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丹婷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3)
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史,實質上都是圍繞著存在而展開的歷史,從古希臘哲學早期對世界本原問題的思考,開啟了對存在起源的探尋。西方哲學只是到了巴門尼德,他才明確地提出將對存在的思考作為哲學的中心問題,從此西方哲學便逐步展開了豐富多彩的存在畫卷。在前代先哲們探尋存在之路的基礎上馬克思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行,他首先為我們展開了在他之前的哲學所描繪的存在圖景。在馬克思看來以往的哲學對存在的思考中最終都陷入了形而上學的窠臼,無論是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還是從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去思考存在,最終無一例外地都導向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似乎成了西方哲學對存在問題探討過程中必然會通向的宿命與最終歸宿。然而馬克思并不認為存在的最終歸宿是形而上學,他認為以往哲學對存在的探索,最終都走向形而上學的原因在于“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觀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活動本身。”[1]
馬克思認為在以往哲學之中,唯物主義哲學對對象的認識,只是從客觀的、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也就是將對象作為一個完全外在于主體的獨立的存在,這使得唯物主義在思考存在時,必然會將作為對象的客體作為脫離于主體及其環境的存在。因為要使作為對象的客體從根本上脫離主體而獨立存在,必須從根本上脫離其所處的環境。如果不這樣客體始終會被主體和環境所影響,從而就會使作為對象的客體從根本上喪失獨立性。一旦唯物主義堅持從這個立場上去思考存在,也就從根本上把本身充滿無限可能的、豐富多彩的鮮活的存在,變成了僵死的、不變的存在。因此以往的唯物主義所認識的存在從根本上是一種無根的存在,原因就在于其對存在的考察,從起點處就已經在根本上割斷了存在之根源,即存在所處的環境,這是存在得以生長與發展的土壤,因此環境給予了存在以無限的可能,從而鉤織出無限展開的存在圖景。
以往的唯心主義哲學往往突出主體的能動性的一面,然而卻把主體的意識絕對化為一種客觀的、最高的存在,將客體視為主體意識的衍生物,客體的存在完全由被主體意識絕對化的客觀的、最高的精神所決定,從而客體的存在就從根本上喪失了獨立性,從而完全地淪為一種依附性的存在。這樣必然會導致唯心主義哲學對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的、感性活動的忽視,甚至貶低其存在。從而便會導致唯心主義哲學由于過分夸大主體,甚至將主體絕對化而最終走向絕對化的主體哲學,這種哲學往往將遵循著自身運動規律的客體與環境,完全禁錮于主體精神之中,使其完全遵循與服從主體精神,從而徹底地淪為主體精神的奴隸。
馬克思在全面反思與批判了以往的全部哲學,包括所有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對存在的探討后,認識到要想從根本上揭示出存在的真正本質必須要將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從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中考察存在,同時要找尋到將二者聯系起來的關節點。
馬克思從思想意識的來源與發展以及思想意識形成產生的影響因素來分析西方唯心主義哲學通往存在本質的局限性,馬克思認為首先從意識的來源來看,意識的產生源于社會,通過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意識,也在這一過程中意識到人必須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來展開實踐活動。從意識的發展來看,伴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意識逐漸從社會實踐活動中獨立出來,但是馬克思認為即便是思想意識從社會實踐活動中獨立出來,在思想意識去獨立地構造理論、神學、哲學和道德等等的過程中,思想意識也只具有相對獨立性,思想意識所構造出來的理論、神學、哲學和道德等等是否與社會實踐本身相適應,最終的依據必然只能是社會實踐矛盾運動規律。
對于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認為被唯物主義哲學視為存在基礎的感性世界不是一個自始至終始終不變的世界,它會伴隨著歷史的變化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發展,因此每一時代的歷史決定著每一時代與之對應的感性世界的面貌,又由于歷史本身具有繼承性,使得每一時代的感性世界會在繼承前一代所奠定基礎上繼續發展,以保證歷史的延續性,也使得感性世界伴隨著每一時代的歷史的發展,而得以不斷地積累其發展成果,從而使每一時代的感性世界都能夠在以往時代所奠定的基礎上實現更高程度的發展,也同時促進感性世界通過世世代代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積累而得以不斷地深化與拓展,而不至于發展停滯或者始終不斷地回到實踐發展的起點。因此感性世界從根本上是建立在世世代代歷史積累的實踐成果基礎上的,因此感性世界的本質只能通過回到實踐的歷史中去找尋。
馬克思通過對以往哲學的分析,他認識到無論是唯物主義哲學還是唯心主義哲學,要想使其真正能夠從根本上走出形而上學的危機,都必須通過回到實踐路徑上在歷史過程中來逐步地實現,從而逐步探尋出真正通往存在本身的正確道路從而逐步地趨近于存在的真理本質。
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全面深入地展開人類社會的實踐圖景。接下來將逐步展開馬克思所揭示的實踐圖景的樣態。首先,明確實踐的出發點,這是展開實踐圖景的起點與基礎,對此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實踐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其次,馬克思指出實踐的圖景是通過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來展開的,思想意識不過是對這一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的生活過程的反映和體現。最后,馬克思強調指出從事現實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活動的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促進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思想意識以及思想理論的發展。在此馬克思實際上從實踐的出發點、實踐的本質、實踐與思想意識的關系這幾個方面來剖析實踐,對這幾個方面問題的剖析是有效地展開實踐圖景的基礎與前提。
馬克思為我們指明的通向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道路究竟是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對此馬克思通過進行全面深入地探索后,指出人類歷史產生與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人類自身首先是作為現實的有生命的個體而存在,因此人類首先要通過自身作為現實的生命個體的自然屬性來確證自身的存在,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不是一個孤立的抽象存在,而是現實的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其現實性在于其所處的全部社會關系總和起來才能構成完整的人的本質。這意味著人在確證自身的存在時,必然是通過人與周圍環境以及人與其他自然等的相互關系的逐步展開過程而逐漸確立起來的。
