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里
(北京東方暢想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中心逐漸從物質、經濟空間向生活空間轉移,城市規劃的重點已從控制土地開發轉向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城市成為多元化開發建設、多樣化公共服務的提供者,需進行必要的技術手段調整,以適應居住區規劃目標、理念、管理等規劃理念、功能的轉變,故社區生活圈理念應運而生。然而,多數情況下,社區生活圈規劃仍沿用以往的規劃理念,未考慮以人為本的核心,使公共服務的供給難以與居民需求的差異性結構精確匹配,故與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對社會生活圈進行規劃探討是非常必要的。
社區生活圈是與居民日常行為、功能、需要聯系的空間單元、生活圈或地域范圍,其突破了傳統社區的物質邊界、現實需求,是社區規劃理念與模式的新探索。目前主要分為3種形式:5,10,15min社區生活圈。社區生活圈中以人為中心,以時空參數構建的社區生活圈所涉及的土地和設施均已超出居住用地范疇,應綜合考慮混合功能對城市活力的影響及居住活動與城市其他功能的協調與分離。各類輔助設施應設置于步行距離內,根據建筑密度和居民結構特點,確定施工方案的數量和規模。
伴隨著新型城市化發展,城市規劃正向以人為本的方向轉變,突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城市發展的內涵,是解決“以人為本”這一社會生命周期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使各類城市對象和要素都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創造更加舒適、滿意的城市環境。在社區生活圈中,“以人為本”作為公共服務分配的基本原則,是一個以人的需要為標準、以人的價值為標準的規劃原則。
社區生活圈規劃相較于傳統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模式,思考以居住系統為生活配套的思維方式,應對多樣化需求,提高機構可達性,促進設施開放與共享,鼓勵公眾參與,營造社區氛圍。對傳統效用配置模式的優化,促進社區配套及周邊環境的公建與共享,解決住宅物業的孤島效應,協調利用城市公共服務資源,既有利于消除長期存在的公共服務失衡,又有利于提高居民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整體上,以基本生活需要和出行行為為中心的社區生活圈,主要包括平衡資源、保障民生、保持空間公平、組織社會生活等,有助于改善住房規劃。作為公共服務對象,有助于社區公共服務結構的完善,創造社區治理機制以及和諧的社區生活環境。
建立社區生活圈的前提是“方便、高效”,因此要注重公共設施的服務半徑,使服務半徑滿足居民步行需要。但是不能把社區生活圈的規劃簡單地看作公共設施的半徑,如果公共設施的質量得不到保證,居民會選擇舍近求遠。對居民來說,購物、休閑、健身等各類活動之間有著明顯的互聯性,故社區生活圈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把這些公共設施的功能整合,若上述公共設施的位置相距較遠,將打破“生活圈”的便利屬性。在規劃社區生活圈時,應從“一站式”“一體化”的角度,優化各類公共設施的布局,提高集中程度,保證規模效應。社區服務一體化才可以為人們帶來真正的便利,相對集中的各種功能有利于增加客戶來源,提高工效與公用事業的質量,促進公用事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公共設施的集中布局并不意味著居民已形成完整的生活空間,居民通道的通暢也是交通便利的重要標志之一,若其結構不合理,也會影響居民的出行便利。我國城市人口的集中問題突出,根據人們出行、住宿的需要,形成了大規模的道路網絡體系和封閉式社區結構,是造成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另外,道路越來越多,汽車越來越少,道路分割模糊,交通擁擠,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降低了城市的舒適度。社區生活圈的便利程度與活動路線密切相關,尤其表現在步行路網的密度和繞行道路的距離方面。從提高公共生活便利性的角度出發,應加強規劃設計,提高步行路網密度,減少街道上的旁路距離,保證社區生活圈出行的便利性。方便、安全的交通網絡是社區生活圈規劃實施的關鍵因素,故建立無障礙、綠色低速交通系統,實現零距離公交出行,除建立無障礙、慢行系統外,還應充分考慮到人性化和可用性。
社區生活美化是城市園林綠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居民常用的公共綠地之一。從社區整體來看,社區綠地主要包含社區的外部環境、社區內建筑物的垂直綠化。一般而言,社區綠化并不限于綠化區域,還包括社區綠地系統中的居民休閑娛樂場所、建筑小品設施等。近年來,作為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社區綠化、綠色生態社區的建設均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在世界范圍內實施有效的資源節約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后,社區綠化更加注重智慧、高效地處理人地關系,將人的需要作為基本條件,故社區綠化既有社會意義又有人文意義。
3.1.1 兼顧共性與個性需求
社區生活圈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實際生活中,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生命周期的認知界限不同,故以每個人的日常活動為參照點來組織生命周期是不現實的。權衡公平與效率,發現并總結不同人的需要,進而指導社區生活圈的規劃。社區生活圈居住對象以“特定人群”為中心,主要對應各種公共服務距離,在空間上形成平等的住房服務網絡,滿足居民整體的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不同人群使用場所的活動方式和節奏,優化場地配置的精確度,以滿足群體更高層次的個性化需求。
