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蕊 袁想紅 路婉茹
(甘肅省清水縣畜牧技術推廣站,甘肅天水 741400)
隨著“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逐步實施,甘肅省天水市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協調,鼓勵發展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飼料,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清水縣為了進一步落實“糧改飼”實施方案,促進養殖場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積極推動草料結構調整,建立種養結合、糧草兼顧的新型經營結構。近年來,清水縣不斷推進青貯玉米種植技術,促進青貯玉米產業的發展。
青貯玉米可以分為青貯專用型、糧飼兼用型和糧飼通用型3 種。青貯專用型的玉米葉片茂盛,生物產量的優勢比較明顯,具有很好的抗倒伏和高機械化水平等特點;而糧飼兼用型青貯玉米籽粒產量較高,但生物產量相對較低,主要收獲果穗,其秸稈可飼喂草食動物;糧飼通用型青貯玉米的生物產量和籽粒產量均較高[1]。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草牧業發展,支持青貯玉米等優質飼草料的種植,開展“糧改飼”計劃,建立種養結合試驗點,從而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種植結構的協調發展。隨后我國農業農村部在2015—2017 年進行了“草牧業試點”“糧改飼試點”及“米改豆試點”,提出了解決全局問題的技術途徑。2017 年我國審定的青貯玉米中性洗滌纖維含量為30%~50%,酸性洗滌纖維含量為10%~22%,淀粉含量為25%~40%,粗蛋白質含量為7%~9%,干物質含量為30.6%~42.7%,與德國青貯玉米品種的營養成分不相上下。目前草牧業已逐漸轉變為我國畜牧業發展中十分必要的產業之一,但部分地區對畜牧業的重視程度不夠,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失調,導致草牧業的進一步發展較難推進。飼草料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化水平低、種植模式和草品種較為單一等因素直接影響畜牧業的發展。加之我國青貯玉米產業起步較晚,認識程度、認知水平都比較低,公眾對青貯玉米的產量和優勢了解不足,青貯玉米的專業育種人員較少,育種技術落后,很多地區對青貯玉米的育種工作資金投入不足,尤其是高寒、早熟區域,基本沒有審定的青貯玉米品種,對青貯玉米產業發展造成了阻礙。另外,國產收獲機械距離發達國家也有一定差距,青貯玉米的籽粒破碎程度低,青貯玉米的淀粉利用率差,市場成熟程度低,產業鏈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面對這種現狀,中央財政不斷提高“糧改飼”的補貼,試點范圍擴大到“鐮刀灣”地區和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17 個省份,共有121個試點縣,總種植面積達678 萬畝,普通玉米減少了339 萬t,青貯玉米的推廣種植緩解了普通玉米過剩的現狀,促進了飼草行業的發展,保證了畜牧業的需求[2]。
清水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64.5mm,日照時長2166.5h,無霜期173d,這種自然環境為青貯玉米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滿其賢等在2019 年對甘肅各地區的青貯玉米發酵品質和營養價值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發現,天水地區的青貯玉米發酵品質較為理想,營養價值、感官評分和pH 均處于優等水平[3],證明本地區是種植青貯玉米的理想地區。清水縣為落實“糧改飼”政策,2020 年完成飼用玉米種植面積4.01 萬畝,完成天水市下達的目標,其中示范點種植0.81 萬畝(清水縣民豐匯農草業公司種植0.48 萬畝,清水縣榮和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0.17 萬畝,清水縣隴塬農民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0.16 萬畝),其余龍頭企業、合作社、規模養殖場和群眾種植飼用玉米2.2 萬畝。
通過種植飼用玉米,3000 戶貧困戶完成了脫貧摘帽,清水縣也于2020 年2 月退出了貧困縣的隊伍,大多數種植戶通過銷售青貯玉米可達到每畝1080 元的收入,相比于種植糧用玉米每畝增收350 元,肉牛養殖場和肉羊養殖場使用青貯飼料后降低了9%左右的飼料成本。在此基礎上,清水縣繼續積極鼓勵種植大戶與養殖企業簽訂青貯飼料收購訂單,以提高青貯玉米質量,為養殖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飼草料。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支持規模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采取承包、流轉等方式,擴大飼草種植面積,實現種養一體化協調發展。
清水縣作為糧改飼項目試點縣,積極實施糧改飼項目,通過大力宣傳,廣泛動員,讓廣大玉米種植戶和牛羊養殖企業了解項目,參與項目,擴大群眾受益面,開展各種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廣大種植戶和養殖企業都從項目中享受到了黨的惠農政策,對項目實施非常滿意。
