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鵬 柏蒙蒙 劉守福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400)
仔豬消化不良多數是由飼喂不當造成的,如飼喂條件突然變化、飼料溫度不穩定、饑餓、暴食或攝入飼料過多、飼料發霉變質、飼喂粗飼料或冷凍飼料、飼料中混有沙子或有毒物質、不潔的飲水等,擾亂消化道導致黏膜發炎,故又稱傷食。喂太多含有蛋白質和脂肪的飼料,也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認真分析發病原因并制定科學的治療方案可大大減少該病帶來的經濟損失,確保生豬飼養健康。
輕癥消化不良主要表現是病豬的食欲較平常有所下降或時好時壞,有時可見濕熱下痢、輕度腹瀉或糞便干燥(輕度便秘)等。輕癥病例主要是由于暴飲暴食、飲水不足、更換飼料配方、環境不適等原因引起,一般不產生嚴重繼發或并發癥、預后良好,及時消除病因、加強飼養管理、及時采取藥物干預治療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
重癥消化不良的病豬食欲顯著下降甚至完全廢絕,所排糞便常含有多量消化不全、帶酸腐臭味的食糜,有時可見糞便帶凝血塊或糞便帶灰白色黏濃物質(脫落腸黏膜混合物)等。劇烈腹瀉、嚴重脫水、貧血及蒼白等也是重癥病例的常見表現。此外,常伴嚴重的繼發或并發感染,病程中后期會逐漸出現全身癥狀(敗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等。重癥病例一旦出現機體電解質代謝紊亂、嚴重神經癥狀(類癲癇癥狀)則多為預后不良。
妊娠母豬營養不良或罹患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等致瀉性疾病,則其胎生仔豬容易發生先天性發育不全、消化不良及痢疾、腹瀉等。經產母豬罹患“三炎癥(乳炎、子宮內膜炎、生殖道炎)”,可導致其胎生仔豬吃不到或吃不足初乳,則新生仔豬普遍表現為免疫力低下、消化機能障礙、營養不良等。
除了先天遺傳基因缺陷(不良遺傳基因)外,仔豬出生后有多種因素可導致消化不良,主要是母源抗體保護缺失。能繁母豬的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或疫苗接種不到位,譬如“豬瘟、豬藍耳病、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等高發病風險病種的疫苗免疫缺失或未產生免疫應答,病史區(場)的新生仔豬就很容易遭受相關病原體攻擊,從而導致嚴重的消化性疾病。
對于仔豬,尤其是哺乳期低齡仔豬而言,重要的環境條件是“溫度、濕度、保潔度、空氣質量”四要素。哺乳期低齡仔豬對溫度、濕度條件要求較高,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條件下,仔豬的發病率、腹瀉率、病死率明顯上升,秋冬季、冬春交替顯著降溫時仔豬的發病率相對較高,仔豬的腹部長時間接觸冰冷水泥地面則容易引起腹瀉綜合征。豬舍污染指數偏高、空氣質量不佳則會引發各種常見病。由此可見,“四要素”與仔豬健康度密切相關,是誘發仔豬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仔豬營養包括“母乳、飼料、飲水”三部分。母乳以“初乳”最為重要,初乳攝入不足直接導致免疫力低下、健康度和整齊度不佳,平常母乳供量不足或乳汁質量欠佳則直接影響生長發育;乳(仔)豬飼料配比不當、營養不全面、不符合當前仔豬生長階段的正常需求等,對仔豬的脾胃(消化)機能影響巨大;飲水是動物生理及代謝機能的基礎物質,一旦缺乏或供量不足可導致生理及代謝機能紊亂,甚至誘發比消化不良更嚴重的后果。
包括不合理使用生物制品(主要是疫苗)、獸藥(主要是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等,均可能中傷仔豬的重點消化道,消化不良是最常見的病理傷害之一。
