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坤 陳文成
(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魯山位于河南西南部,秦嶺山脈東部地區,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區,氣候適宜,雨量適中,是中原地區集中的天然柞樹生長區。史料記載稱當地在夏商時期開始出現絲織物,至明清時期,山東地區的人工養殖技術和東北地區優質蠶種的引入,使當地織染技術日臻成熟。傳統柞蠶絲綢以其質量高、風格獨特的優勢而名聲遠播,清朝中期至民國時期遠銷海外。豫西南地區也在柞蠶產業中占據了主產區之一的位置。魯山地區也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柞蠶綢產業。乾隆十三年,河南巡撫碩色的《奏為豫省教民飼養山蠶行有成效事》記載[1]:“近山鄉民自乾隆十年(1745年)至今,每歲春秋二季,俱喂養山、椿二蠶,收獲蠶繭或賣于山東客販或自為捻線織綢。其間禹州、登封、嵩縣、南陽、南召、裕州、確山、魯山八處出繭倍多,獲利尤饒。”至民國時期,魯山當地柞蠶養殖和絲綢染織產業發展達到鼎盛,魯山絲綢遠銷海外,并初步建立“魯山綢”品牌。
在建國后的產業發展中,魯山柞蠶綢在計劃經濟引領下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品牌價值卻日益沒落。改革開放后,傳統產業在市場經濟的擠壓下逐步衰退,近代的“魯山綢”品牌淹沒在市場之中,魯山柞蠶綢技藝和絲綢產業甚至一度消亡。在政府對傳統技藝保護的政策支持下,當地有志人士推動了傳統柞蠶綢行業的振興。但“魯山綢”品牌的沒落,加上現今市場更注重名牌價值、產品檔次等,“魯山綢”品牌價值無法為產業提供有效支持。目前魯山絲綢產業在當地仍以傳統手工生產為主,品牌僅靠幾家中小型企業支撐,以初加工綢布和蠶絲被為主要的銷售品類。
魯山地區采用一化性品種,即一年之中僅養殖一次,蠶種多采用東北地區的優質蠶種。柞蠶在春季繁殖,于夏季六月前后結繭。魯山地區柞蠶繭為褐黃色,色澤純正,絲質優良,勻染性好,單絲平均纖度為5.5旦尼爾,強力為3.4克/旦,伸長為24%-47%,其濕強力比干強力增加4%左右。柞蠶絲纖維與桑蠶絲纖維相比,柞蠶絲中絲膠含量較低絲素含量較高,且柞蠶絲絲素的生物性能、物理性能、化學性能及與細胞組織的親和性能均高于桑蠶絲絲素。柞蠶絲織造的絲綢有著自身特有的天然淺黃色色彩,綢布比桑蠶綢布硬挺,具有獨特的粗獷的外觀風格,與麻面料相似卻有著更為平滑的手感,也比麻面料有著更好的親膚性和舒適性。魯山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推出了天然染料染色的面料,且有著較好的色牢度。如今,魯山柞蠶染織技藝已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其自身的一大特色。
1.魯山地區柞蠶產業結構問題
魯山柞蠶綢產業的產品以蠶絲被產品和初加工綢布為主,其余產品比重小。在當地以魯山綢為品牌的企業僅有四五家,且規模較小,都主打傳統手工絲綢產品,年產量小,且當地“魯山綢”品牌價值極小,雖產品銷售方式多樣化,但其高昂的手工成本限制著產品的價格,高昂的售價未帶來可觀的效益。多以傳統綢布售賣和服飾定制為主要銷售方式,當地產業不具有自己的知名品牌,對產品開發投入小,不具備完善的產品線,企業發展目標和品牌建設規劃不完善。產品在現代服裝市場上占有率極低,產業知名度在行業內也較低。
2.柞蠶綢市場前景分析
柞蠶綢在絲綢市場上的比重大致為十分之一,主要受限于產品特性不如桑蠶絲光澤順滑以及自身產量遠低于桑蠶絲兩方面。近代以來,柞蠶絲綢市場主要為海外市場。建立市場經濟后,柞絲綢市場在海外有所收縮。在近年疫情影響下,國內真絲產品生產和銷售量均有下降,出口也有較嚴重的下降。柞絲綢在國內市場上的占有率極低,在傳統消費觀念下,柞蠶綢外觀不如桑蠶綢光滑,光澤度低,產品不如桑蠶綢高貴,在服裝市場銷售受阻。在近年來傳統文化復興的影響下,傳統柞絲綢服飾才開始重回大眾視野。國內市場受消費心理影響,天然面料、植物印染、國潮等推動著傳統服飾和天然纖維服飾不斷占據服裝市場,真絲產品也在此消費心理的影響下得到發展。柞絲綢的特性受到推崇,開始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魯山柞蠶綢產業應抓住機遇,不斷豐富絲綢產品種類和擴大品牌價值。
魯山當地牛郎織女傳說與柞蠶相輔相成,織造的“魯山綢”包含著當地獨有的文化價值,可作為新時期魯山絲綢產業的品牌。傳統柞蠶產業中蘊含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也是魯山柞蠶絲綢產業發展需要考慮的,將柞絲綢服飾的文化價值發掘出來,使消費者領略當地的文化自信,賦予絲綢以深層次的價值,更利于產品的開發與市場發展。找準產業承載的歷史與傳承責任,發掘魯山地區柞蠶絲綢的文化價值,提升魯山絲綢產品價值,重新建立“魯山綢”品牌文化,利用優秀的產地品牌帶動當地柞蠶產業的持續發展。
品牌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產品開發。在市場競爭中應抓住機遇,建立高中低的產品線。高檔柞綢產品以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為主,以手工織造和“疙瘩綢”傳統技藝作為中心,打造傳統手工藝奢飾品。中檔產品線應抓住中等階層消費者,以差異化和個性化需求為中心,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經濟效益支撐。低檔產品線主抓休閑、旅游市場,以衍生產品為主,借助紀念品、手工藝品等價格適中且易于傳播的產品,推動產業品牌的傳播,塑造當地的手工藝品牌。
改變傳統的漂練織造工藝,探究新工藝,提高柞絲的質量,從而提升繭綢的品質;通過工藝技術改進,豐富柞蠶產品的織物組織紋樣及提花、印花產品的種類,豐富傳統紋樣和花色,展現傳統柞蠶絲綢的工藝特色。
柞蠶綢在消費市場知名度較小,企業應根據不同產地的柞蠶絲綢的特性進行獨特宣傳,積極參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文化館年會等活動,宣傳柞蠶產品的特色和柞蠶技藝的獨特性;與旅游景區合作宣傳。豫西南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景區,在當地的堯山、中原大佛等地區建立魯山綢產品體驗中心,吸引游客參觀,借助游客帶動柞綢產品的宣傳;積極與當地媒體合作,河南衛視近幾年內傳統文化晚會頻頻出圈,其傳統舞蹈文化與傳統技藝等的展示也是對河南地區文化的傳播,魯山綢可以考慮與媒體合作,設計織造帶有河南傳統文化特色的柞絲綢服飾,借助媒體活動宣傳魯山柞絲綢。
傳統柞絲綢產業根植于小微經濟,銷售面向高端市場,屬于典型的供給約束型經濟。在現今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社會觀念、文化等都在不斷地發展并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設計理念,傳統的產業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今的市場發展,重新認識市場并探討發展的新方式,應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提升柞絲綢產業的文化價值,創造更大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效益,推動魯山柞蠶絲綢產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