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
(成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目前,馬克思主義中國早期傳播史已經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其中,包括了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研究。本文將從近代四川的背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時間、主體、方式和內容、特點及影響等角度來總結相關的學術成果。
目前學界對四川早期的社會狀況做了詳細的梳理。傅林祥[1]等介紹了民國時期的四川行政區劃,認為民國時期四川轄境大致相當于今四川?。ǔ手ㄊ薪鹕辰阅系貐^)、重慶市全境,西藏自治區的江達、貢覺、江卡一線以東,青海黃河以南的久治、達日等縣區域。有學者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的三種基礎,一是群眾基礎,四川軍閥割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四川人民參與了保路運動、四川自治運動、教育經費獨立活動等,這些運動的開展為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傳播提供了群眾基礎。二是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五四運動等運動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為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三是人才基礎,清末新政實施的新式教育,培養了一批進步的學生,這些學生無論是留在四川,還是出國留學,都更容易接觸、學習馬克思主義,主要有留學返川、省外來川、本土培養三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者。
目前,學界有三種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時間的看法。首先,19世紀末20世紀初說。吳艷東[2]、劉晶芳[3]等認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介紹馬克思主義,但是周棉[4]否定了馬克思主義最早是1898年或1899年傳播的看法,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開始的標志是留日學生在日本創辦雜志并翻譯日本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論著。其次,五四前后說。林霞[5]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正式傳播應該是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而張靜如[6]和張琳[7]認為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得到前所未有的傳播。田子渝[8]認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真正開始傳播(形成初潮) 則是在五四運動前后, 準確地說是在1919 年春到 1922 年。最后,分階段考察說。田子渝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分為三個階段:先進知識分子自發、自覺的階段(1917年—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有組織傳播階段(1920年9月—1922年6月),有選擇的傳播列寧主義階段(1922年7月—1927年7月)。[9]楊中科認為,第一階段從俄國十月革命到五四運動前后,第二階段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至1927年大革命失敗。[10]綜上,本文將“早期”界定為十月革命前后至 1927 年大革命失敗。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主體分為個人和群體。但就目前而言,學界仍以個體研究為主。有學者對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進行概念界定;從階級和身份的角度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進行分類;一些學者對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代表性人物進行研究,例如王右木和楊闇公。
1.關于“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概念界定
盧國琪認為它的內涵是指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一批初步接受了共產主義的知識分子,這個知識分子群體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惲代英、鄧中夏、楊賢江等為主要代表人物。[11]孫珊認為:“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乃是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的新生代的主體力量,由具有初具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所構成?!盵12]同時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對象,對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群體下定義。按照階級屬性或者職業,大概有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群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群體、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讀者群體、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留學生群體等。不同學者分別對這些群體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群體的歷史演變以及主要特點。
2.對早期馬克思主義群體的劃分
目前,對早期馬克思主義群體的研究主要是以階級屬性和身份為角度,劃分群體。首先,以階級屬性為角度開展的群體研究。李軍林以早期傳播者的身份為劃分標準,分析了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和無政府主義的代表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13]王剛總結了中國早期知識精英選擇性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情況,深化了對以孫中山、戴季陶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選擇性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研究。[14]孫建華論證了陳獨秀等早期共產黨人認同并接受唯物史觀的過程。[15]其次,以身份為角度,分為對知識分子群體的研究和對留日學生群體的研究。一方面,李玉敏分析了近代知識分子群體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內容,闡明其傳播目的及其局限。[16]程勤華以接受群體為角度,分析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在底層民眾、學術界知識分子、少數社會精英分子三個群體中的傳播情況。[17]另一方面,張純[18]和楊鵬[19]認為留日知識分子群體通過創辦報刊、撰寫文章、講演、組織各類學社傳播馬克思主義。這是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整體敘事,具體到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的主體,又有新的研究成果。
學界為紀念王右木、吳玉章、楊闇公等人的貢獻,為他們撰寫了人物傳記,另外還有本人以及同輩人物寫作的回憶錄,介紹了他們的生平事跡以及為黨和人民做出的杰出貢獻。有學者具體到某一人物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的貢獻,其中主要是對王右木和楊闇公進行研究。
1.對王右木的研究
付春認為王右木在四川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有五方面的貢獻,即建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創辦《人聲》報、組建“成都社會主義青年團”、創立中國共產黨“成都獨立小組”、開展群眾工作和工人運動。[20]劉宗靈等認為王右木是四川地區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團組織的創建的靈魂人物,帶領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促進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和革命事業的發展。[21]另外,楊慧[22]認為當代高?;鶎釉谶M行黨建時,要學習王右木的奉獻精神、創新精神、愛國主義情懷。羊紹武[23]分析了王右木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路徑,即從課堂傳播、社團傳播、刊物傳播到革命活動傳播的演進,體現了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從認知邏輯到實踐邏輯的轉化。
2.對楊闇公的研究