3.1.2 協調公平與效率導向
公共服務的主要屬性是公平,公共服務是社會分配公平的重要內容,故應重視社區內公共服務的分配。
1)生活周期模式強調“為居民日常活動服務”,“日常”二字體現出上述活動對“高頻率、短時間消耗”的需求。也就是說,生活圈內的設施不必面面俱到,但應集中于與居民日常生活最相關的設施,對一些非必需設施,不應作強制性規定,例如養老院。
2)在社區生活圈中考慮經濟成本和生產能力的使用,對線性供給模型進行修正,以滿足需求的批量生產。
3.1.3 注重他組織與自組織的結合
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圈規劃,既是塑造生活空間的向導,又是規劃生活空間的平臺。它是居民日常交往與活動的場所,以居民滿意度為依據進行智能設計。為此,在規劃過程中,需要與政府、居民、規劃者及第三方協商,共同制訂方案。這一自上往下、自底向上的計劃機制,將生活圈的概念從規劃者一己之言的“理想模式”轉變為針對不同居民特點的“理性模型”。居住區模式從早期研究居民物業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通過大量咨詢和多次協商,確定生活圈規劃方案,再進行施工管理以及施工過程中的動態調整,進一步豐富物業配套內容,優化場地布局,推進以人為本的社區生活圈的實施。
3.2.1 公共設施規劃
針對各種人群的需求差異化,提供具有精準定位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是滿足社區基本生活需要的必備用品,主要包含基本建設、教育設施、醫療設施等。基礎設施改善計劃需要根據人口結構和行為進行個性化,可以進行近期需求調查。素質提升服務主要包括體育鍛煉、文化教育和個人服務3個方面。在加強文化站等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鼓勵企業和學校投入資源建設多功能健身中心。對于教育機構來說,針對城市雙職工家庭的托兒需求,社區規劃可以側重于改善0~3歲兒童的托兒服務,增加社區兒童數量。在日常服務方面,結合當今年輕人的特殊生活需求,增加食堂、小雜貨店等設施,滿足居民購物、家政等基本生活需求。
優化公共空間資源配置。加強社區公園、社區游園、口袋公園、街道公園等公共空間建設,不斷提高公園的覆蓋面和互通性,增加開放度,滿足居民的游憩娛樂需求。鼓勵增加商業、辦公、文化、居住、學校等各級生活圈綠地,向社區開放,擴大公園和公共空間的面積。
3.2.2 交通路徑規劃
城市街道是營造公共生活空間的重要載體,為社區居民提供旅游、休閑、生活、社交的場所,是展現城市生活魅力的重要交通要素。社區街道相對于道路,具有注重人文尺度、功能、景觀的特點。構建慢行系統,既能滿足日常出行需要,又能滿足應急需要。整合社區生命周期計劃,以人為中心,改善交通慢行系統,倡導“慢行優先”的理念,為人們提供平穩、步行順暢的慢行環境,營造環保慢行體驗。在此基礎上,可從內外部交通流的角度對交通流線進行優化,具體內容如下。
1)梳理外部交通 優化外部交通的最佳途徑是人車分流。在車輛組織上,由于社區治安站和新鮮菜場需要臨時停放少量車輛,故需在靠近上述區域位置設置地面停車區。其他停車場利用地下車庫統一解決,地下車庫有2個出入口,分別位于2條主要道路上,交通方便。超市鮮菜基地和超市的運輸系統統一在庫房內設置卸貨場地,不占用鄰里廣場的地面空間,在拆掉建筑空間的同時,還能保證環境整潔有序。強化現場機動車輛的泊位管理,保證車輛暢通;在周末及上下班高峰期間,交通管制會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確保現場交通不會受到影響。在人行組織上,由于社區強調方便步行可達,且主要為鄰近地區居民服務,故場地內步行道采用圍繞建筑物設置的環形道路形成循環,保證居民在任何方向都能方便可達。同時,采用人車分流措施,社區步行道與周邊居民步行道之間不發生交叉,保證居民在廣場和游園內安全舒適,并充分考慮場地內老人和兒童等使用人群的安全需要。
2)優化內部交通 主建筑與附屬建筑之間可設置長廊,以加強二者的交通聯系。在垂直交通方面,保留現有扶梯和電梯,在此一側增設電梯,加強垂直交通。與此同時,應優化交通指示標識:在出入口附近增設社區功能交通圖,為老年人提供方便;主要交通要道的地面、墻體增設垂直交通指示標識,完善整體交通指示標識系統。
3.2.3 社區綠化規劃
1)提高對社區生活圈綠化和養護管理的重視 生活圈綠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從設計、開發、融合、建設、維護等多方面進行。為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適合社區生活圈綠化的服務體系,將社區生活圈綠化維護管理真正納入社區綠化監督管理體系。要堅持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養護管理方針,使社區生活圈的綠化工作真正做到長期高效。
2)完善規劃體系 從社會效應、經濟效應、生態效應3個方面對社區生活圈綠化進行系統規劃,突出城市美化、生態保護和社區綠化功能。同時,社區生活圈的綠化規劃設計還要結合城市綠地規劃注重中短期與長期規劃相結合,既要保證社區綠化的長期穩定,又要根據城市發展適時調整,以提高社區綠化的系統性。
以人為本的生活圈設施配置是指在設計方法、布局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的轉變。以人為本的社區生活圈規劃面臨的不僅是房屋、輔助結構、道路和綠地等物理空間的組織系統,而且還面臨著內容相關的高質量發展,例如,社區意識的形成、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要的協調、社會團體的和諧。結合以人為本理念對社區生活圈進行規劃探討,有助于相關理論研究和規劃實踐的深化,是形成科學的規劃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重要前提,標志著社區規劃從粗放到精細、從注重經驗到理性思考的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