清水縣作為糧改飼試點縣推行青貯玉米的種植,在青貯玉米種植、收貯等環節仍有提升空間,在青貯玉米培育方面條件有限,通常使用引進品種。農民可選擇的青貯玉米品種較少,青貯玉米的平均單產沒有達到理想水平。造成此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清水縣開展青貯玉米種植工作較晚,另一方面是科研力量相對薄弱,青貯玉米品種的培育速度和質量亟待提升。目前我國市場上的青貯玉米品種較多,尋求能在清水縣表現出優良性狀的品種成為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清水縣在進行青貯玉米收獲、加工過程中出現了籽粒破碎率低,秸稈切碎程度差的問題,已完成收獲和加工的青貯玉米仍有較多的未破碎籽粒,而籽粒的破碎程度與飼料品質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籽粒破碎程度低會導致家畜在采食這部分飼料時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飼料內的營養成分,提高了養殖場的飼料成本。
從事農業種植產業的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學習過專業、系統的種植知識,受自身條件的影響,農戶對青貯玉米生產技術掌握的并不全面,導致生產出的青貯玉米干物質、淀粉指標不穩定。
加強糧改飼政策的宣傳力度,組織農戶開展玉米青貯種植工作,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宣傳“糧改飼”工作的主要目標及重要意義,并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提高基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尤其應重視貧困村的“糧改飼”契機。通過種植飼用玉米及優質牧草,實現鄉村振興鞏固的發展目標。此外,動員養殖場建立和擴建青貯室,并鼓勵其購買青貯專用設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招商引資,使有能力的人員或企業組建專業的青貯飼料加工產業,成立專業的種植合作社,帶動青貯玉米的種植,鼓勵農民廣泛加入“糧改飼”項目中,實行種植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進一步擴大青貯玉米的種植面積。
青貯玉米品種較少,部分品種對當地氣候適應性差,應積極咨詢相關技術部門,尋找解決對策,同時做好青貯玉米引進推廣工作,盡可能地引進早、中、晚熟不同類型的玉米品種,做到不同品種合理搭配,盡可能擴展玉米全株青貯的時限,為養殖企業制作玉米全株青貯飼料創造條件。除此之外,還應加強青貯玉米品種引進工作,從品種和最佳收獲期的角度著手,根據農民的需求引進適合的青貯玉米品種,促進青貯玉米產業的健康發展。
(1)引導養殖企業、種養殖合作社購入中小型玉米秸稈收割機、秸稈青貯裹包機等專業化機械,全面提升清水縣全株玉米青貯的機械化程度,提高收貯質量和數量。
(2)充分發揮現有青貯機械戶、草產品加工企業的機械優勢和作用,成立青貯專業隊,不斷壯大全株玉米收貯能力,提升其玉米青貯服務能力。
清水縣應加強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改造中產田和低產田,大力推廣優質的青貯玉米品種,推廣土壤深松改土、秸稈還田等技術,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可以通過開設種植技術培訓班,對種植青貯玉米的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工作,鼓勵農民積極學習青貯玉米種植技術,建立良好的技術指導機制,只有科學種植才能保證青貯玉米的產量。
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充分調動示范養殖戶的帶動作用,促進群眾自覺參與到“糧改飼”項目中,使青貯玉米的種植逐漸常態化、普及化。利用合作社促進“糧改飼”項目的有序開展。在實際工作中積極總結經驗,同時采取“訂單種植、合同收購”“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及“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生產模式,明確“糧改飼”發展目標和規劃,使農牧結合更加緊密,進而促進農民增收。
種植青貯玉米是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統一的表現,因此,將青貯玉米制成青貯飼料應用于各大、中、小型養殖場是較為理想的產業融合。應強化青貯玉米種植大戶與當地規模化養殖場的合作關系,發展訂單種植,不斷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大力度推廣青貯玉米的種植,將種植業、養殖業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不僅能保障農民收益,也能促進農牧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清水縣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國家“糧改飼”政策,組織農民積極種植青貯玉米,做好青貯專用玉米品種和青貯機械的引進和推廣工作,以促進清水縣青貯玉米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