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安妮 陳 嫻 王雯佳 王稼千 何亞男
(常熟理工學院紡織服裝與設計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針對以下問題開展了問卷調查:企業的主營產品、企業服裝的年產量、廢舊面料的產量、廢舊面料二次銷售的頻率、企業對于高校展開的廢舊面料二次利用的環保活動的態度、企業對于廢舊面料回收方式的選擇,企業針對如何高效回收廢舊面料給出的建議等。通過在線問卷調研,回收率72.72%,回收有效數據27份。
通過網絡數據調研,我國每年消耗紡織纖維達3500萬噸,每年產生的廢舊紡織品超2000萬噸,但是回收率還不到20%。每年仍然需依靠進口來獲得大量紡織品及其原材料。
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強調可持續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每年廢舊紡織品回收量遞增式上升,但是形式依然嚴峻。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盡管他們的年產量非常可觀,大部分高達40萬件以上,但37.5%的企業每天都在產生廢舊面料,這些廢舊面料很大一部分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當下廢舊面料的利用痛點主要在于在以下幾方面:國內在廢舊面料回收再利用方面起步較晚,政策還不完善,執行力度也比較弱;少數企業掌握專業的回收再利用技術,而這種回收技術要得到進一步突破較為困難;部分企業主無環保意識,有些甚至唯利是圖,唯利至上。
身處新時代,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新標桿。就紡織服裝產業而言,在服裝的制作生產、包裝、運送、銷售、使用、回收處理等環節中對自然環境都存在著一定的傷害,若得不到合理的處理不僅會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會使得紡織原材料更加緊缺。我們每年會消耗掉大量的紡織纖維,但僅靠自身國家的供給遠遠不夠,每年還需進口大量的紡織纖維。就目前而言,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導致服裝原材料更加昂貴。在處理廢舊面料時若是選擇直接焚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能量回收,是把其在燃燒時產生的熱能轉換成電能,但這種方式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濃煙以及有毒氣體同時也會產生溫室氣體,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危害還會使人們的身體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93.75%的企業表示了解直接丟棄服裝廢舊面料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其中57.14%的企業會每年進行二次銷售,37.5%的企業會在廢舊面料較少的情況下將面料直接丟棄。導致他們選擇這樣的方式的原因:a.自身不具備能力去處理這些廢舊面料,只能交予他人處理;b.缺少更好更完善的服務機構。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的企業少,不具備流暢的回收渠道;c.少數企業不具備環保意識;d.沒有更經濟有效的方式。同時許多企業也很重視環保,也希望能夠由更專業的機構來回收這部分廢舊面料來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在2011年,優衣庫將“全商品循環再利用活動”覆蓋到其海外所有門店,并將分揀后的衣服捐贈給難民等需要衣物的人們手中。優衣庫“全商品循環再利用活動”是將消費者捐贈的服裝進行有效分類,分成“可繼續穿用”和“無法再穿用”兩大類,再根據用途按季節、性別、服裝種類進行細分,決定捐贈對象和捐贈類別,將服裝送給真正需要的人。通過這個案例,應思考服裝企業的發展不僅要滿足人類對服裝的不同需求,還要考慮為子孫后代們乃至自然界其他生物留下可再生資源。
據調查,2014年6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指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主辦的“舊衣零拋棄——中國品牌服裝企業舊衣回收活動”正式展開。波司登、魯泰紡織、北京順美服裝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嘉曼服飾有限公司等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服裝企業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大規模企業聯合行動,該聯合活動將符合衛生標準的服裝捐贈給“西部溫暖計劃”等慈善項目。由此可見我國許多的服裝企業也十分重視處理廢舊紡織品,但關于廢舊面料的處理機制與相關準則卻并不是十分完善。
首先多使用天然纖維面料、可降解的面料或易被二次設計的面料,在根源處緩解一部分壓力,減少碳排放。
其次可以在回收途徑上進行改善,我國回收再利用這類企業較少,各方面技術也不夠成熟。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二次銷售以及焚燒等方式,還可以通過建立起更專業的機構,在技術層面需要一些擁有技術的和體系較為完善的地區帶動其他地區的發展,從而擴大回收范圍。可建立起長期的企業高校聯合體,高校投入資金技術進行研發。同時國家可制定鼓勵政策,提高企業自主回收的積極性。
最后是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只有加強了社會環保意識,才能有利于解決企業廢舊面料處理的問題。可以通過拍攝宣傳片利用明星效應,在學校開設環保普及課程或講座,社區進行海報宣傳。加強人們對服裝廢舊面料回收利用的重視。對于企業來說,可持續發展本質上是企業發展方式和發展路徑創新的問題,企業只有搶占低碳技術和低碳市場先機,才能占領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