1926年,羅卓英部隊駐扎趣園,將藏書陸續運走。抗戰時期,遐觀樓、趣園一度成為浙江大學西遷時的圖書館和部分教室。遐觀樓藏書遭劫,有學人撰詩,表達悲愴之情。曾隨浙大西遷的鄭宗海撰五言律詩《遐觀樓》:“登臨聊極目,極目有遐觀。膴膴川原遠,悠悠天地寬。成均今日盛,萬卷昔年殘。棖觸滄桑意,乘除一例看。今朝風日好,曠望試登樓。綠野千畦覆,白云遠嶺浮。窗明忘久讀,履健喜方瘳。書史藏修地,遐觀足散愁。”[21]王咨臣《訪書上田蕭氏趣園,舊藏散佚已盡,詩以紀之》:“澄江舊地訪書來,蕭氏珍藏話劫灰。空有遐觀樓尚在,已無舒嘯屋成災。搜求異籍百城擁,校刻遺編萬卷開。曲水廊橋映畫棟,趣園景物實瑰嵬。”[22]
蕭敷政編有《遐觀樓藏書目錄》,今不見傳。其藏書印有“泰和蕭敷政蒲村氏珍藏”“泰和蕭敷政蒲村氏珍藏書籍之印”“泰和蕭敷政蒲村氏珍藏書籍之章”等。蕭敷政藏書尚有多少留存,目前學界未有全面梳理,惟毛靜《近代江西藏書三十家》例舉十余種。筆者以蕭敷政藏書印為線索,檢尋各家目錄,初步統計,目前國內外有10家公藏單位收藏蕭氏藏書47種,其中明刻本24種,明套印本5種,清刻本10種,清套印本1種,日本刻本5種,清抄本1種,稿本1種,皆為珍貴善本。窺一斑見全貌,可知蕭敷政藏書質量之上乘,版本之精良。下面按館藏地分別條列。
據《湖南圖書館古籍線裝書目錄》,湖南圖書館藏35種,是目前國內收藏蕭敷政藏書較多的公藏機構。按經史子集排列如下:《書集傳》六卷,宋蔡沈撰,明刻本;《春秋左傳》十五卷,明孫鑛批點,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篆楷考異》一卷,清徐朝俊輯,清嘉慶十三年(1808)云間徐氏朱墨套印本;《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馬因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明徐孚遠、明陳子龍測議,明崇禎刻本;《三國志》六十五卷,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明萬歷刻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國子監重修本;《通鑒總類》二十卷,宋沈樞輯,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劉成刻本;《諸史提要》十五卷,宋錢瑞禮撰,清張英補,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內府刻本;《東漢史刪》三十三,南朝宋范曄撰,明茅國縉刪,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刻本;《小學書》十卷,明末刻本;《文海披沙》八卷,明謝肇淛撰,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刻本;《元詩選》十集首一卷,清顧嗣立輯,清康熙中長洲顧氏秀野草堂刻本;《梁昭明文選》十二卷,梁蕭統輯,明張鳳翼纂注,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文選音義》八卷,清余蕭客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東萊集注類編觀瀾文甲集》二十五卷乙集二十五卷丙集二十卷,宋呂祖謙集注,清光緒十年(1884) 碧琳瑯館影宋刻本;《秦漢文鈔》六卷,明閔邁德輯,明楊融博批點,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閔氏刻朱墨套印本;《文章正論》二十卷,明劉祜輯,明萬歷十九年(1591)徐圖刻本;《古詩歸》十五卷,明鐘惺、明譚元春輯,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閔振業、閔振聲刻三色套印本;《重訂唐詩別裁集》二十卷,清沈德潛編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教忠堂刻本;《楚辭》十七卷附錄一卷,漢王逸注,明陳深批點,明凌毓枬刻套印本;《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唐杜牧撰,明鄭郲評,明崇禎昭質堂刻本;《姜白石集》九卷附錄一卷,宋姜夔撰,清鮑氏知不足齋重刻陸鐘輝本;《宋大家歐陽文忠公文鈔》三十二卷,宋歐陽修撰,明茅坤評,明茅一桂刻本;《蘇文忠公集》三十卷,宋蘇軾撰,明刻本;《陽明先生文錄》十七卷外集九卷,明王守仁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范廉刻本;《王氏存笥稿》二十卷,明王維楨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祝氏集略》三十卷,明祝允明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張景賢刻本;《孫忠靖公文抄》三卷,明孫傳庭撰,日本桑原忱編,日本明治四年(1871)大阪青木嵩山堂刻本; 《陳白沙文抄》三卷,明陳獻章撰,日本桑原忱編,日本文久三年(1863)刻明治間大阪青木嵩山堂印本;《劉蕺山文抄》二卷,明劉宗周撰,日本桑原忱編,日本文久三年(1863)刻嵩山堂印本;《劉誠意文抄》三卷,明劉基撰,日本奧野純編,日本天保十五年(1844)刻嵩山堂印本;《四留堂雜著》二卷,明魏浣初撰,清咸豐抄本;《朱止泉先生文集》八卷,清朱澤沄撰,清乾隆顧天齋刻本;《汪堯峰文選要》二卷,清汪涴撰,日本桑原忱編,日本文久二年(1862)刻大阪青木嵩山堂印本;《御制詩初集》十卷二集十卷三集八卷,清圣祖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宋犖刻本;《一樓集》二十卷,清黃達撰,清乾隆刻本[23]。
