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鐘的
大學生不是中小學生,他們對父母和老師沒有那么多依賴,獨立自主是他們的必修課。
對大學生來說,宿舍是他們在大學里的“家”,而與他們朝夕相處的室友,就是這大學時光里最親密的“家人”。
可是,在很多大學生的體驗中,與這些“家人”的相處常常喜憂參半。目前,多數大學還是以指派分配的方式確定宿舍成員,誰和誰做室友,大學生自己是沒有選擇權的。然而,不同室友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各有不同,在狹小的宿舍里,難免引發矛盾。一個小小的入睡時間不統一的問題,就可能帶來爭執,讓彼此關系產生裂痕。有些小矛盾累積久了,甚至可能釀成惡性事件。
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促進良性宿舍文化建設,一些大學已嘗試在新生入學前收集信息,允許學生自選宿舍或安排生活習慣接近的學生入住同一宿舍。2022年,“成都大學用算法推薦為新生匹配舍友”的消息引發熱議。該校2022級新生可以在互聯網迎新系統中填寫在線問卷,由系統匹配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等相近的室友。這一做法受到新生歡迎,也讓很多深受宿舍矛盾之苦的大學生心生羨慕。
有人認為,能不能與室友好好相處,關鍵看自己,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矛盾。也有人以“過來人”的語氣說:“這么多年大學宿舍都是這樣的,如今大學生對室友挑三揀四,是不是太嬌氣了?”
然而,如果宿舍成員的生活習慣始終無法協調一致,那么要求某一方忍讓,對促進室友關系并無益處,甚至可能讓一些同學“憋出內傷”。過去因為條件有限,讓學生們“住進宿舍”的目標壓倒了其他細節要求,現在,隨著校園建設的改善,再加上信息化手段的增強,一些學校完全有能力更好地分配宿舍,在源頭上阻止宿舍矛盾的產生。
隨著宿舍建設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升,傳統的大學集體宿舍模式也面臨升級換代。近年來,有的大學為學生提供了雙人間或套間,有的大學為已婚的研究生提供夫妻宿舍,“別人家大學的宿舍”讓人直呼羨慕。現實條件的變化,要求教育者摒棄一成不變的思維,除了努力改善學生宿舍硬件條件,也要合理設計規章制度,以人性化管理促進學生成長,改善學生宿舍的“軟條件”。
大學很重要,對很多大學生來說,這是他們成為一個真正成年人的過渡階段。大學生不是中小學生,他們對父母和老師沒有那么多依賴,獨立自主是他們的必修課。要滿足大學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需求,為他們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不能回避他們之間的差異和矛盾,這是教育管理者應當具備的眼光和認知。
當然,為學生提供選擇室友的機會的同時,也要強調學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能朝三暮四、反復無常。自己選擇的室友,要學會好好相處,即使出現矛盾,也要積極去解決,不能靠“再換一個室友”來解決所有問題。經歷這一人生必修課,學生在畢業之后進入社會,才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才能與千姿百態的朋友、同事、合作伙伴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