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對鼓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韓非子·功名》一文,文曰:“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毖韵轮?,兩手相拍,才會有聲音。當然,它的本意與后來人們常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意思已相去甚遠。
鼓掌是指兩只手互拍,表示認可和贊同的一種肢體反應。鼓掌的標準禮儀為:雙手置于胸前,用右手掌輕擊左手掌,通常不少于10 次,表示鼓勵或歡迎。掌聲的時間越長,就表示越熱情越歡迎。
“鼓掌”古稱“拊掌”,今謂之“拍手”,表示高興的身體語言,是內心激動、興奮情緒的外部表現,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鼓掌起源于何時何地,今已無從考證。在我國,對鼓掌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韓非的《韓非子·功名》一文,文曰:“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言下之意,兩手相拍,才會有聲音。當然它的本意與后來人們常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意思已相去甚遠。這說明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鼓掌之說。
學者們對鼓掌的起源并不確定?!妒ソ洝防锒啻翁岬焦恼啤獮榱速澷p,也為了慶祝,“他們擁他為王,以涂油禮給他加冕,并拍手稱頌‘吾王萬歲’”。
公元7 世紀,東羅馬帝國正處在“衰亡史”的末期,當時的皇帝計劃會見一位蠻族君王。皇帝想威懾他的敵人,但他知道每況愈下的羅馬軍隊已雄風不再,尤其當敵人是蠻族時,完全不能起到威懾的作用。于是他雇用了一批人來壯大他的軍隊——其目的就是造勢。
皇帝的虛張聲勢戰術并沒有能夠挽救一個不斷衰亡的帝國,但這件事卻給從羅馬帝國和人類歷史上最早最普遍的互動方式——鼓掌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恰當的注釋。在古代,鼓掌是贊揚,同時也是溝通,它成為了一種力量。
鼓掌是在劇院里才變得正式起來?!肮恼啤痹醋岳≌Z,意為“擊打”“爆發”,是一場戲落幕的常見方式。謝幕時,主角會喊一聲“Valete et plaudite!”(“再見!鼓掌吧!”)從而示意觀眾鼓掌。幾個世紀以來,戲劇演員用他們所偏愛的這種微妙的方式告訴觀眾:該對演出給予贊揚了。
由于戲劇和政治的融合——尤其是在羅馬帝國取代羅馬共和國之后——鼓掌成為了統治者與民眾互動的方式。政治人物用來衡量他們在民眾心中地位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判斷他們在走進競技場時受到的歡迎程度。統治者們都變成了靈敏的人體掌聲測量儀,讀出音量、速度、節奏和時長——作為他們預測政治前途的依據。
《古羅馬手勢與喝彩》的作者格雷格·阿爾德雷特說:“你幾乎可以把它看作古代民意測驗。這是你評判人民態度,調查人民情感傾向的方式?!?/p>
在沒有電話不能進行廣泛民調的時代,古羅馬的統治者們就在聽掌聲的過程中收集著有關民意的數據。他們把得到的數據結果與在場演出的表演者得到的掌聲進行比較,如果表演者得到的掌聲比給統治者的還要熱烈,統治者則可能給予民眾懲罰。
隨著權力集于一人和世襲制度,鼓掌變得愈發微妙和系統化。鼓掌不再僅僅意味著“拍手”,而成為了一門政治技藝。
蘇聯在獲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后,全部盟軍開始了對軸心國特別是德國的反擊,在蘇德戰場上斯大林的堅毅和不投降政策挽救了蘇聯。蘇軍攻入柏林,德國正式戰敗后,斯大林的個人威信達到了頂峰。作為蘇聯領導人的斯大林被蘇聯人民捧成了神,擁有無上權力。
在斯大林個人聲望和權力的頂峰時期,斯大林開會講話的時候只要有停頓,會場下方就會有雷鳴般的掌聲響起。隨著時間推移,鼓掌的時間越來越長,因為大家誰都不愿意成為第一個停止鼓掌的人。
在《古拉格群島》中,索爾仁尼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描寫了一場有斯大林出席的地區黨委會議。與會人員向這位領袖致意,鼓掌長達十分鐘。最后,一個造紙廠的主管最先坐下,眾人便也都跟著落座。而會議結束后,這個主管就被逮捕了。
漸漸地,蘇聯的“鼓掌文化”就有些變味了。人們為了顯示對斯大林的熱愛,鼓掌時間持續得越來越久,到了最后發展成為只要斯大林停止講話掌聲就會持續響起,而誰都不敢先停下。掌聲一般都會持續半個小時以上,一直到斯大林做了手勢或者是說一句“可以了”,掌聲才敢停下。
后來,在赫魯曉夫揭露斯大林罪行的時候,這種“鼓掌文化”也被當成斯大林的罪行被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