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組織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的總稱,是對企業管理活動的制度安排,是企業內部組織活動的規范。企業管理制度規定了企業內部運行的規則,讓管理有據可循,有規可守,是企業規范運作和行使用人權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以人為本是管理中的主流觀點,企業就如何提高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讓員工價值實現最大化的要點進行了各種方式的改進,其核心點就是對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管理要具備權變和系統理論的邏輯,管理行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合理化、動態化和彈性化地改變管理方式。
江西省圖書館藏3種:《讀古紀源》不分卷,清何晫永撰,稿本;《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續集四十卷別集三十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秦汴繡石書堂刻本;《花間集》四卷《音釋》四卷,五代趙崇祚輯,明湯顯祖評,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烏程閔氏刻朱墨套印本。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2種:《全史論贊》八十一卷,明項篤壽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項氏萬卷堂刻本;《荊川先生精選批點史記》十二卷,明唐順之輯,明萬歷五年(1577)浙人雙泉童子山刻本[24]。
上海圖書館藏1種:《禮記集注》三十卷,明徐師曾撰,明萬歷三年(1575)宋儀望刻本。
國家圖書館藏1種:《宋濂溪周元公集》十卷《世系遺芳集》五卷,明周與爵輯,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周與爵刻本。此書曾歸傅增湘,鈐有“明善堂珍藏書畫印記”“泰和蕭敷政蒲提氏珍藏書籍之章”“江安傅沅叔藏書記”“江安傅增湘字沅叔號藏園”“傅增湘讀書”等印記。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藏1種:《袁魯望集》十二卷,明袁尊尼撰,明萬歷十二年(1584)袁年刻本[25]。
中山大學圖書館藏1種:《漢隸字源》五卷綱目一卷碑目一卷,宋婁機撰,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清受恒堂印本。此為容庚所贈,由容庚校并錄、清翁方綱校跋,鈐“泰和蕭敷政蒲村氏珍藏書籍之章““容庚之印”[26]。
臺北“中央圖書館”藏1種:《六朝詩乘》二十卷,明梅鼎祚編,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刻本。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1種:《說文長箋》一百卷首二卷《解題》一卷《六書長箋》七卷,明趙宦光撰,明崇禎四年(1631)趙均小宛堂刻本[28]。
蕭敷政藏書豐富、獨具特色,為其刻書創造了良好條件。其所刊書籍以鄉邦文獻為主、兼及啟蒙讀物和醫學書籍等。今據所見文獻統計,自光緒十九年至三十二年(1893—1906),在十余年的時間里,蕭敷政以“趣園”為主要堂號,主持刊刻書籍共17部,其中叢書1部,合計37種。下面以刊刻時間先后順序,分別述之。
清周學濂撰。此刻今僅見江西省圖書館藏,且為殘本,存一至三卷。九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前有光緒十九年周學濂《自記》。據目錄,卷一至卷十為古今體詩,卷十一至十二為經訓課藝,卷十三至十四為和陶詩。起戊辰迄癸巳,共一千一百五十五首詩。
清戈守智撰,清陸聲鐘編。九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前有光緒二十五年蕭敷政《重刻書法通解序》云:“近日講西學者,專務翻譯異國之書,如英、法諸文,不獨筆法懸殊,即字體亦迥別,豈真倉頡佉盧迭為消長耶?究之我中國同文之盛軌,制作流傳千百萬年,卒無有以易之者也。漢溪戈君《書法通解》一書,纂輯賅富,援據精詳,允為字學之津逮。此間坊刻絕少,先觀察楷堂府君自蜀攜歸以課,政兄弟等擬翻刻以廣其傳。”[29]
