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駿驊 孟昭璇 孫 喆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中國人民銀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吉林四平 136000)
綠色信貸做為一種新式的信用風險管理方式,正擔負著綠色發展理念推廣的“實踐者”和綠色金融信息服務的“開創者”雙向義務,掌握拓展綠色信貸業務的新趨勢,大力開展有關業務流程自主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發展和拓展本身贏利空間的重要經濟手段。
早在2007 年,我國就出臺了《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的出臺也正式的說明我國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的金融模式已逐漸成為主流。自《意見》出臺之后,一些節能環保企業獲得了強大的金融支持,讓企業能夠在充足的資金支持下,不斷的開發及創新新的技術,不僅讓企業發展獲得了動力,更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發展。對于地方金融機構來說,企業的快速發展就意味著會對資金有著大量的需求,加之綠色信貸主要是以信用貸款的方式進行申請,這就需要考慮到貸款是否能夠正常收回,避免發生壞賬的風險的重大問題。因此,地方金融機構應以此為契機,積極轉變發展模式、調整經濟結構,讓創新綠色信貸能夠真正的實現可持續發展。
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一般是指相對于國家獨資或國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機構之外的規模小、門類多、彼此獨立的多種中小型金融機構,它包括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由于當地財政、金融政策的不斷放寬,當地經濟政策的傾斜,很多地方城市銀行迅速崛起,城市、村鎮商業銀行遍地開花,尤其本地區的城市商業銀行,具有很大的本土優勢,經營成本較小,經營方式靈活等優點,而且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已經成為一個地區金融構成的重要組成成分,對當地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變了以往只能成為國有商業銀行的補充的尷尬境地。
綠色金融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金融行業的干預,讓一些低污染、低排量、低耗能的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給與政策傾斜,給這樣的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綠色金融在我國經歷多年的不斷發展,已經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管理體系,金融制度更加健全、綠色信貸金額不斷擴大,惠及的企業數量以及給與的資金支持也連創新高,更多環保、節能企業得到了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
從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到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意味著在我國綠色金融發展管理體系日趨完善。截至到2021年底,在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額已達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居全球第一位。與此同時,在我國境內綠色債券發行量超過了6000億元,同比增長了180%,余額達到了1.1萬億,在全球居前列①數據來源: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內容。。
近幾年,四平轄區綠色金融業務活動已有良好的開端,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信貸的管理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一是綠色金融發展促進環境優化。轄內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經濟與綠色金融發展,處理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心態果斷,淘汰落后產能、“雙高”企業信心十足,同時相繼出臺《關于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綠色信貸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通過文件可以看出四平市對于發展綠色信貸的決心和信心;二是“黑金貸”發展勢頭良好。“黑金貸”是梨樹農聯社為支持黑土地保護的新型貸款模式,梨樹農聯社以從事“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的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為核心,通過整合多種資源研發出“黑土地研究院+新型經營主體+保險公司+糧食收購公司+金融機構”的專屬糧食規模種植貸款。截至2021年末,梨樹縣農信聯社已通過“黑金貸”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信共計1000萬元,發放貸款10筆,金額548萬元,可支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進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3500公頃,每公頃生產增產8%,糧食增產量近650萬斤,節約成本逾420萬元②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現階段,地方法人機構在進行相關綠色金融新項目時自覺性和積極性不高,亟需要通過財政、貨幣政策適用開展正確引導。綠色信貸的發展,需要有配套的財政獎補資金支持和人民銀行的再貸款支持。如梨樹聯社發放的黑金貸,平均利率為6.525%③數據來源:梨樹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相較于梨樹聯社其他信貸產品降低了1.3個百分點。對影響梨樹農聯社盈利水平的該項信貸產品,自然會降低發放貸款的積極性。
地方監督管理機構在金融機構綠色信貸發展中管理不到位,使其在整體上并沒有形成規范的管理方式和信貸流程,更沒有形成長遠的發展戰略。金融機構在進行貸款審核時沒有嚴格按照綠色信貸的規范進行放貸,同時因機構本身放貸的諸多限制,對符合國家綠色循環發展的企業能夠給予的信貸支持遠遠不夠。
四平市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在綠色信貸產品層面并沒有實際性的自主創新,都是在原有產品的前提上進行延伸。其中村鎮銀行因經營規模、放貸能力等諸多因素,只能滿足客戶日常辦理存取款業務,并未發放綠色信貸方面的信貸產品。
絕大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成立時間較短,系統建設不完善,不能對綠色信貸進行標識,而且專業技術人才不足,貸款統計主要依賴手工記錄。在信貸投放時對綠色產業、項目的專業性識別、評估和管理能力層次不一、良莠不齊,難以預估綠色項目帶來的風險和收益,無法為機構決策者提供有效建議。在貸后管理時無法對綠色信貸相關指標進行后續實時跟蹤,從而嚴重影響項目效果的確認和評估。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要從本身考慮,制定行內綠色金融發展的總體目標、驅動力和方式,積極主動搭建綠色金融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依據人總行及政府部門等相關現行政策,力爭在綠色金融領域內引領創新、提升領導意識、多層次、多渠道的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等三個方面相統一,為綠色金融的長足發展做好基石。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還要樹立主體意識,主動承擔起發展綠色信貸的責任,對于一些高排放、高耗能的企業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積極落實當地綠色信貸相關政策和規定,此外,無論是地方商業銀行還是其他地方金融機構要結合當地綠色信貸政策并結合本行業的實際發展方式,制定綠色發展制度和規范,并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盡早達到綠色貸款管理引導條件的標準,進一步提高綠色信貸統計分析的及時性和精確性。
在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的進程中,把控信貸風險,降低信貸壞賬率同樣是重中之重。嚴格“兩高”行業信貸授權和限額管理,堅持環境和社會風險“一票否決”,堅決退出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嚴肅開展信貸主責任人制度落地執行后評價,提升管貸治貸質效。持續跟蹤和關注客戶風險變化,落實貸后管理要求,提前做好處置預案。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和頻次,按季度組織專項抽查,對發現信貸資金管理工作不到位、綠色信貸標準執行不力的要嚴格落實整改,明確時間、責任到人,持續監督、不斷跟進,實現問題整治落實,提高信貸運作風險監測效果。
圍繞城市綠色轉型、工業循環改造、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美麗鄉村建設等國家重點打造方向深入的進行研究探討,結合四平市區域特點,進行各領域的業務拓展,滿足其多種多樣的信貸服務需求,開發推出更多更有針對性的綠色信貸產品、綠色債券以及綠色基金產品,積極探索碳基金理財產品等結構性金融工具,嘗試推出一些能夠降低綠色投資風險的其他創新金融產品。
第一,加大人才培養。要進一步突出實干實績導向,堅持任人唯賢、公平公正,堅持“有為才能有位”。第二,培養專業人才。要有針對性的培養高水準信貸管理人員,掌握綠色信貸法律規范、政策規定、信貸流程等方面,讓更多專業人員在專業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用戶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第三,提升招聘門檻。可以結合自身的經營需求,招聘高素質管理人員,提升職員的薪資保障,為整個綠色信貸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