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秋收過后,父母總會把從地里收回來的糧食堆放在院子里。曬得半干的紅薯干、沒脫殼的花生、沒脫粒的谷子等,左一堆、右一堆,甚是喜人。不過這些糧食都要等著天氣好的時候繼續晾曬,直到完全干透了,才能將它們收進屋里的糧囤。
一天夜里,下了一場大雨,等我和弟弟妹妹起床,雨已經停了。我們發現院子里的糧食都已經被油紙、塑料布、苫子蓋得好好的。這當然是父母半夜里起來蓋的,而對于這一切,我們兄妹三個渾然不知。
我問母親:“你和爸爸是怎么知道晚上下雨的?”母親一邊忙活早飯,一邊笑著說:“大人哪敢像你們睡得那么沉啊,滿院子的糧食一旦被雨淋濕了,一年就白忙活了。別看我和你爸都睡下了,外面如有什么風吹草動,馬上就醒了。”
“三春不如一秋忙”,秋收是很累人的,在地里忙活了一天的父母,一定是十分勞累的,卻能夠在睡夢中感知到外面下不下雨,這多少有些神奇。然而,對于母親的回答,我當時似懂非懂,直到自己成家立業,才真正明白母親話里的意思。
結婚生了女兒后,我和愛人晚上時刻保持著警覺,擔心女兒睡覺踢被子會著涼,或者會用小手抓傷自己。所以,小床上的女兒稍微有一點兒動靜,迷迷糊糊中好像有人叫醒我們一樣,我和愛人幾乎都會同時醒過來,直到把女兒安頓好,才能繼續睡覺。有時候一晚上要醒來好幾次。
后來我和朋友聊天,說起這些看似有些神奇的事情,朋友笑著說:“你有沒有聽說過‘生活的耳朵’這個詞?因為你的心里有對家人的愛,有對家庭的責任,所以才能夠時刻豎起‘生活的耳朵’,保持對外界的警覺。這樣,你才能更好地保護家人,承擔對家庭的責任。”
聽了朋友的話,我才真正理解了幾十年前母親的那一番話。豎起生活的耳朵,背后是對家人和家庭的愛、責任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