明劉崧撰。九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前有光緒三十年蕭敷政《重刊槎翁詩文全集序》云:“政家鄰百丈村,公遺裔也。聞康熙乾隆間曾兩次重刊其文集,今不獨片板無存,即集本亦不可多得,偶于友人案頭見之,亟貽以古集數冊易之而歸。其詩集則得于公裔太湖村,詳加檢校,將為合刻。復訪諸巖恭門茂才,又得其補遺詩數卷,與正集略等,由是始成全璧矣。王珸山茂才復為之編輯年譜并附載焉。”[30]
清張一鵬撰,清陳蔚文注。九行十九字,黑口,左右雙邊。前有光緒二十八年陳蔚文《皇朝典故恭序》。
清張士瀛撰。九行十九字,黑口,左右雙邊。前有光緒二十三年張士瀛《序》。又光緒二十八年蕭敷政《序》云:“惟近閱江陵張君所著《地球韻言》四卷,詳記五洲疆域、政俗、物產、人情,言簡意賅,最易記誦,此尤為維新根底,啟蒙階梯,誠當今不可不讀之書也。惜原書難得,坊刻鮮佳,恐童子無知,難辨魯魚亥豕,其貽害伊胡底乎?今特不吝重資,遠求原本,遴良匠以重刊,殫精心而校正,務使一句一字不失廬山真面。”[31]
明孟紱編,明鄭以誠注解。八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前有光緒二十八年蕭敷政《重刊啟蒙對偶敘》云:“此本系先觀察自蜀中攜歸以課,政等幼讀。因坊板漶漫,帝虎多訛,茲特為校正重刊。學者、童年熟讀,既可講求音韻,亦藉以博通掌故,名以啟蒙,洵不誣也。”[32]
明解縉撰。九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為兩截本。
清張一鵬撰。九行十五字,黑口,左右雙邊。前有蔡儒楷《普通學歌訣序》,光緒二十六年張一鵬《自序》,光緒二十六年王蔭沂《序》。
宋朱熹撰,清池生春注。九行十七字,白口,四周雙邊。前有道光二十五年賀長齡《重刻小學讀本》,道光十四年池生春《序》。
明李廷機撰,清鄒圣脈訂。九行二十七字,黑口,左右雙邊。
《孝經》,唐玄宗李隆基注。《忠經集注》,漢鄭玄撰。八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
明蕭镃撰。九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
明曾鶴齡撰。九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前有光緒三十三年蕭敷政《序》云:“迄今年余三百,僅遺鈔本,且字多脫訛,而刊本則未之見。先生裔孫鏊峰茂才年八十有三矣,守殘抱缺,常若有一發千鈞之勢,知予意在表章鄉袞,邑中遺集次第授梓,遂舉以畀予,汲汲焉圖永其傳。”[33]
清王愈擴,清王愈融撰。九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有光緒三十年王琨《后序》云:“予嘗以是質之蕭蒲村中翰,中翰固喜表彰鄉先達,凡鄉先達遺集有堪垂后而其裔力難規復者,搜羅殆遍,如劉恭介公之《槎翁詩文》正續各集,蕭正固先生暨其子坦行長史、孫雪厓大宗伯三世合集,以及蕭宮師之《尚約集》,曾學士之《松臞集》,業已次第開雕,所費不貲。茲聞予有是編,復捐金付梓。”[34]
清陳念祖撰。八行十八字,黑口,左右雙邊。此書包括醫書二十一種:《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歌括》《景岳新方砭》《女科要旨》《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靈素節要淺注》《傷寒醫訣串解》《傷寒真方歌括》《十藥神書注解》《急救奇痧方》《經驗百病內外方》《霍亂轉筋》《絞腸痧證》《吊腳痧證》。
明楊士奇撰。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前有蕭敷政《重刻東里全集序》云:“獨是公之著述,以明代論當亦不多讓人。及訪諸邑中,僅見光緒丁丑公裔覲光先生所刻《東里文集》及代言圣諭奏對三錄而已,而《詩集續集》仍未之見,因索諸其家,始獲嘉靖己酉廬陵黃御史如桂刊諸廣東之《正集文》二十五卷,《詩》三卷,《續集文》五十三卷,《詩》九卷,《附錄》四卷,實共九十七卷。與天一閣、澹生堂、皕宋樓諸藏書家所載數悉相符……《正集》《詩文》及《別集》三種悉仍其舊,一字不易。《續集》則凡冗雜重復之詩文不復存留,定為《文》二十六卷,《詩》九卷,《附錄》原本四卷者……今改作三卷。”[35]
宋王應麟撰,清賀興思注。黑口,四周雙邊。
綜上,泰和蕭氏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為蕭敷政藏書與刻書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光緒末年,蕭敷政從湖南還鄉,在泰和建筑別墅,專事藏書和刻書。蕭敷政藏書樓名為“遐觀樓”,收藏豐富,富有特色,并編有書目,后遭兵燹,藏書漸散。初步調查,目前國內外有10家公藏單位收藏蕭氏藏書47種,皆為珍稀善本。蕭敷政以“趣園”為堂號,主持刊刻鄉邦文獻、啟蒙讀物及醫學書籍共17部37種。蕭敷政為傳統典籍文化作出積極貢獻,在清代藏書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