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鋒 胡勝超
(1.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山東日照 276500;2.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小店畜牧獸醫站,山東日照 276525)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大程度上有效促進了養豬行業的迅速發展,目前一些常見豬病經常困擾著養豬戶。筆者主要通過對斷奶仔豬溫和型豬瘟與豬鏈球菌病的診斷預防進行概述,以期為養豬專業戶和散養戶的實踐提供一點有力的借鑒和參考。
溫和型豬瘟又稱非典型豬瘟,是20 世紀80 年代以后,國內外發生的一種病情緩和、感染后潛伏期長、發病后癥狀減輕、病變不典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的豬瘟類型。目前,豬瘟已經成為養豬行業中常見疾病之一,在漫長的流行過程中,豬瘟病毒產生了一些變異,雖然豬瘟病毒基因沒有發生本質的變異,但臨床癥狀表現差異較大。急性典型豬瘟極少見到,多呈慢性非典型散發。即使使用疫苗但收效甚微,臨床上豬瘟病毒發病較為常見,筆者主要通過患病仔豬的臨床表現,結合豬場豬瘟免疫程序等信息,診斷為溫和型豬瘟原發病,并通過合理用藥及免疫程序調整,將溫和型豬瘟發病控制穩定。
某養殖豬場目前存欄母豬100 多頭,斷奶仔豬300 多頭,其中發病仔豬80 頭左右,診斷前死亡20多頭,還有60 頭處于發病狀態。
1.1.1 臨床癥狀
仔豬斷奶7~10d 后開始出現拉稀,用抗生素治療效果差,后期出現消瘦、群體發燒扎堆現象,仔豬被毛粗亂,消瘦明顯。挑取幾頭發病小豬,后肢向上,仔豬出現輕度腹股溝淋巴結發青現象,奶頭基部出現輕度發紅到發青,嚴重者出現針狀出血點,詢問養殖場負責人,告知發病仔豬從發病到死亡均未出現明顯的呼吸道癥狀。
1.1.2 剖檢病損
腹股溝淋巴結及腸系膜淋巴結出現大理石樣出血病變,淋巴小結邊緣出血,中間白色,肺臟表面及腎臟表面針點狀出血,脾臟,肝臟等其他臟器無明顯病變。詢問養殖場負責人該豬場的免疫程序,并進行查看豬瘟疫苗使用情況,發現該豬場長期在母豬產后21~25d 給母豬和仔豬同時免疫豬瘟疫苗,并且存在多種豬瘟疫苗穿插使用,通過臨床癥狀,解剖病變及免疫程序初步判定為豬瘟病毒病,臨床上呈溫和型,對于養殖戶來說容易造成誤診而不能精確用藥,造成更大的生產和經濟損失。該豬場的豬瘟控制方案相對簡單,即使在控制理想的情況下,仍可能會有10%的死亡率,在向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及我們的判斷依據后,得到了負責人的認可。
1.1.3 治療方案
根據實際情況出具以下方案:第一天,對發病群體使用1.0g 頭孢噻呋鈉粉針配合20mL 黃芪多糖注射液,每頭豬注射4~5mL,另一側注射雙黃連注射液4~5mL,主要用于控制細菌性疾病,提升免疫力,清熱退燒,從而改善豬群的臨床癥狀,降低后續治療緊急免疫的不良反應。第二天,豬瘟活疫苗(傳代細胞源)3 頭份進行加強免疫,并觀察小豬48~72h 之內的狀態,對癥狀改善明顯的仔豬不進行第二次免疫,對癥狀改善不明顯的仔豬進行加強免疫豬瘟疫苗3 頭份。
母豬飼料中添加10%維生素C 可溶性粉,添加劑量為2kg/t 飼料,連續飼喂7d,進行豬瘟疫苗加強免疫,2 頭份每頭豬,并要求間隔4 周左右對母豬群體進行豬瘟疫苗重復免疫,以保證母豬豬瘟抗體水平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
治療一周后進行回訪,發病仔豬大多數康復,有5 頭仔豬死亡,其余豬只基本恢復正常,該養豬場負責人對治療結果非常滿意,3 個月后回訪豬場穩定情況,告知仔豬斷奶后基本穩定,傷亡率明顯下降。拉稀及扎堆消瘦情況基本上消失了。
該養殖豬場豬瘟的成功控制,首先是臨床診斷及用藥方案符合實際情況;其次是獲得豬場負責人的信任,并且負責人全面執行了用藥方案。通過對該豬場病豬的診斷與治療,可見平時免疫的重要性,在保持豬場清潔的基礎上,還要注重科學的免疫程序,豬場的負責人和飼養員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應多觀察豬群的變化,及時發現病情,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時調整免疫、管理等程序,科學免疫、管理從而避免豬病給豬場帶來的經濟損失。
當前豬瘟病毒的核酸序列有所變化,雖然只有一個血清型,但豬瘟病毒亞型流行趨勢有所不同。各個廠家在豬瘟疫苗的生產中工藝基本成熟,疫苗品控也日趨完善,但每個廠家豬瘟疫苗的抗原含量有一定的差異,加上豬場尤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養殖場,缺乏系統的技術指導,導致養殖戶在疫苗使用上存在弊端,沒有通過合理的檢測判定豬群抗體變化制定免疫程序,也沒有根據豬群的實際臨床表現對疫苗免疫程序做臨時調整,因此豬場感染不斷。