鄧壽明按照時間順序,將楊闇公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概括為:成立YC團、推動四川的首次國共合作、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等[24]。邢家強[25]研究了楊闇公社會主義觀孕育、形成、完善的過程以及特點。簡奕[26]則從管黨治團的角度來研究楊闇公做出的貢獻以及對當代黨團工作的啟示,即如何與團中央特派員蕭楚女溝通;以身作則,樹立紀律和規矩,訓練團員在思想上形成一致。馮兵和田向勇[27]認為楊闇公傳播馬克思主義通過四種依托媒介,即通過創辦報紙雜志、組建社會團體、建立勞動補習所、依托學校來傳播馬克思主義。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學者分別對蕭楚女、陳愚生、惲代英、童庸生等人進行了研究,這部分人物研究可以為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雖然,關于四川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但是劉宗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劉宗靈重點分析了四川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組織結構和群體特征,認為四川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培育聚合與革命組織雛形的創建、拓展,均呈現出多渠道多線索并行發展的特點,并最終百川歸海、匯于一途,相繼融入中國共產黨的全國組織結構網絡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大潮。20世紀 20 年代初四川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聚合脈絡,大致可區分為以王右木為中心的成都聚合群體、以惲代英為中心的川南組織網絡,以楊闇公、吳玉章等為核心的中國YC 團( 中國青年共產黨) 群體,以童庸生、楊闇公、廖劃平等為中心的渝、內等地青年革命團體。[28]另外,伍揚[29]提出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同時扮演了理論傳播者和干部隊伍構成的雙重角色。聶蒲生[30]、鄒祥勇[31]和崔發展[32]認為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是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主要有創立報刊與創建組織兩種方式。第一,馬克思主義通過報刊傳播。陳世松[33]認為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發行《新青年》《共產黨宣言》等主要書刊傳播。二是通過本省出版的報刊傳播。趙樂[34]分析了《廣益叢報》《人聲》報、重慶《新蜀報》在四川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徐源松[35]提出成都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華陽書報流通處引進傳播、本地刊物積極傳播、“五四”后加快傳播。聶蒲生[30]、鄒祥勇[31]認為可以通過創辦報刊雜志來傳播馬克思主義,魏曉亮[36]從新聞出版、大眾傳媒的角度梳理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媒介。第二,對四川早期黨團組織的研究。目前學界對中共四川地方組織的建立過程的研究主要體現為:早期黨團組織的建立和中共重慶地委的建立。一方面是早期黨團組織的建立過程,目前,學界出版了一些專著[37]來研究中國共產黨、青年團等在川的組織機構演變、活動狀況等。另一方面是重慶地委的建立,周勇[38]對1919年—1927年間馬克思主義在重慶的傳播、發展及重慶團、黨組織進行了研究。章玉鈞[39]通過專著講述中共四川早期省級黨組織六任書記為革命不畏犧牲的壯烈事跡。另外,左小強研究了[40]重慶團組織成立后的實踐活動。
趙樂[34]認為四川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主要是采用具體、生動、通俗的形式介紹馬克思傳記、生平、作品,還介紹階級斗爭的學說以及無產階級專政的理念,剩余價值理論等。成都馬克思讀書會要求會員學習中譯本《共產黨宣言》以及惲代英翻譯的《階級斗爭》等。崔發展[32]分析了四川在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三個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特點,分析了成都、川南、川東北、重慶等不同地區的早期傳播情況,認為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具有傳播范圍以成都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以團組織為基礎建立黨組織、傳播內容從盲目逐漸到科學三個特點。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響:即培養了革命骨干群體,促進四川黨團組織的建立和四川革命的發展。
綜而述之,關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研究基本可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在整個中國早期傳播情況的研究分析,另一部分是針對某一地區的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情況研究。這些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提供了極大的啟示。國內學界雖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整體性研究較多,但對西南重要省份四川地區的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研究較少。關于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的文章主要是圍繞代表人物、時間、條件、主體、方式作了簡要論述,而無系統地整體性考察。因此我們可以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在傳播主體研究方面。一方面,目前學界仍熱衷于研究上層人物,包括知識分子、上層精英和領袖類人物的研究,對于中下層人士,工人和農民等人物的研究比較少,因此可以進一步研究中下層人士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的貢獻。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之后迅速傳播,是因為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所以學界今后要繼續深化民眾群體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中的作用研究。關于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主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領袖人物身上,主要對王右木、楊闇公等進行了研究。關于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群體的研究還存在薄弱之處。但是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加強對早期四川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研究,分析其貢獻啟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因此,我們可以以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為角度展開研究,加強對早期四川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研究,研究核心人物與群體之間的聯系,研究不同群體之間的異同以及整個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對四川以及全國的影響。
第二,在傳播方式研究方面。學界目前根據史料,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方式的研究比較相似。因此,首先可以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不同傳播方式進行比較,對不同傳播方式出現的背景以及產生的作用進行研究。其次還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方式與全國其他地方的傳播方式進行對比,分析異同點。最后可以分析四川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的經驗與教訓,運用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中來。
第三,在傳播過程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學界主要注重靜態研究,忽視動態研究。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問題時主要將特定的人物或者刊物作為研究的重點,但很少選擇某一地點某一時期的人物、刊物及相關思想變化等展開動態研究。因此,我們知道關于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的總體情況梳理的比較少,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早期傳播過程的變化進行研究的比較少,可以進一步對馬克思主義在四川的早期傳播過程進行宏觀的、動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