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如何取名?魯國大夫申繻最早提出了“五有五不”,“五有”即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五不”即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幣。但實際上,古人取名,隱疾不避,屎尿也不避。
近日,臺州一對夫妻給孩子取名“李不尚書”,一度引發熱議。孩子的父母表示,名字諧音“禮部尚書”,趣味性強,識別度高。
今人取名,有“男《楚辭》、女《詩經》”一說。然而,古時取名,則遵循了一些基本規則。最早如《左傳》(詳見《國學十三經》,全6 冊,原價1580 元,現價328 元。其中,《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訂購熱線:027-87927015)所載,魯桓公得子,問大夫申繻(xū)該如何給兒子取名?申繻給出“五有五不”之答。
先說“五有”。有信:“以名生為信。”信即出生時的征兆。如李白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太白。岳飛出生時,其母夢見了大鵬。
有義:“以德命為義。”義即祥瑞和祝福,如張邦昌、魏忠賢、袁世凱等,名字都有類似的含義。
有象:“以類命為象。”象即以形似之物為名。如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名丘。
有假:“取于物為假。”假即借取事物的名字。《爾雅》釋秦檜之名,“檜,柏葉松身”。“檜”音如桂,只有秦檜的檜才讀成“會”。明代有位戶部侍郎叫孫檜,讀為“孫桂”。
有類:“取于父為類。”類即以父親為榜樣,取和父親相似的名字。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全4 冊,原價598 元,現價168 元)中說,曾見隋代襄陽一墓志上,父子同名,都叫羅靖。其實,這是上古風俗。
申繻還提出了“取名五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幣。”
“五不”的爭議比較大。先說“不以隱疾”,實際上,古人取名,隱疾不避,屎尿也不避。《史記》(全6 冊,原價1580 元,現價268 元。另有《史記連環畫》,全60 冊,特惠價188 元。10 余位近現代繪畫名家傾心鑄就的不朽之作,是公認的經典老版連環畫,傳統繪畫白描經典,暢銷多年)中有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髡指受過剃發的刑罰。再有孫臏(戰國時期軍事家),臏是被削去了膝蓋骨。還有黥布(秦末漢初名將),黥指的是臉上被刺字涂墨。
此外,在《北夢瑣言》(全2冊,特惠價126 元)中有一位郝牛屎,《遼史皇族表》中有一位遼西郡王驢糞。
再說“不以畜類”。清代官員梁章鉅在《浪跡叢談》中說:“至以畜類命名,尤古人所不忌。”比如南齊名將張敬兒,史載“始其母夢犬子有角舐之,已而有娠,生敬兒,故初名狗兒。后又生一子,因狗兒之名,復名豬兒”。在《二十四史》(全6 冊,原價1580 元,現價268 元)中,狗兒、豬兒的名字屢見不鮮。還有人名為丑驢,官居太尉。梁章鉅認為,這些應是來自給孩子取賤命的習俗。
古今人名,以龍鳳一類的神獸為名不勝枚舉。以龜作為名號,古時常見。南宋詩人陸游晚年自號“龜堂叟”,其號“有三義”:一是貴,二是閑,三是壽。唐代樂師李龜年的龜,取的就是長壽之意。
孔子有子叫孔鯉,字伯魚。據《孔子家語》(全6 冊,原價1580 元,現價268 元)記載,因為孔子19 歲時得子,魯昭公賜給了孔子一條鯉魚。孔子還有一個八世孫叫孔鮒,字子魚。三國時有名士周魴,同樣字子魚。
還有人以蟲鼠為名。宋代《玉壺清話》記載,楊家有三兄弟分別名為“蚡”(鼢鼠)、“蟫”(蠹蟲)、“蛻”(蟬蛇脫皮)。春秋時,齊國大夫公孫蠆(c hài),字子尾,蠆尾就是蝎子尾巴。
申繻主張取名“不以官名”,倒確有其事。比如,晉僖公名司徒,晉國由此廢除了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宋國由此廢除了司空。
古人名字里有稱“王”的,如著名的駱賓王,還有五代的胡賓王、明末的謝賓王、清代的宋賓王等。“賓王”取自《周易》“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名雖有王,其實含義是當一位好臣子。
西漢有名臣馮野王,字君卿。上古時稱郊外為野,《周禮》載“縣士掌野”,諸侯把野分封給卿大夫作為采邑。馮野王是世襲的關內侯,叫野王就表示他是有封地的世襲豪族。
《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名姓不見正史。貂蟬也是官名,本是貂尾和附蟬的合稱,漢時作為侍中、常侍的冠飾,因此貂蟬也常指代侍中、常侍之類的官職。
古人帶官氣的名字,最多的是“卿”字,如顏真卿、關漢卿。司馬相如字長卿,以藺相如為偶像,故取名相如。藺是趙國上卿,因此取字長卿。周禮有“六卿”,卿是相當古老的官名,后來意義逐漸泛化,和賓王一樣,作為“臣子”的美稱。
宋代時,六部尚書都有雅號,吏部尚書是天卿,戶部尚書是地卿,禮部尚書是春卿,刑部尚書是秋卿,兵部尚書是夏卿,工部尚書是冬卿。其中,禮部尚書還有給皇室取名之責。據悉,宋代有一個潛規則:禮部不收好處,就不給取好名字。如宋代《云麓漫鈔》記載:“宗籍凡袒免親(五服之外)以上,皆賜名。乃有寓不典之言,乃取怪僻字樣,以為戲笑。”
至明清時,仍積習難改。《居易錄》記載:“明宗室諸藩生子,例由禮部制名,主者索賄,不滿意輒制惡字與之。”嘉慶道光年間,宗室某位將軍喜好鼻煙壺,生了3 個兒子,找禮部官員取名,長子叫奕鼻,次子叫奕煙,三子叫奕壺。
宋代有三人名為黃裳,其名出自《易經》“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射雕英雄傳》(詳見金庸全集,全36 冊,原價1298元,現價968 元)中有一位高手叫黃裳。書中借周伯通之口講述黃裳事跡:“徽宗皇帝信的是道教,他于政和年間,遍搜普天下道家之書,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稱為《萬壽道藏》。皇帝委派刻書之人,叫做黃裳。”這位因著《九陰真經》而家喻戶曉的黃裳,字冕仲,號演山。他中了狀元,還當過禮部尚書。另外兩位黃裳,一人字文叔,曾制《天文圖》,共繪恒星1440 顆。還一位字元吉,武舉進士出身。
然而,黃裳音似“皇上”,金鑾殿上唱名時,不犯上嗎?《說文解字》(全4 冊,原價696 元,現價180 元)釋裳:“常,下裙也。裳,常或從衣。”因此,黃裳的裳讀“常”。
用名字玩諧音梗,《紅樓夢》(《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經典版),特惠價208 元。本書通過230 幅絹本彩繪再現《紅樓夢》的主要故事情節、人物和場景。橫開本采用裸脊鎖線裝訂,可實現180 度無障礙展開閱讀,內文仿古特種紙精確還原畫作色彩和細節。同時,該書特聘請中國紅樓夢學會權威專家為每幅畫面撰寫文字,圖文交相輝映,形成一部“節本”《紅樓夢》,幫您用最短的時間閱讀中國古典名著)是范本。嘉靖年間,一名考生叫吳情,本當為狀元,但嘉靖帝認為“天下怎能有無情狀元”,便否決了。由此可見,作者常借名字來暗示人物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