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三喜
面對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必須與時俱進,盡快制定相應的產品監管標準、規范產品功能,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某款知名品牌兒童平板電腦被曝出其應用商店中有許多含血腥、暴力元素的游戲和廣告,一款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兒童手表被發現內置多種娛樂功能,變得越來越像智能手機……兒童電子產品問題頻發,引起家長擔憂。
近年來,教育智能產品市場迅速擴大,眾多企業殺入這一藍海。尤其是“雙減”政策落地后,校外培訓市場極度萎縮,相關企業紛紛尋求轉型,而進入教育智能產品市場正是這些校外培訓機構的轉型方向。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教育智能產品市場的競爭。相關統計顯示,僅以學習機為例,2020年其熱門電商渠道的銷售額就達數十億元。隨著行業規模擴大,預計2024年教育智能產品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
學習平板、學習機、早教機、兒童手表、錯題打印機、作業燈……不可否認,這些智能產品滿足了學生多樣化、個性化、泛在化的學習需求。但是,對這類產品監管的缺失,以及一些企業唯利是圖的做法,也給未成年人權益保障帶來了更多難以預知的風險和挑戰。原來,主要是手機管理的問題,現在,家長還要考慮品種多樣、功能豐富的兒童電子產品的管理。
比如,上文提到的兒童平板電腦,其所宣傳的賣點之一就是內容安全。這也是家長買單的主要理由,但就是這樣一款以內容安全為賣點的產品,其應用商店中卻含有涉及血腥暴力內容的游戲和廣告,“打臉”簡直不要太疼。就兒童手表來說,家長相中的也是它功能單一。但是產品設計方卻不滿足于此,不斷給功能做加法,除通話功能之外,還有網絡游戲、電子支付等額外功能,違背了產品設計的初衷。
家長購買這些專門面向兒童開發的電子產品是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是為了省心,是出于信任。結果,這些產品卻在最基本的內容、功能層面失守,專門面向兒童開發的電子產品變成專門“收割”兒童的產品。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帶來經濟損失,還會使兒童在一種隱秘的狀態下沉迷網絡游戲,被暴力、色情等內容誤導、傷害。這損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辜負了家長的信任。
這些企業是不知道用戶的訴求嗎?并不是,當他們打著“內容安全”的旗號做營銷的時候,他們能不知道讓未成年人免受不良信息侵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游是家長的最大訴求,也是產品的核心功能嗎?可結果呢?這是企業經營倫理的失守,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底線的失守。這種情況一再出現,也提醒我們兒童電子產品領域存在著監管盲區。既然是面向兒童的產品,就應該有更高的監管標準。面對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必須與時俱進,盡快制定相應的產品監管標準、規范產品功能,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對于家長來說,面對這些市場亂象,也要吸取教訓,不要給孩子買完這些產品之后就不管了。全面了解產品的實際功能,在必要的時候陪伴孩子使用這些產品,從而防止“隱秘的角落”所帶來的傷害,才是真正對孩子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