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蓉
(安徽建筑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住宿行業的多元化。在快捷賓館和商務酒店遍布市場的環境下,同為住宿服務類的民宿之所以能興起,主要依賴民宿特有的“人情味”。對于民宿外部空間景觀設計,學術成果較豐碩,但多傾向于設計師的角度,在實際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的現象。由此,從游客視角探索鄉村民宿景觀建設,加強設計的合理性,促進民宿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源中,以“民宿景觀”為主題及關鍵字進行檢索,自1990年至今,共檢索到相關期刊1 252條中文文獻。檢索結果涉及“建筑設計”“鄉村旅游”“室內設計”等,通過人工閱讀文章主體內容進行進一步檢索,最后共篩選得到相關性較高的中文文獻69篇。使用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對文獻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
在微信、APP和百度等網頁中,以“民宿”為詞條進行搜索,檢索到“民宿推廣宣傳”“民宿設計分析”及“民宿體驗反饋”3大板塊內容,呈現方式涉及文章、圖片及視頻。3個板塊的“民宿”描述來源于三方位角色的視角,綜合多視角判斷民宿設計,提高分析的合理性。
1.2.1 文獻發表年度趨勢
從文獻發表年度趨勢結果可知,2014年以前,有關鄉村民宿的文獻數量較為稀缺,自2015年起有明顯漲幅。隨著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鄉村民宿相關研究的關注度持續上升。2019—2021年發表的文獻量漲幅雖有所波動,但研究熱度仍較高。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促使鄉村建設邁入新征程。鄉村旅游業是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大分支,如何打造民宿景觀對鄉村旅游行業發展至關重要。切實做好鄉村民宿產業建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旅游口碑。
1.2.2 研究主題
中文文獻以中國知網檢索結果作為數據基礎,得出主要主題年度交叉分析圖和次要主題年度交叉分析圖。目前對鄉村民宿研究方向較廣泛,其中包括民宿建筑、空間設計、地域文化、鄉土文化等,研究方向多偏向于從建設環境條件的角度思考或設計者從城市庭院建設中提取的經驗思考。近幾年,有學者開始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探討民宿設計,研究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網絡測評及案例分析等。其中,問卷及測評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科學性。
鄉村民宿泛指利用當地的物質和文化資源,對特定建筑及場地進行改造設計,為鄉村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飲和體驗鄉村生活的場所[1]。本土化設計將民宿轉化為地域文化的輸出口,成為吸引外來游客的重要標志。非標準化的民宿設計與城市居住形成鮮明差異,讓使用者從感官中親臨自然,達到深度體驗的效果。
民宿景觀包含建筑室內景觀和建筑外部空間景觀,民宿的外部空間景觀又可分為遠景、中景、近景3個層次[2]。本文研究民宿景觀主要指外部空間景觀。不同層次景觀的組合可豐富游客的視覺體驗。遠景既是民宿自身的基底環境,又是區域風貌的自然呈現。中景和近景是通過較大程度的“人為干預”后所呈現的景觀,包括地形、建筑、植物及鋪裝等設施。鄉村民宿的標簽不僅有個性化,本土化也設計是民宿融入地域整體印象的重要一環,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設計理念的重要體現。
景觀不僅具有觀賞功能,景觀設施及景觀元素所構成的空間還有使用功能。設計的出發點不能僅限于視覺的奪目,使用的適宜度更能夠滿足使用者的現實需求。“照騙式”景觀或許能帶來短期的經濟劇增,但不利于鄉村長遠的發展。
環境及文化的差異造就多元化的鄉村景觀。民宿作為鄉村環境的組成部分,其景觀風格的多元化離不開對地域文化的傳承。鄉村民宿設計應立足于鄉土特征的呈現,具體可從空間布局模式、景觀材料選取及景觀符號利用等方面進行考慮[3]。如今,受“網紅潮流”的影響,一些鄉村民宿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內涵和文化原真性等問題,獨特的“個性化設計”不能與在地文化相契合。如何在延續地域原貌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技術和方法,是需要持續更新的內容。
作為造園四要素的植物,存在于民宿的遠、中、近3個空間層次中,是“人造自然”的點睛之筆。鄉土植物對于地域土壤的強適應性使其成為植物景觀建設的優選樹種,莫干山三秋美宿、清境原舍·依田民宿等成功的民宿案例,說明鄉土植物造景的優勢[4]。鄉土植物在還原鄉村風貌上極具自身優勢,能夠促進民宿空間融入整體環境。此外,不同類型、數量的植物能營造豐富的景觀空間,植物的栽植方式還可引導游人視線。在“極近自然”的民宿設計中,植物景觀占比較大,可深入研究植物主題及空間關系。
多樣化的旅游需求不斷刺激民宿模式的開發,急切地追求經濟效益,往往導致“輕環境”的設計現狀[5]。庭院是游客從民宿建筑過渡到自然環境的橋梁,無論從建筑內部對外部景觀的觀賞,還是外部空間的功能使用,良好的庭院景觀都有利于提升民宿品質。對于鄉村民宿景觀設計的探索,常常會忽略使用者的視角,使得民宿庭院景觀存在較多問題,如空間硬化嚴重、布局混亂、風格不協調等[6]。因此,多視角探析鄉村民宿景觀設計有利于民宿景觀的發展。