在最近幾年的市場服務中,結合實驗室豬瘟病毒的檢出率,作者認為豬場的溫和型豬瘟實際發病率還是要比實驗室檢出率要高不少。因為豬瘟疫苗在豬群發生豬瘟后緊急免疫的效果較好,而且2~3d 豬群就可以有明顯的狀態好轉,但多數情況下實驗室檢測病原呈陰性。歸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溫和型豬瘟可能與疫苗毒有關系,因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曾遇到做完豬瘟疫苗出現豬瘟癥狀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沒做的反而一直處于健康狀態。第二,實驗室檢測需要合理的采集病料,做好特殊儲存郵寄,這個環節人為因素及不可控因素比較多,比如采樣不合理,夏季高溫都會影響病料當中的豬瘟病毒的含量。第三,檢測試驗過程中的操作不規范或者出現錯誤,或者試劑設備等選用的靈敏度不夠等原因導致病原不能有效檢出。
一是母豬和仔豬未接種過疫苗。在調查養殖戶發現,母豬飼養量在10 頭以下的,75%以上不接種豬瘟疫苗,80%以上自繁自養的斷奶仔豬不接種豬瘟疫苗。二豬瘟疫苗免疫劑量失誤。筆者在實踐中發現,臨床至少使用2 頭份高效苗免疫劑量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而大多數養豬戶都用低效苗。豬瘟疫苗免疫劑量不足是豬瘟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豬瘟免疫程序失誤。調查中發現,養殖戶免疫程序不科學,超前免疫或直到出欄不再免疫,甚至購入仔豬根本不免疫。四是誤診。由于溫和型豬瘟不具備典型豬瘟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按典型豬瘟的標準診斷,易把溫和型豬瘟誤診為其他病或漏診,并且溫和型豬瘟常與其他病并發,臨床易誤診為其他傳染病,貽誤治療時機。五是產后母豬仔豬長期同時免疫的豬場,散發多。引進后備母豬馴化,免疫不到位。專業育肥戶,仔豬來源多,日齡差異大,不合理混群等。自繁自養豬場,母豬每年都有25%~35%的更新率,在引種或者留種的后備母豬飼養過程中,存在較多的不規范,缺乏馴化,豬場中原有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后備母豬免疫疏漏。
豬鏈球菌病是由鏈球菌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對養豬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在豬場常產生化膿性淋巴結炎、敗血癥、腦膜炎及關節炎等[1]。2021 年豬價不是很理想,更應注意豬場平時的防控工作,避免造成養殖業的經濟損失。
豬鏈球菌病的流行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氣候炎熱的7—10 月易出現大面積流行,有時也因管理、環境、遺傳等因素引起發病。豬的鏈球菌發病不分日齡、品種和性別,患病豬和病死豬是主要的傳染源,無臨床癥狀和病愈后的帶菌豬排泄物成為傳染源。新生幼畜也可因斷臍時處理不當引起感染。仔豬感染鏈球菌,多是由母豬作為傳染源而引起的,主要經呼吸道和受損的皮膚及黏膜感染。
某養殖戶自繁自養的一窩11 頭仔豬,有兩頭豬同時發病,約有5 周齡,癥狀是發熱,體溫在41℃左右,不吃食,精神沉郁,盲目游走,磨牙,倒地后四肢游泳,口吐白沫,一段時間后就死亡。獸醫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解剖發現病死豬腦膜充血、出血,蛛網膜下積膿,腦內有積水,根據臨床癥狀和解剖癥狀,初步診斷為腦膜腦炎型鏈球菌,為確定判斷是否正確,取樣涂片,進行實驗室檢查,革蘭染色是陽性,呈球形短鏈排列,綜合臨床癥狀、解剖情況以及實驗室檢查,進一步確診為腦膜腦炎型鏈球菌。
豬腦膜腦炎型鏈球菌主要由R、C 群引起,多見于2~6 周齡仔豬,因斷奶、去勢、轉群或者氣候驟變等因素誘發本病,應提前做好預防措施,避免因管理因素造成更大的養殖損失。
2.3.1 堅持全進全出,自繁自養
養殖場盡量自繁自養,在養殖的過程中要做到全進全出,若必須從外地購買育肥豬必須要進行全面檢疫和隔離觀察,確定沒有問題再共同飼養。
2.3.2 做好飼養管理
豬鏈球菌病在飼養管理不完善的規模場、豬舍封閉、飼養密度大、通風不良等條件下均可誘發本病,為了盡可能避免該病的發生,要嚴格控制飼養環境。豬鏈球菌病在各日齡均可感染,更應時刻注意。在飼養過程中需要進行定期的圈舍清潔,以保障圈舍干凈干燥,定期開窗通風,讓圈舍內的空氣流動,保證空氣質量,墊草、糞污及時更換、清理,建立相應的消毒機制。
2.4.1 免疫接種
接種疫苗可以讓豬群具有較高的免疫力,減輕發病率及死亡率。根據養殖場容易發生的該病類型提前做好相應的免疫接種工作,制定完善的免疫計劃并了解免疫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4.2 藥物預防
在平時的飼養過程中,除了按免疫計劃進行常規免疫外,也可進行藥物預防,比如在豬飼料中或者飲用的水中加入針對性的藥物進行疾病預防,比較常見的藥物有青霉素、頭炮類、磺胺類等,也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些能增強免疫抵抗力的藥物,如黃芪多糖、香菇多糖等可提高豬群自身抵抗力,從而降低豬群發病率[2]。
豬鏈球菌病的致死率相對較高,養殖場(戶)必須對該病的發生原因和疾病類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應提前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從這兩個病例中得到,在豬的養殖方面首先要保證飼養管理的科學性,做到以預防為主,降低豬病的發生,保障豬群的健康,降低養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