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變局”的結果不一定要分出“誰是老大”,而是期望整個世界變得更繁榮更公正。“百川納海”是李約瑟特別喜歡使用的一個比喻,不但適于描繪科學的歷程,也適于描繪整個人類文明。
從20 世紀中葉起,海內外研究中國的學者都繞不開一個“靈魂之問”——李約瑟難題。著名生物化學和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該問題,其主題是: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半個多世紀以來,眾多學者試圖從政治制度、經濟模式、社會文化、人口地理等不同學科角度解答這一難題。
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董事會成員、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劉鈍日前接受中新社獨家專訪時表示,李約瑟難題實際上是一個論綱,李約瑟借此展開了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宏大敘事。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20 世紀50 年代,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一系列關于中國與科學之問后,中外學者各自概括、演繹,李約瑟難題衍生出諸多版本。您如何概括這一著名難題?它的核心是什么?
劉鈍:所謂“李約瑟難題”是某些西方學者的說法,表示令人困惑之意。實際上,它不是類似數學題那樣有定解、多解或無解的問題,而是一個主題論綱,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中國人習慣的表述“為什么不”形式,即為什么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發展,而只在歐洲發展出來?另一個是“為什么是”形式,即為什么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 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中國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借助這一論綱,李約瑟展開了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宏大敘事。
記者:學界有觀點認為,李約瑟難題本身也存在局限性,其默認西方科學的“先進”與中國同期的“落后”仍是基于西方文明優越性、科學進步論的假設。您認為導致中西方走上不同近代化道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劉鈍: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批評。李約瑟認為社會是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進化的,而決定社會進步的關鍵是經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將有與之適應的文化形態出現。因此對于一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經濟遙遙領先于西方的中國社會,沒有出現近代科學這一文化形態,是他需要追究的問題。這是李約瑟難題的歷史根源。
與其說李約瑟難題有局限性,毋寧說一些人過于簡單地解讀了歷史決定論。西方走上近代化道路的過程,是一系列歷史事件的邏輯結果: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是16 至17 世紀的科學革命。這些沒有發生在中國,正是李約瑟力圖從中西方不同的社會、經濟結構來加以分析的。
記者:李約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評價甚高,以此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對西方現代科學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劉鈍:早在16 世紀中葉,西方就有人提出磁羅盤、火藥與印刷術是整個古代世界無與倫比的發明。其后,弗朗西斯·培根和馬克思都重申并發揮了這一論斷,只是沒有明確指出其來源。1930 年,中國歷史學家向達加上了造紙術遂成四大發明。1951 年1 月1 日,《人民日報》元旦社論中明確提到:“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在1700 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1200 年前,已經發明了刻板印刷。在800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藥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這一系列說法經李約瑟發揚光大,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說開始為人們普遍接受。
關于四大發明的意義,李約瑟基本是承襲馬克思的論點,即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消亡。中國古代的發明當然不只這些,李約瑟曾列出26 項從中國向西方傳播的機械及相關技術,如瓷器、活塞風箱、提花機、繅絲機、胸帶式與頸帶式挽具、鑄鐵、鐵索懸橋、游動常平環等。他還說,只是因為26 個字母用完了,實際上還有許多甚至更重要的例子。
記者:在全球疫情疊加百年變局的今天,李約瑟難題還有哪些啟示意義?
劉鈍:李約瑟難題是一個充滿張力的論綱,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科學與技術、古代與近現代、科學的統一性與文化的多樣性等。在全球化退潮、文明沖突論盛行、霸權主義肆虐、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威脅的今天,李約瑟的知識遺產可以作為一種防腐劑和清新劑。如同生物多樣性是地球家園生生不息的物質基礎,文化多樣性則是人類文明得以繁榮的精神支柱。
中國是一個工業后發國家,現代化不可能通過重走西方過去幾百年來的路來實現。在這樣的時刻,人們應該深究李約瑟難題的“為什么不”形式,即哪些因素阻礙了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哪些有益于近代科學的東西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缺位、哪些事物是我們亟須補課跟進的?李約瑟難題的“為什么是”形式則可以增強自信,作為后發者不必妄自菲薄。
“百年變局”是今天經常聽到的一個說法。變的結果不一定要分出誰是老大,而是期望整個世界變得更繁榮更公正。“百川納海”是李約瑟特別喜歡使用的一個比喻,不但適于描繪科學的歷程,也適于描繪整個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