除養殖環境“四要素”控制不達標外,由于養殖者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在接助產、飼喂、藥物防治、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管理不善也會引發本病。接助產未堅持無菌操作規程容易產生繼發或并發感染,喂料未堅持“五定(定人、定時、定點、定量、定配方)”原則可能引發消化機能紊亂,濫用藥物及飼料添加劑可能造成重點免疫臟器(肝腎)及消化道損傷,未嚴格落實傳染源(病原微生物)消殺、傳播途徑控制及易感動物保護等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導致仔豬感染發病率增高。
優選后備母豬,優勝劣汰具有不良遺傳基因表現及罹患嚴重繁殖障礙性疾病、老弱病殘的劣質母豬,通過源頭把關,優化能繁母豬種群。及時發現并隔離治療母豬“三炎癥”等產科疾病及其他四季常見病。精細化飼喂管理妊娠母豬,全面保障母豬良好健康度。
科學制定實施務實管用的疫苗免疫程序,針對地方、區域高發的重點病種予以對癥疫苗接種,做到應免盡免,常年維持母豬群75%以上抗體檢測合格率,為仔豬群提供有效母源抗體保護。
新生仔豬舍溫度為28~30℃、相對濕度65%~70%,隨四季溫度變化主動做好防暑降溫、防寒保暖、防風、排濕等管理工作,防止高速冷風直吹仔豬身體及防范臥位令仔豬腹部受涼等。確保新生仔豬吃足初乳,對弱崽及時采取人工輔助哺乳及寄養等救治措施。盡量投喂易于仔豬消化的乳、仔豬全價飼料,全天24h 不間斷供應清潔飲水,飲水須經檢測符合安全飲用水標準,寒冷季注意人工加熱飲水、保持水溫達18~25℃(下限15℃)。由專業技術人員掌控疫苗、獸藥、飼添的使用,盡量避免造成仔豬肝腎及消化系統的損傷。加強日常精細化管理,維系整群良好的健康度和整齊度。
哺乳仔豬應適時斷奶和及時補飼,以提高母豬的綜合利用率和發揮仔豬最佳生產成績。早期補飼可以鍛煉仔豬的胃腸機能,使之盡快適應消化飼料。規模化養殖條件下,仔豬斷奶的最佳時機是30 日齡左右,一般可以在7~10 日齡開始誘食,誘食料可用少量乳豬專用開食料。誘食期間逐步減少母豬哺乳次數,循序漸進過渡到完全采食飼料,以避免仔豬產生不良應激。合理使用酶制劑、酸化劑、益生素等飼料添加物,以提高仔豬的消化能力和滋養有益菌群、增強機體免疫力。
實踐證明,六淫六邪(風、寒、暑、濕、燥、火)、強制斷奶、換料、轉舍并群、過渡驚嚇、長途販運等不利應激源可導致仔豬消化不良、即時性腹瀉等病理變化。養殖者要注意及時查明應激因素并予以消除,同時加強飼喂管理促進其盡快自行恢復,否則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
為提高治愈率、防止反彈,治療前應積極查明致病原因并予以消除。鑒于本病致病因較為復雜,治療應采取食療、藥物干預、改善飼喂管理、優化養殖環境條件等綜合措施。
針對尚有食欲、繼發感染較輕的輕癥病例,哺乳期仔豬首選“復合氨基酸口服液、乳酶生片、干酵母片、復合維生素B”等,1~2 劑/d、連服3d 以上。斷奶以后的仔豬,除上述推薦藥劑外,還可用山楂開胃散(通用)、胃腸活(獸藥典,便秘不食適用)、大黃蘇打片(便秘不食適用)、建曲(便秘不食適用)、人工鹽(便秘不食適用)、芒硝(便秘不食適用,少量)予以對癥治療。
針對絕食超過12h、存在明顯繼發或并發感染的病豬,推薦“乙酰甲喹注射液+大蒜苦參注射液(組合)”頸部肌注,1 劑/d、連續2~3d。同時配合內服復合氨基酸口服液、乳酶生片、干酵母片、復合維生素B 等開胃劑。若仔豬伴嚴重腹瀉的,要注意及時對癥控制機體脫水及調節機體電解質代謝紊亂,必須配合內服補液鹽、復合電解多維、葡萄糖液、碳酸氫鈉液(中和酸中毒)等對癥控制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仔豬消化不良多由飼喂不當引起,如飼喂條件突然變化、料溫不穩定、餓飽或飼料過多、飼料發霉變質、飼喂粗、硬或冷凍飼料、飼料中混入沙子或有毒物質、飲水不干凈等,使消化功能紊亂,胃腸黏膜表面發炎可極易引發該病。飼喂太多含有蛋白質和脂肪的飼料,很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某些傳染病、發熱性疾病和胃腸道寄生蟲病常繼發于消化不良,因此在飼養管理過程中應加強防范,減少因管理因素導致該病的暴發。
為預防本病的發生,首先要加強孕母豬和新生仔豬的飼養管理,多飼喂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新生仔豬需要加強護理,盡快吃到初乳。豬舍應清潔衛生,溫暖通風。其他豬要定期驅蟲,強健腸胃。