馬克思通過對人與周圍環境以及人與其他自然等的關系的探尋,逐步揭開了人類社會存在的本質,馬克思指出要確定人類社會存在的本質首先必須找到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只有在這一前提是確定的,并且滿足這一前提的條件也已經具備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對此,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存在的首要前提就是保證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因此人類首要的實踐活動便是生產滿足這一基本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們之間一開始就有一種物質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他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3]滿足人類最基本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質上是建立在一種物質聯系的基礎之上,而這種物質聯系則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這一聯系從人類產生的時候起就已經相伴產生并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動力因素,通過不斷地采取新的形式,促使人類社會通過這一聯系得以不斷地延續與發展,因此一部人類史實質上就是一部生產發展史。
通過以上的分析說明人類社會存在的三要素是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這三要素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馬克思指出“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生矛盾,因為分工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而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生矛盾,則只有再消滅分工。”[4]這說明在人類的一定歷史時期由分工所造成的共同活動方式,也即在分工之下所形成的生產力,在這一生產力之下會形成與之相應的社會狀況和意識之間的矛盾運動。在這一時期往往由于為了適應和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而導致原本統一完整的實踐活動中產生了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的分離,使這些活動由不同的個人來承擔。而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的分離必然會促使物質活動與精神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必然造成人類社會存在的三要素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處于矛盾運動之中,而這些矛盾運動根源都是由分工造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消除這一矛盾就必然要通過從根本上消滅分工來實現。這意味著理清人類社會存在三要素之間的關系的關鍵就在于從根本上探明分工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由此馬克思開始逐步展開對人類社會分工的研究。
因此一方面分工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這一因素的發展又會造成人的主體性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逐步喪失,因此分工必然要被一個更符合人類實踐本質的方式所取代,那么它將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被取代呢?馬克思指出分工的消亡必須在具備兩個實際的前提之下才是可能的。這兩個前提便是一方面要使分工所造成的對作為實踐主體的人的異化發展到極致,從而使得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將分工視為革命所要反對和消滅的對象;另一方面要使得人類社會發展到這樣的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中人類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從根本上喪失了財產,從而淪為沒有財產的人。而這一絕大多數便與現存的擁有社會絕大多數財富的人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前提條件的實現都是以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作為前提和基礎。這意味著分工的消亡從根本上必須依賴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在此馬克思實質上已經指明了由于分工的需要造成了人類社會必然會經歷階級社會,但是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之間矛盾的不斷解決,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地發展,分工最終必然會被消滅。但分工被徹底消滅后,人類就將進入更高層次的無階級社會,而這一更高層次的無階級社會馬克思將它稱為共產主義社會,對此馬克思特別指明了這一社會是人類未來要通往的美好、自由與幸福的必然歸宿。
因此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是“共產主義是對……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而,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5]共產主義社會實質上是將人從自我異化中真正解放出來,使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向著自身、向著社會向著合乎人性的人的本質方向得以復歸,使人真正自己掌握并占有自身的本質。這樣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界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從而實現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在根本上的統一。
存在的本質只有通過對實踐的路徑的探索過程中才能逐步理清。因為無論是自然、人自身還是人的意識脫離了實踐,所有的這些存在及其本質規律都將無法探明的。一旦離開實踐去探討和研究純粹的自然、純粹的人和純粹的人類意識的存在及其本質,得出的所有結論實質上都不過是一些從根本上完全偏離自然、人自身以及人的意識的本質的空想和幻想而已,至多是精致的邏輯游戲而已。因此人、自然以及人的意識的本質只能通過逐步展開對實踐的研究與分析的過程中來逐漸探明,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揭示出存在的本質及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