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里放黨參,就要被處罰3 萬元。那么,放大棗、放生姜、放赤小豆……這些“中藥”是不是都要被罰?這個事件恰恰反映出當下“藥食同源”市場的亂象。傳統醫學、保健養生的營銷滿天飛,但到底哪些是合規的,哪些是忽悠?
近日,“月子中心在雞湯內加黨參被罰3 萬”一事,引發熱議。據報道,寧波市海曙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對某月子會所進行現場檢查,發現會所在雞湯內加了黨參給產婦服用。經查詢,黨參不屬于“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因此對會所做出3 萬元的處罰。
雞湯里放黨參,就要被處罰3 萬元,以后還能不能愉快地煲湯了?有很多網友認為,中藥材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放黨參要被罰,那么放大棗、放生姜、放赤小豆……這些“中藥”是不是都要被罰?
其實,這個事件恰恰反映出當下“藥食同源”市場的亂象。傳統醫學、保健養生的營銷滿天飛,但到底哪些是合規的,哪些是忽悠?
“藥食同源”本身是一個重要的中醫理念,屬于食藥品監管的一種特殊類型。食品安全法明確“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包括不能隨便添加中藥。但考慮到中國人的飲食傳統,為弘揚、保護中醫藥,又明確食品中“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
“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是有明確界定的。2002 年原衛生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確定了87 種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之后,在2019年又增加了6 種。中國烹飪當中涉及的常見“藥食同源”的食材,基本上都覆蓋到了,比如蜂蜜、丁香、山藥、山楂、甘草、菊花、杏仁等。在這個名單里的就可以被添加到日常食品中。
至于黨參的屬性,情況更復雜一些。2020 年1 月,國家衛健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對黨參等9 種物質開展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但是,“試點工作”并不是全國統一的試點,而是省級衛生健康委會同市場監管局(廳、委)根據轄區實際,提出具體的試點方案之后再向上申報。而事發地浙江省沒有申報黨參的“試點工作”,所以,商家在生產經營性的雞湯里投入黨參,在當地屬于違法行為(普通人在燒菜時添加,不屬于“生產經營活動”,不受此限制)。
為什么在企業加工的食材里不能任性加中藥材呢?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方劑也講究君臣佐使,“補藥”也不能隨便吃。還有一句俗話“是藥三分毒”。當然,中藥講的“毒”性,更多是藥材的偏性,這意味著,一味中藥不會適合所有人。如果在沒有具體的診斷之前,就在食品當中加中藥材,供應給不特定的群體,就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乃至公共健康風險。
黨參,一般認為是性味平和的中藥材,但因其“甘補”特性,所以實熱證不宜服用?!爸袧M有火者忌之”,這是藥典上的明確規定。比如,產婦如果有大便干結等“實熱證”表現的,就不適合吃黨參。而且黨參也有配伍禁忌,比如中醫著名《十八反、十九畏》里就有“諸參辛芍叛藜蘆”的禁忌。不對坐月子的產婦體質做辨證施治,就往雞湯里放黨參,再以“補氣補血”套餐的名義做營銷,既不符合中醫知識體系,也違反了現代食品、藥名監管制度。
中國傳統醫學寬博淵弘,但也正因此,有一些商家才會打著“中醫藥”幌子渾水摸魚。他們不通藥理,不辨體質,一味吹噓“大補”“壯陽”“滋陰”,甚至公然宣傳所謂的“治療效果”,在普通食材里亂加中藥材以自抬身價,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針對“藥食同源”產業的亂象,2021 年11 月,國家衛健委頒布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下稱《規定》),對此做出了明確規范?!兑幎ā氛綄ⅰ八幨惩础苯缍椤笆乘幬镔|”,“食藥物質是指傳統作為食品,且列入藥典的物質”。
《規定》也明確了“食藥物質”的準入門檻:一、有傳統上作為食品食用的習慣;二、已經列入藥典;三、安全性評估未發現食品安全問題;四、符合中藥材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按這個準入標準,只有“傳統上有作為食品食用的習慣”的中藥材才有可能進入目錄。而且,對新納入目錄的物質,需要由省級衛健委將之列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這個準入標準既是開放的,也是謹慎的;既是對人民生命健康負責的,也為“藥食同源”產業留下了發展空間。
要看到,保健食品、食補、藥膳這些概念往往處于監管的交叉地帶,一方面市場前景巨大,利潤豐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缺乏明確規則,成為消費者利益受損的重災區。保健食品、新資源食品、“食藥物質”這幾個模糊地帶如何理順監管機制?怎么實現傳統醫學和現代食品監管的融合?這有待今后進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