民宿旅游綜合體的打造和民宿景觀規劃都應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合理分布民宿空間、健全交通網絡、構建生態文化特色是鄉村民宿集約發展的重要內容[7]。采用環保材料還原傳統工藝或景觀風貌是資源循環利用的可行性措施,還可通過優化設計的方式實現歷史與現代的銜接、經濟與環境的統一[8]。鄉村建設非暫時性任務,每環節的設計都關乎鄉村的未來,生態理念的應用是對民宿及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古典園林具有豐富的造園手法和獨立的傳統文化特色,是造園家智慧的結晶和中華歷史文化的沉淀。如何將古典造園手法運用到民宿景觀設計中,成為民宿景觀設計研究的新切入點。利用古典造園的理論和技術,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民宿景觀,是更高層面的文化傳承與發展[9-10]。對于傳統造園手法的學習非單純的搬運,設計師需結合設計場地風格及地域環境加以轉化運用,最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環境。
環境行為學是一門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感知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11]。人們既能生活在環境中受其影響,又能破壞和改善自然環境。景觀設計研究者可通過分析環境中人的行為心理特征,判斷不同環境中人的“滿意”程度,由此推斷景觀與人的“適配度”,并最終應用到景觀設計及改造中。
環境行為學在景觀方面的研究已涵蓋街道、校園、居住區及城市公共空間等場地,研究對象側重于城市景觀。與城市建設相比,鄉村建設的難點在于對歷史的傳承。完全摒棄地域及歷史文化的鄉村則失去了靈魂,提取地域文化要素是鄉村景觀打造的重要一環。目前,已有學者在鄉村設計與環境行為學之間進行初探研究。環境行為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更新,可通過實驗設備得出參數化結果,能更加直觀地反饋建設問題。
民宿景觀的服務對象是具有多樣性特征的旅游人群,住客的體驗反饋對民宿未來的發展及調整十分重要。通過環境行為學分析人在既定景觀環境中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是景觀設計貼合使用者潛在行為心理意識的關鍵。
4.3.1 眼動實驗
眼動實驗是通過眼動儀測試用戶的行為參數,以可視化和量化的形式推測用戶的“滿意度”。國內的眼動實驗已廣泛運用于包裝、服裝、廣告等多個領域。在景觀設計領域,眼動實驗對在蘇州園林中的景框和景深所引起的“擬入”環境行為效應進行了初步驗證。在西藏林芝的景觀視覺感知規律及影響因素研究中,隱喻抽取技術及眼動實驗研究方法也得到成功應用。
視覺是游客獲取外界景觀信息的重要渠道,通過眼動儀研究消費者在民宿外部空間的行為心理,可作為外部空間景觀設計的評估工具。將參數化的研究結果反饋于景觀設計,提供適應性的理論依據。但該研究方法在研究基數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實驗過程相對繁瑣,實驗難度較大。
4.3.2 ZMET隱喻抽取技術
隱喻抽取技術是通過圖片和深度訪談,抽取受訪者潛在的構念,通過了解構念之間的關系繪制受訪者對特定主題的心智地圖,對研究對象的內心需求和感知進行探索和研究的方法。該技術在國內旅游業的研究應用較多,設計者可運用隱喻抽取技術識別、提取和分類旅游中的典型元素,進而挖掘消費者潛在的旅游期望值,深化旅游體驗。
借助視覺符號的隱喻能力,運用隱喻抽取技術研究使用人群對民宿外部空間景觀的內心感受和認知,以指導鄉村民宿景觀設計,提高景觀的適宜性設計。
4.3.3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定量分析描述交流研究對象內容的分析方法,具有客觀性和具體性。互聯網時代給信息分享提供了極大便利,“商品”評價為購物者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歡在旅游景觀APP、短視頻等平臺上分享旅游地的環境及自己的體驗。此研究方法涉及的時間跨度較廣,面對人群基數大。故獲得的評價結果更廣泛,參考價值更加全面。
以上3種研究方法分別借助儀器、圖片及網絡評價信息進行研究,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故綜合3種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有利于最終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及適宜性。
鄉村建設區別于“標準化設計”的城市設計,實現鄉村民宿外部空間景觀特色化、地域化是民宿旅游發展的基本需求和主要動力。借助隱喻抽取技術提取地域景觀典型元素指導鄉村民宿設計,規避“一刀切”“同質化”“個人主義”等弊端。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要注重鄉村的永續發展,打造適宜性的旅游產業是鄉村經濟可持續的關鍵。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出發,以游客體驗感知和評價研究為突破口,通過眼動實驗獲得的參數化數據,結合內容分析法獲得客觀評價,共同探求公眾景觀感知的規律和影響因素,為鄉村民宿建設提供合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