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敏倪韻婷
(1.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2.蘇州市第三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3)
依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對《緙織工藝》專業人才培養進行規范,進一步創新師徒傳承的模式,有目的性、針對性、系統性地培養高素質的傳承和創新《緙織工藝》專業的應用人才。在現代傳承發展的成果經驗的基礎上,對蘇州緙絲的人才培養、傳承、發展、創新等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并在新途徑的探索中,從理論和實踐上給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對緙絲織造技藝未來的發展有所啟示和幫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最近草擬了《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評估辦法(試行)》,根據蘇州“十二五”文化發展總體規劃,市政府確立了將文化建設放在蘇州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位置。規劃將非遺文化與傳統手工藝納入到城鄉一體化建設之中,蘇州緙絲織造也被納入其中。目前,蘇州緙織工藝行業大多以小規模生產企業為主體,主要以鎮湖吳文康緙絲研究中心、平江路禎彩堂、蘇州刺繡研究所緙絲生產車間、相城王明榮緙絲家族等民間組織為主,大部分都是散落在社會方方面面的個體散戶,從業人員在160人左右。目前蘇州的緙絲織造工匠技藝和文化水平良莠不齊,絕大多數是在傳統師徒傳承的方式下掌握緙織技藝的,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和美術基礎訓練,對于畫稿中的構圖、線條、比例、結構、造型、色彩、透視、藝境等基本元素的理解存在盲點和誤區,緙絲工藝師講解畫稿和工匠理解畫稿都存在問題,已跟不上發展的步伐。當前,要通過政府、企業、院校、社會的力量來培養新一代產業繼承人,完成對從業人員的結構調整。
政府、行業、學校等機構需要通過以文獻庫的形式對緙織的資料信息進行收集,同時完善數據檔案庫、博物館、展示宣傳營銷中心的常態管理,加大社會參與和關注力度。在中小學可以開設緙織鑒賞課程。依托蘇州高職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建立培訓基地。社會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建立人才輪流培訓機制,對員工進行培養,提高其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提高緙織工匠們的專業技能水平,促進緙織技藝專業人才的迅速成長。目前,蘇州市場上生產的緙織工藝產品還是以臨稿復古為主,品種單一,高、中、低檔的產品分類沒有形成,研發和創新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所以急需一批優秀的原創設計師和具有較高緙絲素養的工藝技師充實這一行業。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下國外的世界品牌企業,如愛馬仕和迪奧以及香奈兒產品市場的運行模式。
高職院校具有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經濟的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對接產業、服務產業,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高職院校的最終目標。積極探索創新非遺人才培養路徑和規范人才培養模式并付諸實踐,將對緙織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及創新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2006年國家出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主要方針,傳承方式為師徒傳承、家族傳承、企業傳承、校企傳承等。蘇州緙織技藝的傳承方式大多為傳統師徒傳承、家族傳承。典型的校企合作是2013年3月,以國家級工藝大師王金山工作室、蘇州技師學院、蘇州非遺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三方共同打造的緙織技藝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專業負責緙織非遺文化遺產的繼承人的考核選拔及實習培訓平臺的運行,創新了校企合作傳承的新途徑。蘇州其它高職院校具有辦班條件的可以根據學校自身專業的實際情況,設立對口單招班級、緙織專業成教班、社會短期培訓班等。在專業上可以分為《緙織工藝》專業班,也可以混招大班《緙繡工藝》專業班。在學校公選課程的設置方面,也可以開設緙織工藝基礎、工藝鑒賞、傳統絲織圖案、羅工藝鑒賞、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基礎課程。舉辦各類緙織工藝講座、聘請緙織大師和高級工藝師進校擔任專業課程的教學老師,設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新師徒辦班方式。
建立長效的《緙織工藝》專業招生制度,依托高職院校人才建設基地,在具體制度和措施落實到位的情況下,形成長效和規范的人才培養模式,擴大對社會人才培養的范圍,主要提高在職緙織員工的專業綜合素質,在學校讓更多有興趣的學生參與進來,實行多層次、多樣化的辦班形式。依托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基地,結合社會行業的傳承形式,有目的性、針對性、系統性地傳承和創新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建立的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臺上,共同打造“招生+培養+就業”的良性循環渠道。
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意見(教職成「2014」9號)》精神,積極推行和嘗試現代學徒制教學培養的模式,使人才隊伍綜合技能水平得以提升。職業技術教育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整合教育資源,使職業教育真正與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上實行無縫對接,為緙織工藝產業的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應用性人才。現代學徒制實際是工學交替的培養方式,是傳統師傅與現代職業教育相融合,學校與企業共同組建互聘的教育團隊,師傅與教師共同傳授技能知識,為行業、企業培養急需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世界上的經濟強國在職業教育體系方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BTEC、加拿大的CBE、奧大利亞培訓包,這四大職業人才培養模塊,都是成功融入了現代學徒制教育培養模式,為現代學徒制與一線企業實現對接提供了借鑒途徑。如何使人才培養規格目標緊跟緙織工藝市場發展的需要?讓職業教育和企業實際需求實現最佳融合,從而使職業教育更加專業、服務具有操作性。應該建立一個長遠發展規劃,才能實現職業教育和企業實際需求的最佳融合。
在現代傳承發展成果經驗的基礎上,對蘇州緙織工藝的人才培養、傳承、發展、創新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方法,并在新途徑的探索中,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給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對緙絲織造技藝未來的發展有所啟示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